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叹花》赏析

杜牧《叹花》赏析,第1张

《叹花/怅诗》原文翻译赏析,叹花/怅诗全诗的意思

春色已晚,以至于春花凋谢,而不是抱怨花开得太早。

大自然的沧桑让花儿枯萎,春天过去了,绿叶繁茂,果实沉甸甸的,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翻译]:

自己一个人去寻找春光已经来不及了,让春天的花都凋谢了,就不用抱怨花开的太早了。

自然界的风雨变化使花朵枯萎,春天已经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

[注意]:

(1)自然:怪我自己。

(2)学校:即“比较”,比较

(3)大风:指无情的岁月和人事的变迁。

(4)绛:指花。

(5)满枝:双关。即使花落了,结出了果实,也暗示着当年的少女如今已经结婚生子。

[赞赏]:

关于这首诗有个传说:杜牧到湖州旅游,遇到一个民间女子,年龄十多岁。杜牧和母亲结婚十年,最后十四年,杜牧开始做湖州刺史。这个女人结婚三年,有两个儿子。杜牧慨叹此事,佯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一般可以肯定,这首诗是通过叹花来表达男女之情的。表现了诗人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忧郁。

全诗围绕“叹”字展开。前两句是自叹自怨,表达了我来不及寻春赏花,让春天的花都凋谢了,错过了一个美好的机会。第一句的“春”还是下一句的“香”,指的是花。开头的“子”字饱含感情,充分表达了诗人自怜自悔的心情。第二句写的是自我解释,意思是不必对春晚的花失望或怨恨。诗人明明惆怅,却说“不必惆怅”。显然,他极其后悔,但他决心自慰。这在文笔上是一种打滚,在语义上又化为一层,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惆怅和沮丧,同时又透露出一种无奈和烦恼的感觉。

最后两句写的是大自然的风风雨雨让花枯萎,红花凋谢,绿叶变阴,果实挂满枝头,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看似纯粹客观的写了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纵观叙事赋,即通过与人比较感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自然界花开花落,树木浓荫满地,暗示一个少女的少年时代已经过去,已经结婚生子。但是,这种比喻不是直白生硬,而是一种妥协,含蓄而微妙。即使你不知道这首诗相关的故事,把它当成一首没有其他寄托的咏物诗也是极好的。隐喻的成功运用使这首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study/14412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2
下一篇 2022-09-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