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我们需要的是怎么样的朋友圈?

计算机管理员2022-07-13  14

作为一个小白用户,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微信朋友圈的感受和思考。

一、朋友圈的噪音和压制

1。关于朋友圈

众所周知,相对于微博的单向关注,朋友圈是双向认证的。也就是说,只有双方都认可对方,才能成为朋友。所以,每一个出现在朋友圈里的人,都应该是我们认识的,熟知的人。这是朋友圈和微博最大的区别。

从微信开始,很多社交软件都有类似朋友圈的功能,比如邮箱、通讯、微。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各有特色。比如来往的“聚聚”功能,补充了朋友圈之外的社交兴趣。兴趣群和好友动态分离,互不干扰;比如,美光增加了“群”功能,但是在发布信息时,用户可以选择同时显示在美光圈或者只显示在这个群中,这样好友和陌生人的信息都可以由用户自己掌控。

2。噪音的出现

但是,信息系统的发展总会逐渐夹杂各种噪音。这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香农理论),与现实世界相关,不可避免。

朋友圈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朋友圈里的“好友”会多到不能再刷了,很多人渐渐淡出朋友圈,不像以前那么热衷于分享自己的状态。

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人原因。谁叫你这么淫乱,这么没原则?添加所有人。

这是原因之一。但是好友的增加往往是被动的。比如,因为工作关系认识的,再也没有联系过的人;比如被拉进各种群,然后被各种“好友”加为好友。这些“朋友”有的是朋友的朋友,有的是营销伙伴,有的是在某些方面有共同兴趣,想深入交流的人。简而言之,快如闪电,一握手,他们就同意了。

然而,在他们成为你的“朋友”之后,你可能仍然不知道他们是谁;有时候刷朋友圈,除了一句赞,我好像不知道该看什么,该说什么。至于那些真正的朋友,就渐渐散去了。

然后会有一些副作用,比如刷完会慢慢感觉空虚拟的孤独;有的时候,事满为患,你真的不知道该找谁。

3。想法和解决方案

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拉黑?或者像澳洲男生Matt Kuleza一样,约每一个不认识的朋友出去喝咖啡挨着喝(除非你在澳洲,呵呵呵呵)?或者,干脆不理,随它去,爱刷不刷?

其实任何信息系统的发展,都会不断加入各种噪声抑制方法。屏蔽朋友圈营销和心灵鸡汤也是类似的措施。但这依然阻挡不了“朋友”们的分享。而微信也不再用其他方法来保持朋友圈的纯洁性。站在微信的角度,可能会认为加入过多的设置会打乱这个系统的简洁性,噪音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朋友圈的事情就交给用户自己决定吧。不作死就不会死,这背后的产品逻辑值得思考和学习。

但是,作为一个小白用户,我还是在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朋友圈好友分组。和微博一样,联系人按照兴趣分为:亲戚、同事、伙伴,或者摄影、旅游、音乐、电影;甚至段子手,刷屏的家伙,卖包的朋友,陌生人等等;这样,你心里就能一直有个目标了吧?

但是问题又来了。这些群体如何划分?现实中,每个人总是处在不同的圈子里。如果一次把一些人分成不同的组,无疑会增加你的阅读量。而且,分组后,你每次进朋友圈都先看哪个组?再看哪一组?这无疑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这种做法是自找麻烦,不是上策。

那么,还有别的办法吗?彦希认为,或许可以从微信群现有的规则、功能、理论中找到灵感,比如规则设置、小视频、邓巴定律等。

(1)微信群限制40人。如果超过40人,会提示升级到百人;

(2)10.1新推出的微信视频,时长6s;

(3)邓巴定律:人类的社交极限是148,20人左右可以深入接触,而最亲密的朋友数量是5-7个。这是人的心理能力决定的。

微信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交软件,处处透露着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现实世界的映射。那么作为这个平台重量级功能的朋友圈,是否可以参考上述人性和现实规律进行调整或优化呢?

例如:

(1)设置提醒的阈值数量。当好友超过148人(或者另一个基于微信大数据分析论证的更合理的数字)时,朋友圈会做出提醒:微信是熟人,你已经超过社交极限。是否要继续添加好友?(这可能看起来更像一个笑话。大多数人的通讯录里可能有几百个以上的好友,但是提醒的阈值数量是可以调整的,提醒的方式也可以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

(2)如果用户继续添加,能否引导其选择最接近的148人(或其他号码),其他全部归类为陌生人(或其他名字)?

(3)这样,联系人就被分为两类:“熟悉的”或因各种原因添加的“不熟悉的”。这种划分看似与上述分组做法一致,但底层逻辑完全不同。

(4)陌生和熟悉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现实一样,有的人成为好朋友,有的人渐渐淡出生活。这就像一个自发的、自然生长的信息生态。

简而言之,系统的设置是为了帮助用户保持最真实的社交联系,与朋友保持更深层次的联系,从更科学、更客观的角度获得更完整的社交体验。

二、更白更大胆的想法:取消朋友圈点赞?

这可能是一个反人类的想法。我知道,说这话是要被无限鄙视嘲笑的。我大概怀疑自己得了蛇精病。从facebook到微信再到很多社交软件,赞几乎是标配。它设计简洁,能够及时快速地反映用户当前的状态,在广阔而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给人以存在感。人性解读和心理分析写成专著也不足为奇。但是,作为小白用户,我还是忍不住想说出来。现状如何?取消朋友圈的赞会怎么样?

1。一方有难,八方喜欢。赞美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了一种习惯,有礼貌,有存在感,无意识或者奉承。很多时候朋友一旦有信息就会下意识的点击。这两天有个朋友说自己得了登革热,结果被赞了。

2。营销。朋友圈有专门的赞党,党的每条消息都会被赞。在《冬与吴的相对论》中,引用了一个朋友圈的段子:一般微信上喜欢的人,都是由商业乙方向甲方夸赞,甲方随便发一条很无聊的信息,鲜花立马喜欢上了。

当然还有其他现象,这里不一一列举。原本是一个很温馨,很美好,很人性化的设计,却变了(也可能这就是现实)。这个时候,赞其实已经变成了朋友圈的噪音,推动着我们在越来越快的时代步伐中走得更快。其实不利于社交。小白,我想是的。

取消好友的喜欢会怎么样?这可能是反人类的设计。人类本来就是要方便的,不能因为噎废食。但是,这样做,再结合之前根据邓巴数对朋友的分类,可能会让我们更用心的去听朋友说过的话,朋友收获的是更真实更温暖的问候。

可能是站着说话容易吧。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着朋友们国庆的各种幸福,忍不住又赞了一句。

新浪微博:@谭政-彦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tankvision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7127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