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号称“三千弟子”,知名人士七十二人,其中却没有女弟子。这是因为古代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公共场合看不到女性,自然没有学校教育的机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女性不会接受教育。他们“在家学习”,由父亲和兄弟教导。条件好的家庭请私塾老师上门授课,如果家长很开放,女性可以跟着哥哥一起上课。
因此,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像李清照和王昭仪(郝懿行的妻子)这样的才女。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是由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了传教,他们在中国免费办学校,当地建立了许多女子学校。如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会传教士阿尔德赛女士在宁波开办女子学校,专门招收女生。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所由基督教教会开办的女子学校。
中国近代第一所自办女校是1898年6月1日在沪南桂树里成立的维新妇女团体妇女社,定名为中国妇女社舒舒。这所女子学校提供四门课程:中、西、医学和缝纫。还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份妇女报纸《妇女杂志》,倡导妇女学,反对缠足。妇女能上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女子教育带来了女性的自由、解放和独立。这对女性意义重大。一些妇女接受教育后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妇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