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对黑暗正如白天对什么

夜晚对黑暗正如白天对什么,第1张

黑暗效应顾名思义,人们倾向于在黑暗空的房间里放松自己,更有利于心胸开阔的交流。在白天,人们倾向于伪装自己,但在晚上,他们的压迫感和警惕性会降低,黑暗的效果更有利于两个人之间更近的距离,愉快和推心置腹的交流。

1.黑暗效果是什么?

现实中有各种有趣的现象,比如鲶鱼效应,灵感来自动物,黑暗效应,在黑暗的地方。当双方看不清对方的表情时,很容易降低戒备感,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靠近的可能性会比在更明亮的地方高很多。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 黑暗效果 。

同时黑暗效果的空房间也让人有了一个伪装的空房间。这时候他们可以展现自己的另一面,同时也不用担心像在白天一样因为关注自己的行为细节而产生的距离感。

在白天,人们往往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不管面对谁,他们总是伪装自己,因为人是群体性的,社会性的。在心理学上,这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到了晚上,人的感知下降到很低的水平,也就意味着更安全。另一方面,因为黑暗效应,双方地位和身份造成的压迫感会降到最低,有利于更愉快的交流。

第二,黑暗效果更有利于交流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发表在美国《消费者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反应在强光下更强烈,在暗光下则更温和。如果在夫妻俩说话之前就把灯光调暗,吵架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一般情况下,一般人可以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说多少,尤其是对那些不太了解但愿意继续交流的人。他们有戒备意识,自然会尽量表现自己好的方面,尽可能隐藏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所以这时候双方沟通起来相对比较困难。黑暗登场,对方感官失灵的时候,没有危险,不需要伪装,不需要安排表情,自我表露自然。当一个人的感官失效时,就会变得脆弱敏感,倾向于在黑暗中抓住同伴的安全感。这种吸附力很强。于是,黑暗效应就产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7337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4
下一篇 2022-06-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