中国古代的纺织业

中国古代的纺织业,第1张

中国自古就有养蚕缫丝的传统。中国古代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那么古代纺织技术到底有多厉害呢?

1951年冬天,考古学家在长沙进行考古工作时,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发现了两个相连的土墩。几经艰难的发掘,直到1974年,沉睡千年的马王堆汉墓才得以重见天日。

在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直筒素纱衣。“薄如蝉翼,轻如飘烟”,这件衣服因为长128cm,袖长190cm而显得格外珍贵,但它的重量只有49g,不到一两。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在火柴盒里。考古学家将其誉为西汉纺织工业的里程碑。专家们曾试图利用现代技术制作该服装的复制品,但在无数次失败后,复制品的质量最低只能达到49.5克,这一结果花费了专家们13年的时间。

在遥远的秦汉时期,纺织品一直是贸易活动中的绝对主角。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张骞开辟的主要贸易路线也被命名为“丝绸之路”。汉代发达的纺织业得益于先进成熟的技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生产丝织品的国家,在汉代就形成了成熟的养蚕、缫丝、纺织、印染体系。

1956年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刻有栩栩如生的织布、纺纱、调丝图像,展现了汉代纺织生产活动的一幅景象。纺车在汉代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纺纱工具。当时的纺车多为纺锤纺车,动力靠手摇。虽然这种纺车结构简单,但纺纱效率比最传统的纺车提高了20倍。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件名为“汉瑟”的乐器。它的弦是由16根单丝组成的,每一根都纺得非常均匀,能产生和谐的节奏。可能是用这个纺车加工的。纺车的普及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改变了纺织品的质量,丝绸的价值不断提高。

除了质量高,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是汉代纺织品的另一大特色。在汉代的各种印染产品中,丝织品最为绚丽多彩。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印染色谱有20多种。经鉴定,所用颜料为朱砂(硫化汞)、绢云母、硫化铅、硫化汞等矿物颜料和茜草、栀子、靛蓝、炭黑等植物染料。我们掌握了一整套染色技术和方法,包括浸染、涂层染色、套印染色和媒染。

此外,各类纺织品的图案也更加不拘一格。雕空纹,绘纹,大孔网眼纹。浮线位于丝面,暗线隐藏于布底,若隐若现。更有甚者,有些织锦上的图案颜色和布料本身的底色差不多,只有在灯光的侧面照射下才会显现出来。甘肃居延遗址和新疆罗布淖尔遗址出土的隐藏星形花锦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在各种丰富复杂的图案中,汉族先民尤其偏爱在丝绸上绣各种花草、鸟兽,或吉祥文字。

汉代丝绸纹样可分为云纹、动物纹、花卉纹、几何纹、角纹、人物纹。除了广为人知的用于宫服的龙凤纹、用于重大活动或祭祀的麒麟纹,人物和文字也是常用的图案,如汉仁绣,万事如意,延年益寿,子孙万代。此外,在新疆的楼兰、民丰、吐鲁番等地也发现了大量的汉代丝织品,如龙纹、云纹、菱形纹、鸟兽葡萄纹等。,进一步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汉朝的纺织品曾经畅销全世界。带有韩立铭文的独特的丝绸织物、羊毛织物、污斑等。分别见于朝鲜乐浪、蒙古、苏联、叙利亚巴尔米拉等国国王的陵墓,以及彩印花、蜡缬、夹缬等印染制品。汉代的丝绸为横跨亚欧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贸易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933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6
下一篇 2022-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