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体诗的发展脉络

宫体诗的发展脉络,第1张

宫体诗:指以南朝梁健文帝小刚的东宫为中心,以唐朝的陈后主、杨迪、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宫体”既指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也指在宫廷中形成的诗体,它起源于简文帝的萧纲。小刚做太子时,经常和东宫的文人一起唱歌。其内容多为宫廷生活和男女风流韵事,其形式则是追求美言,称为“宫体”。后来,艳情诗被称为宫体诗。

宫体诗产生于六朝梁朝大同时期,其名源于简文帝萧纲:“(简文帝)是文学之士,孜孜不倦地欣赏...他文质彬彬,擅长作诗。他的序言说,在他七岁的时候,他就对诗歌情有独钟,这是漫长而不知疲倦的。但皇帝文笔较弱,故称‘宫体’”。

然而,宫体诗的形成并非始于小刚。刘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指出,“宫体诗之名,虽始于梁,却发源于晋晋宋乐府,如桃叶歌、碧玉歌等,皆在江左以淫凄声,终于,风盛。”

金代文学以玄言诗和准乐府为主。齐梁时期,玄言诗被山水诗取代,准乐府被文人新乐府取代。对生命的赞美转化为对山水、世俗生活的追求,必然促成了宫体诗的出现。体现在对民歌的模仿和对形式美的追求。

宫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原因。就文学而言,它是六朝文学由雅俗走向的新产物。从玄言到山水再到咏物诗,“渐柔渐弓”的文学逐渐有了气质,形式也更加流畅优美。再加上六朝时期乐舞的发展,民歌被广泛传播到上层社会,引起士人争相模仿学习,宫中逐渐成为现实。但这些诗只注重对女性服饰的描写,而且如此冷漠,与它们的作者深受佛教影响有关。

宫体诗在齐梁时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其内容多为咏女,格调婉约,感情淡。它一直被批评为统治阶级生活的表现。

但这种诗风自、吴筠、何逊、刘就开始了。宫体诗的主要作者是萧纲、萧艺以及聚集在他们周围的一些文人,如许仪、于健吾、徐陵。陈和他的随从也可归入这一类。

肖钢等人仿佛经作宫体诗,通过对声色描写的批判,教世人看透红尘。佛经翻译的进步也从形式和节奏上影响了宫体诗,使其越来越华丽,甚至在传播后变得颓废,这是其始作俑者始料不及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890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5
下一篇 2022-06-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