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寒食节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为了避灾,流亡他国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削股褒之”。后来,重耳成了君主。然而,介子推和他的母亲退到绵山,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以迫使他们在山外见面。介子推最后被烧死了。晋文公感受到了忠臣的忠诚,将他安葬在绵山,并下令介子推去世当天禁火禁寒,以示哀悼。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在这个季节,古人要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把去年流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也就是“禁火”,然后重新打钻,取出新的火种,作为新的一年生产生活的起点,称为“换火”或“邀新火”。改火时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焚烧谷神和小米的象征,称为人祭。
持续两千多年的寒食节前后,一度被称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日。寒食节是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汉族传统节日。在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之后的两天。唐变法后,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举行。现代的二十四节气遵循唐的规律,所以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自春秋时期以来,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的中国山西,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郊游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为全国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悄然融入清明节,以寒食节为代表的人民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美千百年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