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任何绝对的结论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无条件的绝对存在。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有条件的,都会随着其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物质无中生有就有疑问。其本质只是改变了物体的存在形式,即粒子从开放自由状态变为封闭系统。
说到光的质量,也是如此。如果光子的质量绝对为零,而其他粒子的质量大于零,就会使光子与其他粒子完全分离,从而分裂自然界的有机整体。
类似的做法自古就有。这是理解不成熟的表现,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总是走向不同的极端。
比如古希腊人拿地球?完全脱离天体。地球上的物体都是常见的,由金、木、水、火四种元素组成;天堂层由以太构成,以太被称为精英层。天上和地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两者互不交流,也无法相互交流和转化。
实际上,由于微观粒子的波动,所有粒子都不可能静止不动,所以不存在静止质量。所谓静止质量,是指粒子在自由状态下的最基本质量,即最小质量。
质量是与能量相对应的物理参数,是封闭粒子与其空之间作用的度量。所以,只要不是“无”或者物质的属性,所有能够独立存在的物体,都会或多或少的有封闭的能量,也就是存在一个最小质量。
光子也不例外。可以穿越数十亿年,可以被电子激发,单独产生。据说光是一种独立的粒子。所以光子属于“有”的范畴,必须有最小质量,也就是和其他粒子一样,也有“静止”的质量。
经典力学时期也发生过类似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光子的存在质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根据热力学,能量是连续的,与不连续的有形物体完全相反。而连续能量要求能量集中在高频紫外辐射中,这与实际辐射光谱相矛盾,被称为紫外灾变。
为了避免紫外灾难,我们不得不承认能量的不连续性。能量是粒子能力的量度。能量的不连续性是指在我们的宇宙中,有一个最小的不可分的粒子,该粒子的质量大于零。
因此,普朗克在他的新黑体辐射公式中加入了一个以粒子角动量为量纲的物理常数H,其具体值为6.623x10-27尔格秒。
所以最小粒子的质量和半径都大于零,和其他粒子没有本质区别。它们只有层次上的差异,其他粒子都是由几个最小的粒子组成的封闭系统。这就是为什么最小粒子的质量比其他粒子的质量小得多。
因为最小的粒子是不可分的,是我们宇宙的最小结构单位,所以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量子。光子是量子的激发态,本质上还是量子,质量最小。
在科学界,光的质量之所以等于零,是因为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中将光速不变的现象绝对化,认为在任何参照系中光速都是绝对相同的,从而否定了物体运动的物理意义。
根据狭义相对论原理,日心说和地心说没有本质区别。他们只是选择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天体的运动。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由于量子空作为物理背景的存在,任何物体的运动都会受到这个空的影响和束缚,其能量有动能和势能两种不同的形式。
光子和运动中的宏观物体的区别,只在于两者质量的巨大差异。所以前者的势能远大于动能,从而表现出速度的相对不变性;后者正好相反。宏观物质的动能远大于势能,所以它的速度在低速时是可变的。
综上所述,光速不变只是相对的,即不同能量的光速之差大于零,但光速之差与光速之比近似为零。所以光速是否恒定,就意味着光子质量是否绝对为零。
所以光子质量大于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物体运动的绝对性。只要物体运动的本质是相对于具体物理背景的,光速不变只是相对的,那么光子就一定有最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