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古城巴黎终于在战争中保存了下来。战后,德国国防军两位将军之间出现了“争功”的戏剧性现象。一个是元帅·隆美尔的参谋长派达尔将军,另一个是专门负责巴黎警察的冯·乔尔蒂茨将军。关于拒绝执行希特勒摧毁巴黎的命令,在战争结束前自然是“不服从”的行为,但在战后却是减轻战争罪行的“光荣”行为。谁的贡献更大?
(派达尔将军)
纳粹德国国防军内部反希特勒阴谋的核心成员派达尔将军是唯一幸存的成员。其他人不是自杀就是被杀。作为德军B集团军在西欧的参谋长,他确实是巴黎驻军的顶头上司。1945年9月,巴黎解放后,派达尔被党卫队逮捕。不光彩的一页是,他向盖世太保坦白了一些反对隆美尔的话。这份供词也是希特勒下定决心让隆美尔去死的重要证据。一个月后,隆美尔被判死刑。
1944年8月下旬,当盟军突破诺曼底防线,向塞纳河左岸推进时,巴黎解放指日可待。8月23日,希特勒向派达尔发出命令,要求立即摧毁巴黎所有桥梁和重要设施,称“即使摧毁艺术古迹也在所不惜”。此时,党卫队已经在搜寻“720”爆炸事件,派达尔迟早会拒绝执行这一命令,这是有道理的。
(Choltitz将军)
而直接指挥巴黎守军的是“巴黎守军司令部”司令乔尔蒂茨将军,这位由德军最高统帅部专门抽调的城防司令。德军在乔尔蒂茨东线撤退时,忠实地执行了希特勒的“焦土”,把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变成了一片废墟。在此之前,他们向西线的荷兰鹿特丹市中心开火。他们铁石心肠,足以成为坚决执行命令的职业军人。希特勒在任命前的会见中反复告诉将军:“不要那么关心巴黎的毁灭。现在,盟军正在肆意摧毁一个又一个德国城市”。
由于Choltitz是国防军而不是党卫军,所以战争结束后总是要考虑未来的出路。毁灭欧洲文明的代表城市,无疑是千古罪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将军还是犹豫了。虽然他在8月16日下令在各重要设施安装炸药,但在派达尔的游说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最终未能实施爆破计划。
Choltitz的做法是“拖”,一边敷衍来自柏林的询问和催促,一边通过巴黎叛军告诉盟军,要出兵接管这座城市,让他体面地投降,否则就得执行命令。这种矛盾的做法恐怕也真实地反映了国防军军官的心态,既想保住军人的荣誉,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对解放巴黎并不热心。他担心如果出兵支持市民起义,会重蹈华沙起义的覆辙,城市和人民会遭到德军的疯狂报复。在戴高乐的坚持下,艾森豪威尔最终下令法军第二装甲师勒克莱尔的部队进军巴黎。1944年8月25日,法国坦克进入城市,Choltitz立即向盟军投降。大概也是松了一口气。否则,向弱小的叛军投降是不合理的。有时候德国人很死板,没有想法。
(Choltitz)
还没完呢。战后,派达尔坚持认为,即使在盟军进入巴黎后,他仍然收到希特勒的命令,要求西线的德军用远程重炮和V1火箭摧毁巴黎。然后Paidar将军再次无视,直到被捕。此事已无法考证,因为德军西线指挥官隆美尔受伤,继任者克鲁格不久自杀。然而,莫德尔元帅,西线的最后一个指挥官,是一个铁杆将军,不可能无视希特勒的命令。
争取功德是有益的。派达尔将军在混乱中从盖世太保的囚禁中逃脱,最终被解救。战后,他在北约担任重要职务。1945年4月,Choltitz拒绝执行炸毁巴黎的命令,因叛国罪被缺席审判。但并没有影响到战俘营中步兵将军的生死,他于1947年提前获释。
(盟军解放了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