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偶,宋代木偶戏的一种。南宋关铺的乃德翁写道,肉布偶是“儿童后人所制”。一般认为幼儿是在大人的扶持下表演各种技巧或戏剧。
在木偶戏的几种形式中,有两种:水偶和肉偶,据说早就消失了。泰顺还有一个表演项目叫铁志。铁枝是怎么来的?它在下面,在上面,孩子们装扮成戏曲角色,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这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肉偶,认为南宋《京师纪胜》中“肉偶为子后人所制”。历史上的肉偶就是大人抱着的各种样子的小孩。和铁枝比起来只是“支架”,其他没什么大区别。
所以,铁枝是肉傀儡的进化发展吗?后来我把视野扩大到周边,甚至全国,希望能在书上找到一些线索。我记得纪海波家有一本书《中国木偶艺术》,里面有山西民间抬亭的照片,并注明抬亭在当地也叫肉木偶。
当然,重要的是,亭子和铁枝也是姐妹花。那么,说铁枝是肉傀儡的进化形式,就是另一个依据了。
“抬亭子”是山西民间“闹社火”的表演形式之一,又称“肉木偶”。传统剧目有《西厢记》、《七星寺》。
“抬亭”的明显特点是用优质铁锻造成形态各异的棍、拐杖、卡片,高则10米,低则4米。它们被安装在一个带方桌的木制底座上。在铁棍和拐杖上,系着各种漂亮的人物或戏剧表演、杂技、体育和少男少女扮演的表演道具。底座上有两个抬肩,由几个人抬着。
民间艺术活动“举亭”(古称“走亭”)据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抬阁的历史渊源,据说是由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为民间文艺活动。相传唐五代时期,地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耿阳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中原大地连年战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人们希望和平,于是默默祈求上天保佑,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战事平息后,为庆祝战事平息,民众在宽大的餐桌两侧绑起抬杆,在桌上摆好神像、全牛、全羊等祭品和香案。四个人抬着八仙桌,沿街庆祝了三天三夜。这就是“举阁”的雏形。从此以后,每次耿阳的土地遇到旱灾、水灾、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南营六村的人都要向上帝许愿。
一个愿望实现后,要用全牛、全羊、全猪、鸡鸭等动物祭祀神灵,以示民愿。祭祀的形式是抬着八仙桌,上面摆着神的牌位或神灵,祭品和香火,沿街庆祝。
相传很久以前,耿阳地有半年没有下一滴雨,干旱非常严重。土地上的幼苗正在死去,人们处于焦虑和恐慌的状态。在这个关键时刻,南营刘村的人们提出要把龙王抬起来祈雨。人们齐声响应,自发组织起抬具,到白石河边的白龙寺抬龙王,头戴柳条帽,沿街游行祈福。
百姓虔诚的祈祷感动了天地诸神,感动了龙王。过了几天,就像下大雨了。为了感谢龙神赐予的雨水,人们宰杀了猪和羊,准备了亭子,组织了感谢上帝的活动。
当时的亭子比古代的方桌走亭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亭子是一个专制的四边形方桌顶。特制的八仙桌上没有过去的牌位和猪羊供品,而是摆了逼真的雕像和处女,比以前的八仙桌行走亭漂亮大气多了。此后,民间艺人将这种祭祀神灵的形式搬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和民间文艺队沿街进行社火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