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是什么?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已经论证到哪一步?

CCTalk2022-07-07  21

谢谢邀请。那我结合已知皮毛和搜索结果给你一个答案。如果我错了,请原谅我!哥德巴赫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如下猜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但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于是写信给著名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证明,但直到去世,欧拉也无法证明。因为“1也是质数”这个约定现在数学领域已经不用了,所以原猜想的现代说法是,任何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答辩中还提出了另一个等价版本,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今天常见的猜想表述为欧拉版本。命题“任何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不超过A个质因数的数和另一个不超过B个质因数的数之和”写成“a+b”。1966年,陈景润证明“1+2”成立,即“任何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或者一个素数和半个素数之和”。

今天常见的猜想表述为欧拉版本,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也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哥德巴赫的偶数猜想可以推导出,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后者被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如果哥德巴赫关于偶数的猜想是对的,那么哥德巴赫关于奇数的猜想也将是对的。弱哥德巴赫猜想还没有完全解决,但在1937年,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一个足够大的奇素数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这也被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的麦道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所以哥德巴赫怀疑现在还没有人能解决。它的最终解是解决一个1+1的问题。距离最近的是我国的陈景润先生,他证明了2+1问题离最终解决还有一步之遥。至今没有人解决。下面是一些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事情。希望他们能帮到你。从1729年到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通信长达35年。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取任意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77 = 53+17+7;再取一个奇数,比如461,461 = 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也可以写成257+199+5,还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是你怎么证明呢?虽然每个实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不可能检验所有的奇数。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测试。”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似乎是正确的”。但他无法给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大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他未能证明这个命题。不难看出,哥德巴赫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其实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2N+1=3+2(N-1),其中2(N-1)≥4。如果欧拉命题成立,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那么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因此,哥德巴赫猜想适用于大于5的奇数。但哥德巴赫命题的成立并不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所以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现在这两个命题通常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现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表述是:每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一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实际上,后一个命题是前一个命题的推论。

巴赫猜想看似简单,证明起来却并不容易。它已经成为数学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在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都没有在证明这个猜想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и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用他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任何大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但维诺格拉多夫对大奇数的需求大得惊人,与哥德巴赫猜想的需求还相差甚远。

为了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成立,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即先把偶数看成两个数之和,每个数都是几个素数的乘积。如果把命题“每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不超过一个质因数的数和另一个不超过b个质因数的数之和”写成“a+b”,那么科里奥利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外国和中国的数学家相继证明了“9+9”、“2+3”、“1+5”、“L+4”等命题。

1966年,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成功证明了“1+2”,即“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另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因子的数之和”。这是该研究领域迄今为止最好的成果,距离轰动世界数学圈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1+2”又称陈定理。

陈定理在数学领域中描述为以下形式:

n = p+P2;

N -大偶数;

p素数;

P2——一个至多有两个素因子的几乎质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92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