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的互联网巨头

萧景禹2022-07-13  7

如火如荼的O2O浪潮,让上门服务大行其道。虽然美容和洗车是最猛的,但毫无疑问,市场的大头还是在本地生活,包括外卖甚至生鲜。尤其是生鲜最有代表性,水果上门,蔬菜上门...高频、刚需的“卖菜”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业者,但当你真正想利用互联网卖菜时,就不仅仅是喊口号那么简单了。你还需要知道这些:

1.jpg

千万不要讨价还价。你打不过卖菜的大叔大妈

首先要明确,利用互联网卖菜并不容易,已经死了一大批人。无论是送上门的鲜果,还是送上门的七天杂货网,都因为价格问题导致的盈利困境而倒闭了。价格是蔬菜送货上门的最大障碍,所以没别的办法,要么疯狂砸补贴,要么放大数量维持开支。我接触过一些做送餐上门的创业者,经常会问第一个问题。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便宜、放心的食物是最重要的答案,但当被问及如何做到时,大多数人仍然不知所措。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每次去超市,他们总会偷偷骂摊贩把菜价喊那么高。而且,所有的厂商都不降价。第一反应是人工成本高,早出晚归,种菜不容易。然而,直到有一天我去朱雀路批发市场,发现两块51斤的蔬菜在摊贩那里批发价才三毛钱。就算是批发,差价也太多了,八倍溢价也不正常。这也说明网上卖菜是有利可图的。通常以此为起点,准备在网上卖菜的创业者通常会被分成三组进行差异化。

一斤青菜能卖十五块,但卖的不是菜,是文化

第一种,主打低价,也可以理解为菜贩的互联网从业者。和菜贩一样的模式,从菜农手里拿菜,通过微信商业平台卖。比如蔬菜批发价三毛钱,蔬菜卖两块半,中间有两块半的利润。走这种模式的创业者,就是放弃这两块半钱来分摊店铺的成本,从而完成了互联网+卖菜的初衷。

这种模式的从业者有两种,小团队和菜农自己。通过在小区人口密集区域搭建简易门面,用户可以通过上班在线下单,下班后在小区内取菜。可以说只是对O2O的粗浅认识,已经死了一大批人。婆婆生活在线,卖菜的走这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有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和菜贩的竞争大多是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在价格战中,互联网平台往往输得一塌糊涂,菜贩可以无限压低价格,搞同行联盟。无论是价格还是蔬菜种类都远远优于低价的互联网平台,这种模式不可取。虽然是操作最快最简单的,但也是杀伤力最大的。

还有一个菜农自己做的互联网卖菜平台。通常更多的是本地的产品或者蔬菜,可以长期保存,包括天猫,拼货的平台等。,而且人数众多。虽然这种卖菜也算互联网+中的卖菜,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这里的卖菜指的是日常居民每天都要用到的常见菜。

第二种,上门。很多做生鲜的平台都是这样。第一天,用户在微店和app上下单。截至当天六点,平台统计订单数量和类型,连夜购买。第二天,用户上门来取。就平台而言,自提模式的优势是巨大的。蔬菜是消耗品,卖不出去的蔬菜损失很大,只能倒掉。自提模式会在当天下单确定需求后统一进货,精准销售,不会造成浪费。而且因为是预付款模式,即使用户第二天不来取货,企业也不会吃亏。此外,这种模式还消除了仓储物流的问题,送餐上门的巨大物流人力成本,以及食品积压的损失。利用上述优势的盈利,释放更多资金扩大自提服务点,进而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覆盖区域内的社区。发展到后期,平台需要做的就是控制采购质量,不断扩大自提点。剩下的物流费用其实都是用户自己支付的。鲜果说,后七七等生鲜平台走的就是这种模式。

现象结束了。来说说问题吧。蔬菜自我推广虽然从平台角度来说有很多好处,但是跟不上消费者的服务体验。首先,回家做饭是当天的行为。如果几个菜要等第二天,进店就自己提,一点方便性和时效性都没有。但是原本给人的方便快捷的印象会因为操作流程繁琐,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去菜市场。卖菜是立竿见影的行为。你能想象今晚吃猪肉饺子,猪还在超市的逻辑吗?

第三种,主要服务。这里的服务可以分为两个纬度,即菜品本身的服务和送货上门的服务。这里是纯高价蔬菜销售。很多网站长期以来都在玩高价。麦嘉生活博物馆出售有机蔬菜,每斤15美元。如果有机蔬菜不好,货架上还有进口蔬菜。不缺噱头。所谓有机无污染,也是一个比实际情况更大的噱头。不是你平台买的菜都喷农药,污染物超标,难吗?如果不是,为什么青菜能卖到十五块钱一斤?市场能做到价格高吗?答案是肯定的。就看你怎么做了。

一斤小蔬菜价格翻倍。毕竟那里有高端市场,但是你一定要告诉用户,为什么你的蔬菜能卖高价。背后的逻辑是提升蔬菜背后的包装价值,因为它们在文化班车上或者包装好,或者送货上门服务无可挑剔。这部分用户购买的不仅仅是蔬菜,而是额外的服务本身。再比如,菜市场同样一块莲藕三元一斤。但是婚丧嫁娶需要的枝干完整的莲藕可以卖到150,这是提升蔬菜本身的附加值。当然,播放音乐和给蔬菜浇牛奶的行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那就太傻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玩法上下功夫,这也是目前做高价菜的普遍做法。意思是卖净菜,可以理解为卖菜。比如鱼香肉丝,就是用生菜和猪肉做的。净菜切块,搭配好的蔬菜组合。回到家就可以直接煮成品了。可以说,从菜地到餐桌,产品和农药残留都是通过自建生鲜基地进行监控的。同时根据具体菜系,杭帮菜、川菜、粤菜等。推出了特色菜品,赋予菜品和食材文化内涵。产地直供的模式也能保证菜品的原汁原味。现阶段卖的不是菜品本身,而是菜系、文化、绿色、生态等多重概念。使得卖菜成为一种文化。得益于以上包装,高价菜也有卖的。

以上三种模式基本涵盖了目前互联网上卖菜的平台和个人。出发点不同,自然导致之后的操作也不同。先说宣传渠道和人群定位。

倡导新鲜快捷之前请坚持七点前送餐上门

低价做...低价做...低价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请停留在宣传层面,让中国人民吃好的。当你真正去操作的时候,你会发现,能够做到价格低廉,吃的放心,是多么牛逼。家里送饭的时间会要了你的命。想象一下用户需要买菜的场景,早上7点前,下午5点后(午餐上班族在外面解决)。那么小贩是什么时候拿走食物的?答案是清晨。没办法,这也是蔬菜流通的时间限制。摊贩一般都是前一天白天采摘蔬菜,天黑包装,晚上甚至通宵销售。比如一些饭店的食堂从午夜到早上7点进货,而普通消费者早上7点以后能买到的菜一般都是剩的,主要是给周边居民零售,这也是为什么每天上班都会遇到大叔大妈排队买菜的原因。所以,如果以“上门生鲜”为主要口号,就意味着你需要每天早上去购物,同时,在早上七点之前完成配送,这样才能赶上用户吃早餐的时间。想想大冬天,对运营商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但是七点送菜带来的好处也是很大的。首先,实现了蔬菜从采摘到用户手中的最短时间。同时,由于蔬菜都是半夜采购,温度低,也有利于蔬菜的保鲜。所以省略了冷链物流这个环节。仔细观察发现,无论是小菜贩还是大平台,谁把蔬菜从冰箱里拿出来,都节省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获得了早餐前吃蔬菜的快感。还有就是人工成本。无论哪个行业送货上门,兼职都是主力军。早上7点送餐,兼职人员送完还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人员成本也低。据笔者了解,包括京东在内的大平台。COM到家和百度送货上门7点前还没有送餐,这也是一个机会。而且从趋势上看,送餐上门的这部分市场很快就会被BAT的大平台垄断。利用时间和时滞,在大平台用各种补贴抢用户的时候,凭借这种最快最新鲜的方式,很容易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真的不能保证JD.COM回家后会在半夜开始送餐。有钱任性他什么都干得出来。

高中低不同渠道卖菜的推广要有针对性的策略

看主流消费,也就是店铺自提模式的卖菜平台。由于它针对的人群是消费能力适中的白领上班族。关注游戏玩法越新越好,扫码送优惠,写百科评测,免费体验首单元。各种O2O平台的常规玩法都可以应用。在作者的《我家楼下O2O混战实录——创业不易,推地更难,拿个点心》里有详细介绍,而且是看官招的事。就是所谓的高价菜平台。客户是高端群体和精英用户。低价、扫码等活动只会降低品牌价值,靠创意营销吸引眼球也是自然而然的组合。这类人想要的是一种仪式感和尊严感,一次新产品(蔬菜)的田园聚会,一次美食交流沙龙...这种形式值得你鼓起勇气去卖十五块钱一斤的青菜。在这里,作者只是一个例子。生鲜平台的用户推广我后面会单独说。

在internet plus卖菜,远不是亏本卖最后一捆2.90美元大喊大叫,也不是把卖菜放到互联网上。简单的复制模式,需要洞察用户群体、运营策略,以及运营前七点前送菜这样的一线事实。如果你盲目跟风,你只会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7124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