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淘宝”、“连接一切”是这两年围绕微信谈论最多的话题。有一段时间,微信一度被捧上神坛,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微信逐渐走下神坛。
除了朋友圈的Feed广告,微信的商业变现一直被外界质疑。无论是与JD.COM合作推出的一级购物门户,还是效果广告的博通,都没有得到特别的爆发。虽然微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和月活跃,但已经不再是创业者的首选。
曾经,围绕微信诞生了成千上万的创业公司,但如今,除了魏梦、有赞、点客等人,大部分似乎都已烟消云散。能借微信红利风口起飞的已经起飞了,选择从微信切入的后续创业者越来越谨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微信创业红利的窗口正在关闭。下面是笔者对微信曾经盛极一时的创业行业的盘点。
一、微信营销
2013年,微信宣布向第三方平台开放微信官方账号登录授权接口。一时间,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很多使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进行开发的人有了各种各样的创业想法。以魏梦为代表的第三方开发商成为了这一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他们通过直销或代理的方式迅速将市场遍布全国。
随后,微信营销、微信代理运营、微信加粉等各种方案、模板、软件推广的公司铺天盖地。与微博以大V为导向的一对多的粗放营销不同,微信的一对一精准营销更容易受到商家的青睐。在微信公众号里建官网、下单、做营销、做CRM(客户关系管理)、沉淀粉丝,都是最好的工具。
因为天然的营销属性,基于微信服务号的各种加粉营销迅速应用到各个行业:餐饮、婚庆、零售、汽车、房产、电商等。,各种砍价、众筹、帮买等微商城营销活动如火如荼。随着后续的微信营销培训班,导师也是一波接一波。
小米、星巴克、招行在这波浪潮中率先成为行业标杆,享受红利。而且微信营销的商业价值越来越高。只要能想到可以挖掘的商业价值,几乎都是营销人员开发的。漂流瓶、摇一摇、二维码、位置签名、朋友圈甚至图片替换也通过朋友圈出售出租。
随着竞争和同质化的加剧,加上微信已经很久没有开发新的营销功能,微信的营销方式和效果逐渐回归正常。微信商业化步履蹒跚,导致大量没有深度开发能力的企业被迫关闭或转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微信营销的光环在一步步退去。
二。O2O
相比电商,微信在O2O领域有更大的野心和优势。目前通过微信二级入口接入的生活服务企业有两家,分别是大众点评和滴滴打车。
纵观这两家公司,微信是以支付为切入点来下线的。最终,他们都选择了与竞争对手合并(滴滴和快的在2月14日宣布战略合并,Dianping.com和Meituan.com在10月8日宣布合并),但显然,通过微信入口,大众点评网和滴滴显示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龙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微信的入口功能被夸大了,媒体对微信入口的期望过高。微信不是万能的。做生意本身还是要靠自己。
笔者认为,并不是微信入口的价值比例被低估,而是某些行业很难通过流量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个综合性的平台。而滴滴点评可以说是一个超级平台。后者看起来更像是电商领域的淘宝,覆盖各个区域,贯穿吃喝玩乐生活。在一个“大而全”的商城里,流量永远只会解决浅层次的问题。滴滴提供的是标准化的服务。只要解决了供应链的中下游(出租车),就完成了“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个人信息+微信支付”的闭环交易。
两者都是刚需。用户的付费习惯一旦养成,两者就有天壤之别。虽然滴滴现在看起来很成功,但这种成功毕竟是不可复制的。很多创业者想通过微信深耕O2O,都面临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拓展支付场景。这个场景不是刻意想象和创造的,也不是烧钱搞活动堆砌出来的,而是自然存在于那里,只是缺少一个入口,等着有人去打开。依靠创业者解决场景支付。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似乎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
三。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现在说的最多的就是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创业,而微信官方账号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自媒体。今天创业之所以这么简单,是因为很多人称之为两三个人组合成公主的创业。笔者曾经粗略算过一组数字。如果微信官方账号有1000万微信用户,按照7亿微信用户计算,7亿用户中70个就有1个有微信官方账号。
从数量上来说很惊人,也只有微信有这样的渗透率。正因为体量如此之大,所以两个极端相遇。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竞争越来越激烈,侵权抄袭屡禁不止,各种赤裸裸的标题党、造谣党层出不穷。在利益和口碑的影响下,各大销售点和自媒体的销售号都有明确的标注。这种乱象增加了官方的管理,同时也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虽然大家都在喊“内容为王”,但是发现优质的微信官方账号还是供不应求。虽然微信官方账号的社交红利已经泛滥,但时不时还是有很多从事传统媒体多年的媒体人跳出来创业。面对社交媒体和微信带来的可能性,大家都怕错过潮流,恨不得赶上创业大潮的末班车。
过去,他们经常写博客。今天,他们已经成为时尚的自媒体,其中一些人自称为行业内的第一意见领袖。不仅如此,他们还结成联盟和同盟。昨天我是某某企业的嘉宾,今天我是某某企业的CEO。某种程度上,自媒体创业是一种通过微信快捷方式勾搭资本的行为。
今年9月,《新媒体排行榜》发布了9月中国500强微信月报。报告显示,9月微信500强与8月对比后发现,60.4%的账号仍在增加发布强度(所谓“发布强度”是指单日发布的次数和文章数),而平均阅读数只有30.2%发生了变化。
这不是一个自媒体人的困境,而日益成为整个行业的现状。纵观自媒体发展的这两三年,估值过亿的公司已经有几十家,收获也差不多了。通过文章打造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微信官方账号越来越难。在内容价值上,越来越形式化,乏善可陈。
四。朋友圈微信业务
作为曾经火爆的千亿级行业,现在变得有点尴尬。除了部分以产品和营销驱动的企业,大部分微信业务要么自满,要么撤退转型。这个起源于微信朋友圈的“创业经验”,让数百万人彻夜难眠。
早上鸡汤,中午刷屏,凌晨说晚安。这是很多微信商家的生活态度,“月入百万”、“造豪车”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最后这些梦想都变成了空梦想。微信业务的增长一方面源于微信封闭的熟人关系链和一对一的精准传播,为营销人员打开了通道;另一方面,微信业务是一个零成本、速效的销售渠道,微信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粘性最强、最活跃的社交分发工具。
这种建立在金字塔代理、渠道差价不透明基础上的商业模式,一旦被曝光,将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当小白越来越难忽悠,营销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微信业务逐渐被判死刑。取而代之的是“微店+微电商”。
从移动电商的发展历程来看,笔者认为微信业务只是社交电商发展不完全的产物。微信业务虽然具有分享、互动、社区等社交电商的属性,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交易闭环,基本上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功。
摘要
在某些方面,微信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的习惯,比如阅读、购物、看电影、打车等。这些都是真实的、有几千亿美元的刚需市场,但微信留给创业者的蛋糕很多都是边缘的、深层次的。一般创业者缺乏资本,很难有精力和耐心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
社交红利和流量红利虽然是微信的红利,但毕竟与创业者和商家无关。今天,这个风口给创业者带来的价值越来越小。如果还是把微信当成获取粉丝存款和流量入口的终极目标,创业之路会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