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盘王节日

聚客2022-06-05  33

瑶族王磐节是流行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瑶族聚居区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瑶族的王磐节起源于农历十六的王磐祭歌会。在这一天,瑶族人民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王磐节,并逐渐发展成为王磐节。现代王磐节已逐渐发展成为庆祝丰收的社会协会,年轻男女借此机会通过唱歌和寻找良缘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主要活动

[h/]姚的节是有固定程序的。第一步是崇拜王磐。在节日期间,应该设立祭坛,悬挂神像。中间最大的是王磐像,左右是真武、功曹、天宫、地母像。祭祀开始时,鸣放三支火枪,接着是鞭炮。在鞭炮声中,老宗族村总要供奉猪头、糯米糕、鸡、酒等祭品。在雕像前面。人们低头默默祈祷,以示敬意和怀念。

祭祀结束后,大家唱着国王的歌,跳着国王的舞。《王磐歌》是一部形成于会馆的史诗,也是著名的瑶族诗集。《王磐歌》抄本有三种:二十四段、三十二段、三十六段,每段三千多行。唱一首王磐歌需要七天七夜。有讲述日月星辰起源的《王磐图歌》;《伏小娘》,讲述了大洪水和伏兄妹造人的故事。

有一首《桃花源洞歌》歌颂了瑶族人居住的地方;猎犬放生,反映了姚的狩猎生活;竖横枪,描写瑶族古代狩猎方式;反映农耕的雷公歌;赞美能工巧匠的《鲁班唱》;有《什么歌》的盘问;以及《滑稽歌》,把一些常见的事务乱排一通,让人捧腹大笑;也有歌颂爱情的情歌,如宋淳、化松、郭颂、反映妇女疾苦的二娘歌等,共计几十种。此外,《王磐歌》不仅有歌,还有《黄调沙曲》、《三丰曲》、《万段曲》、《荷叶悲曲》、《南曲》等七首歌曲。

“王磐舞”以鼓、锣为伴奏,其舞蹈动作有上跳、下蹲、左转、右转。其动作雄浑有力,再现了一系列瑶族先民农耕、狩猎、外出杀敌的模拟画面,有时还有男女相伴。除了祭祀、载歌载舞的国王之外,一些地方还跳花棍、放烟花、唱情歌。

除了唱跳王者之歌,还有一种长鼓脱颖而出,那就是黄泥鼓。鼓的种类很多,但瑶族使用的黄泥鼓是独一无二的。黄泥鼓是长鼓的一种。它是生活在大瑶山上的瑶族的一个分支所制造的一种乐器。敖窑称之为“泥王永”,即在鼓面上糊上黄泥膏固定鼓音,得此名。

因为滚筒表面潮湿,所以增加了厚度。当它被敲打时,会发出“空—中央,空—中央”的特别响亮的双音,非常优美,能传到几百里外。这种鼓只有在盛大的传统节日“跳盘王”时才能演奏。通常情况下,是不能玩的。黄泥鼓以柔软坚韧、质轻的泡桐木为材料,两头空,分为公鼓和母鼓。公鼓腰长约三尺二寸,直径四寸,鼓两端呈喇叭状;女鼓腰长约三尺,直径六寸。

鼓面用山羊皮包裹,两端用八对掌绳绑紧,中间再用竹片绞紧鼓面。黄泥鼓舞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韵律。跳舞时,需要一个女鼓配合四个男鼓组成舞团。表演者将女鼓斜靠在胸前,双手拍打男鼓,右手托起,左手拍打。整个舞蹈变化多端,浑厚洒脱。女鼓是指挥,控制着整个舞蹈的节奏,男鼓一定要打成女鼓的节拍。所以女鼓的鼓手通常是翟老。

女鼓悠闲自得,男鼓轰轰烈烈,激情澎湃。青年男女围着男鼓和副歌把女鼓围得紧紧的,就像星星拱月一样,女鼓还时不时地跟着男鼓打拍子,使得整个舞蹈充满了韵味,活泼潇洒。只见头戴红领巾,头戴羽毛,身穿对襟衫,腰间挂着长鼓,脚上带着戒指的瑶族少年一步一步地转过身来,敲着长鼓。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咚咚”声,鼓手们时而弯腰行进,时而击鼓跳跃。与此同时,几个穿着戏装的姑娘,在一个歌手的带领下,手里拿着花毛巾跳着舞,穿插着舞蹈,唱着优美的黄泥鼓歌。

在跳舞的过程中,青年男女经常互相唱歌。未婚男女可以通过唱歌来寻找伴侣。双方都有一种彼此的亲近感,就是互赠一生的信物。年长的人利用这个机会交流生产经验,互相祝愿来年丰收。

王磐节可以由一个家庭举行,也可以由联合家庭或同一宗族的人举行。但无论以哪种形式举行,都要杀祭,设宴招待亲友。节日一般持续3天2夜,有的持续7天7夜。国王节的仪式由四位老师主持,他们各司其职,分别是一位还愿老师、一位祭兵老师、一位赏兵老师和一位五谷老师,各有一名助手,总共有八个人。此外,四名歌手、六名童男童女、一名长鼓艺人和一个唢呐乐队参加了国王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34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