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没有包拯寇准这两个人

太行中学2022-07-06  12

寇准生于961年,卒于1023年。包拯生于999年,卒于1062年。寇准去世时,包拯24岁,他用了4年时间才步入仕途。寇准是唐太宗、真宗时期的著名人物,包拯是仁宗时期的名臣。那时他们在政治上没有交集。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同一个朝代的人。

寇准

寇准(961 -1023),字钟平。出生于贵族家庭。我的父亲寇祥,是晋代末年的甲科状元。他参军时在魏王宓(大明府)当办事员,后来被封为国君。寇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十四岁就能写诗,十五岁就已经熟读《春秋》。

1980年,19岁的寇准考上进士。当时,宋太宗面试自己,他有一个不接受年轻进士的习惯。有人教寇准谎报年龄。寇准认真地说:“人最重要的是诚实。这怎么能骗过皇上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寇准从青年时代起就为人正直。在他被宋太宗选为进士后,他被授予大理评价(相当于七个官职)。后来,他被提升为商步郎中和知学士(相当于三品官职)。

宋太宗

九九年,寇准劝宋太宗。宋太宗非常生气,转身回到内宫。寇准却抓住宋太宗的衣角,让宋太宗听他说完。事后,宋太宗非常夸奖寇准,高兴地说:“我得了寇准,就像唐太宗得了魏徵一样。”

1991年春,寇准不畏强权,当面弹劾政治顾问王镇,包庇弟弟王怀贪赃枉法,从而获得宋太宗的信任。先后任左谏大夫、枢密使助理,后任同治院官,开始直接参与北宋朝廷的军事事务。

97年,宋太宗去世,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寇准被任命为工商部侍郎。

宋真宗

公元99年,宋朝北部的辽国出兵入侵中原,在高阳关大败宋军,俘获康保族。辽军出发前掳掠。1003年,辽军再次入侵高阳关,驻防司令王继忠被俘,向辽投降。这两场战争的胜利,让辽看到了宋朝的虚弱。

1904年9月,辽代皇帝卢野隆绪帝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领20万大军大举入侵中原。辽军势如破竹,宋军节节败退。一线应急文件是“一夜五个”。此时,宋朝朝廷一片恐慌。宋真宗更是大惊,打算听从政治顾问王钦若等人的建议,将都城迁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以南,以躲避辽军。当年8月刚刚升任宰相的寇准坚决反对迁都。他说:现在迁都,人心就垮了,敌人正好乘虚而入。大宋天下还能守住吗?"

寇准派人到河北组织优秀青年农民,培养他们,发展民兵,并规定民兵中杀敌有功者也要奖励。寇准还派人安慰河北守军,给河北转运使三十万两银子购买口粮,补充军需。

十月,辽兵攻取周琦,向东南推进,直抵唐周城下。中原大片地区被辽军占领。都城汴京也暴露在辽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在这个关键时刻,寇准认为只要宋真宗亲自出马,就可以稳定军心,打败辽军。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下,宋真宗终于同意亲征。

当唐周的军民得知宋真宗在唐周指挥抗击辽军时,他们的士气大振,纷纷起来抗敌。在宋朝军民的英勇抵抗下,辽军开始节节败退。辽军先锋小塔兰也在城下被射杀,极大地震动了辽军士气。辽代太后萧绰和卢野宰相龙云见形势不妙,就派人去宋颖议和。

寇准反对和谈,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然而,由于宋真宗坚持讲和,同年12月,宋辽双方在唐周缔结了和平条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元联盟”。

《禅院之盟》是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不值得称道。但在这场战争中,宋朝军民给了辽国军队有力的反击,让辽国看到了中原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不屈意志。从此辽军不敢对宋朝发动大规模入侵。

边境地区的人民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双方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寇准在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宋真宗也更加尊重和信任寇准。但也引起了王钦若等一些奸臣的羡慕。

王钦若

他污蔑皇帝王钦若,说在残州之战中,寇准置皇帝性命于不顾,“孤注一掷”,置皇帝于极度危险之中,是别有用心。于是宋真宗开始疏远寇准。又因为寇准经常提拔一些出身贫寒却敢于为政纲发声的人当谏官。这也伤害了王钦若等人的利益,王钦若视寇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一直在诽谤宋真宗。

1906年2月,寇准被免去大臣职务,贬至陕州知州。

1019年,寇准被宋真宗召回朝廷担任宰相。有一次,中书省的官员在一起吃饭,寇准的胡子不小心沾上了汤。宋朝的政治顾问丁伟(相当于副总理)看到后,起身擦掉寇准胡子上的汤。寇准斥责宋朝的丁伟说:“参政是国家的重要官员。是给首相擦胡子吗?”丁伟宋朝本来就是个小心眼的人,从此丁伟宋朝对寇准一直怀恨在心。

1022年,宋真宗去世,年仅13岁的宋仁宗继位。此时,刘正在主持朝政。在宋真宗时期,刘皇后的家人犯了法,宋真宗曾考虑颁布赦免。但寇准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照国家法律处理。为了这件事,刘皇后一直对寇准很反感。至此,投靠了宋太后刘,被提升为宰相。刘太后和密谋将寇准逐出北京。后来一再被贬,一直贬到偏僻的广东雷州。

寇准在雷州时,指导当地居民学习中州语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还传授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开渠灌溉农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向群众传授天文地理知识,破除谬误。同时修建真武堂,传授和传播中原文化。极大地促进了雷州经济和文明的发展。

寇准

后来,丁伟被宋朝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岛。宋朝丁伟路过雷州时,寇准大人多,就派人给他送来一只蒸羊。宋朝的丁伟想要见寇准,但是寇准拒绝了。寇准的家仆准备向丁伟宋朝报仇。寇准知道后,就把门堵上,禁止他们出去。

1023年,寇准去世,享年63岁。他的妻子宋上书仁宗,请求将寇准葬在家乡。仁宗虽然被允许玩,但是授予的钱并不多。寇准的棺材运到半路,钱就花光了。只好葬在洛阳珙县。1033年,宋仁宗谥号寇准为中书令,谥号“闵”。此时,寇准得以安葬在陕西老家下关。

寇准雕像

后记:寇准不仅是北宋著名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词人。他与白居易、张任远并称“渭南三贤”。宋代有《寇来公基》七卷、《寇仲成公诗集》三卷、《寇准诗集》四卷。

寇准的诗主要有:

春天的爬楼梯,归乡,柳树,书河上的亭墙,夏天,虚堂,江南春天的千里烟波,冬天的一个北方斋戒,长安春天的一本书等。

Ci主要包括

《江南春苗》、《沙上漫步》、《春晚》、《卷曲的嘴唇》、《甘草子》、《阳关吟》、《蝶恋花》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包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1999年出生。1027年,以进士身份考中,被授予大理判官一职,被任命为建昌知府。但因为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他辞去了官职。直到父母去世,直到丧期结束,才在老乡和长辈的鼓励下,到吏部接受调任,被任命为天长知府。这说明包拯是个大孝子。

包拯

任天长知府期间,一户人家养的牛舌头被割掉。当时牛的主人来县城报案。包拯想了一下,对这个人说:“你回去把牛杀了卖了吧”。按照当时的法律,宰牛是要受惩罚的。不久后,一名男子来到县城举报这家人杀牛,请求政府惩罚他的罪行。包拯立即下令逮捕这个人。经过审问,这个人确实是割牛舌头的人。这个案例说明包拯是一个负责任的,非常聪明的人。

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当时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的特产“端砚”,是宋代文人墨客所珍爱的雅品。当地政府每年都向朝廷进贡。以前的知府利用每年向皇帝进贡的机会,收集比进贡量多几十倍的段砚,送给当朝那些达官贵人,为自己拉关系、疏通关系。这无疑增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负担。担任包拯知府后,下令端州制作端砚的数量只能满足朝贡的数量,不再给任何达官贵人送礼。在端州任职的三年多时间里,他没有带一块端砚回家(后来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种说法)。

包拯不仅清正廉明,而且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在主政监察御史、为朝廷出谋划策的时候,宋仁宗因为偏袒张贵妃,把他的叔叔张耀佐提拔到三品官、户部侍郎、宣惠南庭使的位置上。张尧·佐才德没有资格担任这些职务。部长们也有一些抱怨。包拯甚至去宋仁宗说了实话,指出了张耀祖不能任职的原因。说到激动,我的呼吸都飞到皇帝脸上了。最后,宋仁宗也觉得不妥,撤销了对张耀佐的任命。

此外,为了惩戒贪官污吏,他还弹劾了靠贩卖私盐牟取暴利的淮南按察使张可久,指派自己的士兵为自己织了1600多匹骆驼绒缎的汾州(今山西汾阳),以及因监守自盗而深得宋仁宗信任的大太监严世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王魁的弹劾。

王魁多次担任转运使。他以各种借口盘剥人钱财,无所不用其极。在官员强迫人民起义后,他派军队到处逮捕他们,并滥用酷刑。无数人被他杀害,引起了极大的公愤。但王魁与宰相陈志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深得宋仁宗宠爱,所以没什么好隐瞒的。为此,包拯连续七次弹劾。最后一次,他直接指责宋仁宗说:“今天,我不在乎人们的话,但我是一个残酷的官员。我是王魁的幸运,跟一路的不幸一样!”。也就是说,王魁任命贪官王力可魁为转运使,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对于这条路沿线的老百姓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包拯豪爽,怒,义!最后,法院撤销了王魁的交通大使职务。

后来,包拯弹劾了宰相和的女婿赵。包拯主政站台时,弹劾张和宋祁,利用职权为富民买豪宅,并使朝廷罢免了他们的三使(相当于国家财政大臣)。那时候都是有权有势的人。这充分体现了包拯不畏权贵,敢于谏阻高尚品格。因为包拯敢于弹劾权贵,在当时,皇族和宦官的许多违法行为开始收敛。当时社会上有一种“鲍丹”的说法,意思是不管是谁,包拯都敢弹劾。以后只要那个官员说错了,人们就会说“有炸弹”。然后“鲍丹”这个名字就传开了。

对于有才华又努力的人,包拯会全力推荐。比如宾洋、王鼎、王绰都是主张改革的范仲淹提拔的人才。他们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的交通使、狱刑、交通判官。因为在任期间严惩贪官,被称为“江东三虎”。后来被老牌权臣打压,沦落到当年的状态。包拯虽然得到了王这位守旧派学者的推荐,却能够抛开政治之争,极力主张三人再就业。在他的坚持下,宾洋、王鼎、王绰先后担任镜湖南路、河北路监狱、江西路监狱的交通使。这个故事反映了包拯大公无私、心胸宽广的高尚品质。

包拯

1957年3月,包拯被任命为开封尹。按照以前的规则,任何有诉讼的人都不能直接向政府办公室递交诉状。只能通过办公室的历史来转发。至于能不能审,什么时候审,由政府官员通知。官员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敲诈勒索,徇私舞弊,而很多遭受不公的人往往会因为贿赂不起这些小官而怨声载道。包拯上任后,下令打开府衙的前门,让有怨言的人可以直接到法院递交诉状,陈述冤情。坚决杜绝办案过程中的行贿行为。当时人们都说,“办案不用偷偷摸摸行贿疏通关系的,只有阎罗王和鲍老任。”

包拯上任不久,开封就下起了大雨,导致城内惠民河水暴涨。由于开封府地势低洼,城外积水涌入城内。政府突然被洪水淹没,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水冲走。人们不得不乘木筏旅行。在包拯调查后发现,洪水其实是“人为”造成的。因为他发现朝鲜一些官员和达官贵人在惠民河岸两岸修建私人花园别墅,有的甚至在河中筑坝将河水圈入自己的花园湖泊,导致河道堵塞。包拯不怕得罪这些达官贵人,下令将这些花园别墅全部拆除,使惠民河成为一条造福于民的平流河。

包拯雕像

1062年,包拯去世,享年六十四岁。礼书一份,谥号孝。

包拯清正廉洁,铁面无私;对人民忠诚,正直;他是古代“清官”的杰出代表,有“包青天”之誉。他是北宋时期的名臣,深受百姓爱戴和敬仰。

综上所述,虽然寇准和包拯在当时没有政治交集,但严格来说,他们不是一个朝代的人。但他们都是正直、忠诚、正直、有才能的人,为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当时和后来都受到世人的爱戴和敬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31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