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奇
中国人经常把傻子或者说话不认真,做事不认真,做事随便,出洋相的人叫做“250”。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来源:
1.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军事家。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国联合起来,结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得到了列强君王的赏识,并封他为丞相,史称“六国互封”。
当苏秦在齐国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时,他遇到了一个刺客。苏秦胸部被刺,当晚死亡。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立即下令逮捕凶手。但是刺客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他能在哪里抓住他?王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砍下苏秦的头,鞭打他的身体,让他满脸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挂在城门口,贴了一张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大内奸,该死。齐国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好在今天还有为民除害的义士,很受欢迎。王下令悬赏,赏两千金,请一个义人来领。”
名单一出,就有人上钩了。没想到,来领赏的有四个人,他们都一口咬定是苏秦杀了自己。于是士兵们邀请他们去见齐王。齐看到他们四个,咬牙切齿。但他还是很认真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分?”这四个人并不知道自己被骗了,但是他们高兴极了,立刻回答道:“很简单,1000÷4=250,每人250。”
王一听说他们还在高高兴兴地想着赏金,大怒:“把这四百五十块钱推出去,剁了他们!”这四个人成了替罪羊,被杀了。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了。从此留下了民间的说法“250”。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愚人、傻子和被财富迷惑的人。
2.源于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为了名利,彻夜不眠,刻苦读书,可是他一辈子,没有得过一个奖,连个儿子都没有。到了晚年,这位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反而和你儿子在一起很开心,获得了双重荣誉。秀在回忆自己一生的成败时,不禁感慨良多,于是给两个儿子取名:一个叫成功,一个叫失败。从此,秀才在家里封了课,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天,学者告诉他的妻子,“我要去集市。你在家要督促二儿子写,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从集市回来,就问二儿子在家怎么好好学习。老太太回答:“我写了,但完成的还不够,失去的更多。两个人都是二百五!”
3.起源于Ku派。
九牌制是一种赌博工具,其中有两张牌,即“两张牌”(四分)和“五张牌”(六分)。这两张牌合在一起就是十分,在推九牌的赌博活动中称为“十射”。它是牌九中最小的点,大家都比它大,它又不能“吃掉”任何一张牌,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板儿吴”(和的简称)这个词来开玩笑,指什么都做不好,管不了的人。时间长了,“两板五”就叫“二百五”。
4.其他声明
根据一所中学的语文书,古代人使用的银分为两部分。一般520元是整数单位,用纸包着。当时520元是“一封”,252元是“半封”银。因为与“半疯”谐音,后来人们称疯子为“二百五”。
从前,有一个傻瓜,他家里很穷。一天,他去卖一件传家宝。宝藏上写着“黄金卖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跟他讲价,他就给了250。他以为250就是250两黄金,就卖了250两黄金。很多人嘲笑他要八两黄金,他是个傻子。从此以后,人们把做事愚蠢的人称为二百五。
到了现代,据说有人学唱伍佰的歌,但是学不出像伍佰那样的东西。也有人说他最多算半五(五)百(百)。
山东枣庄、巍山、江苏徐州的“半熟”是“二百五”的意思。在这里,愚人或说话不认真、做事不认真、做事随随便便、出丑的人被称为“半熟”。说“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个很老的词。《尔雅》、《说文》和《康熙字典》就不用说了,连《辞源》、《辞海》都不去了。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有词条,但不注明出处。只建议“[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杂剧《司马相如提桥记》:“如今那街上的普通人,读几本书,咬咬舌头,人就叫他半瓶醋。”清代《石头记》六十四回中有:“半瓶醋读者,亦有一流。”什么叫“半瓶醋”,就是“一瓶不满,一瓶半瓶”,意思是一知半解却在好人面前炫耀。也叫“半生不熟”。其实《现代汉》只说对了一半,拐了个弯。“二百五”指的是“钱数”,与“半才”关系更密切。
正如“马大哈”源于马的相声《买只猴子》一样,“250”这个说法的根源恐怕也要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在更早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吴的《二十年目睹的奇情》(1903 -1905年出版)第八十三章中:“原来他是江南秀才,捐了一个二百五十元的同学在外闲荡。”1913年,上海亚洲电影公司制作了张士川导演的短片《白象城寺250》。丁赫主演了《二百五》的主角,一个第一次进入上海的农民。因为不懂规矩,所以满脑子傻气和闹剧,被演得惟妙惟肖,给人深刻印象。从此,“二百五”不胫而走,风靡全球。1924年,陈独秀在《收回受教育权》一文中谈到“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出品电影《二百五传》,描写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剧评家,外号“二百五”。从此,“二百五”节目更加出名,几乎遍布全国。
此外,据著名戏剧家翁偶虹介绍,早年昆曲有《蝴蝶梦》来演绎庄子的玄幻故事。梆子改名为《大劈棺》,加了“二百五”和“三百三”两个角色,颇有噱头,打败了昆曲。京剧《蝴蝶梦》基本上是从梆子翻译过来的,但是小翠花(于)演得不好。柳斌坤,一个有名又丑的上海人,重塑了“250”这个角色,创造了一件漆袍,一件马甲,一顶小帽子,如此栩栩如生,如纸一般。被带出舞台后,她站在椅子上,右手拿着烟袋,左手弯着胸。持续了一会儿,她的身体没有动。观众惊叹于她的绝活,称她为“纸人”。京剧《蝴蝶梦》里有一段对话:“谁的鸡毛在叫?”啊,这个男人就像是我花两百五十块买的处女。他是怎么生活的?没关系。让我打电话给他。Te(忒),二百五。"男孩回答道,"你怎么能叫我二百五呢……你买的是纸。我是人,怎么会一样?"
“二百五”就是两百五十便士,意思是“半生不熟”。(但实际上一吊钱是1000便士,半生不熟的钱是500便士。从以上分析推测,“250”一词很可能起源于清末民初。至于“半吊子”,可能更早。
楚剧是一种古老的地方调剧种,原名吴和剧、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它是由清代道光年间流行于鄂东的鄂和调与黄陂、孝感一带的民歌、道情、马竹、高跷、民间说唱等融合而成。1926年更名为楚剧。楚国有个传统戏剧叫“半工鞋匠卖鞋”,讲的是一个绰号“半工鞋匠”的鞋匠在腊月三十卖鞋的故事。当时有句话叫“半吊子”。
200是“两极、半机智、全能”这几个词的谐音,是一个很骂人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