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汉中之战
我想熟悉三国的朋友们应该都不陌生,
而今天本人不揣冒昧,
就想来试着谈一谈这次战争的基本进程和我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一、汉中的地理形势
先说一下汉中的地理形势,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连接益州、凉州等几个州郡的咽喉要地,这种地理条件使得汉中作为一个曹刘双方之间的战略要地而存在。
在双方南北对峙的情况下,汉中这个地方,对于南方的意义要比对北方的意义来的更大。
尤其是在当时,北方曹操的势力相比于刘备的势力,即便是不能称之为压倒性的优势,也可堪称是“一个单车,一个摩托”的差距。
因此,虽然汉中是战略要地,也是连接关中与蜀中的要地,但是曹操在得到汉中之后,并没有立即由此大规模发兵,攻打益州,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刘备军的势力,对于此时的曹操来说,也尚属于弱小,还有,曹操此时听取了刘晔的建议,认为尚不是与刘备军决战的最好时机。
而对于刘备一方则不然,曹操取下了汉中,那就等于是在益州北部安了一个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炸弹,所以史书记载,曹操取下汉中之后,蜀中是“一日数十惊”。(三国志 刘晔传 裴松之注引《傅子》,三国志 魏书 贾诩传)
二、汉中之战初期形势:先机在蜀
当然,之所以刘备集团对于曹操攻下汉中的反应这么大,还有一点在于,当时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刘备刚刚拿下益州不久,人才如庞统等人战死,而兵马钱粮也消耗不小,正在空虚之时。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坐视汉中被曹操掌握,那么对于益州来说,肯定是极为不利的。
还有,曹操虽然走了,但是他也并不是弃益州而不顾,而是派遣夏侯渊、张郃等人以汉中为根基,向巴郡方向开始攻击,应该是想要缓图益州。
由于此时张鲁已经归降曹操,巴西、巴东等地没有什么像样的军事力量,刘备刚刚夺下益州,急需恢复元气,不能用兵与曹操直接对抗,刘备军的势力也尚未发展到汉中附近。
所以在一开始,张郃等人的攻击可以说是是非常顺利的。
张郃
张郃一直攻到了宕渠一线(即巴西与巴郡交界处),而后刘备派遣张飞等人率领兵马,在宕渠一线与张郃对峙。
双方相据了五十多天,张飞终于找到了张郃军的漏洞,借助有利地形——“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三国志 张飞传》),一举大破张郃。
应该说,张郃这一战是败的非常惨烈的,张郃失败后只能丢下马匹,只与十几个人从小路逃走了,也因为这次失败,张郃直接引军回到了汉中郡的治所南郑,再也没跟张飞交战。
从战略角度讲,我认为张飞击败张郃的这一战,是汉中之战初期最为重要的一战。
张飞
因为张飞此战消灭了曹军的大量有生力量,大大迟缓了曹军向南推进的意图曹操怎么死,而且将张郃直接逼回了南郑,同时,也为刘备军接下来的作战部署和积蓄力量争取了时间。
而如果张飞此战失败,张郃就可以以宕渠一线为依托,向南攻击巴郡的治所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那么对刘备集团的威胁就太大了。
宕渠一战之后,张飞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了巴西和巴东,直逼汉中。
但是,请注意,在在此之后,曹刘双方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没有太大的军事动作。为什么呢,很简单,曹刘双方(尤其是刘备一方)这两年都在为接下来的汉中战斗做准备。
三、汉中之战前期形势:蜀略失败
到了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益州的情况已经基本稳定,而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刘备军的底子更厚实了,所以刘备开始准备部署汉中之战。
当然,由于曹军客观上的强大实力,刘备一开始对是否要发动汉中之战并不坚决。
此时是谋士法正站了出来,力劝刘备,坚定决心,一定要打这一战。
法正
法正的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法正认为曹操留在汉中的将领等军事力量看似强大,但是并不足以保证汉中的绝对安全,况且曹操不比刘备,要多线作战,不是只有刘备军一个敌人;
第二,如果能攻下汉中,则可以鼓舞将士的士气,也可以威胁凉州、关中等地,对曹军构成战略威胁;
第三,即便攻下汉中后战事不能再有进展,至少也可以保证益州的安全,不让益州仰曹军之鼻息。(《三国志 法正传》)
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于是全力着手组织对汉中的攻击。
这一次,一开始刘备采取了分兵进攻的办法:
其一,让张飞、马超等人屯兵下辨,伺机攻打雍州,牵制曹军兵力,
其二,自己带领法正、黄忠、赵云等人领主力兵马进驻阳平,准备攻取汉中。
但是战争的结果从来就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刘备的这一战略失败了。
张飞、马超等人的攻势被曹军大将曹洪瓦解,将军吴兰、任夔阵亡,张飞和马超退军。
而因为偏师的失败,汉中之战也就变成了刘备率领的主力和夏侯渊的正面交战,从而使汉中之战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相持阶段。
四、汉中之战中期形势:蜀魏相持
这个时候,刘备在阳平一线,张郃在广石,而阳平关和曹军大本营南郑之间有定军山和沔阳县,而且沔水横贯其中,可谓地形复杂多变。
况且曹军的总指挥夏侯渊,号称"虎步关右",那也不是说拿下就能拿下的,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曹刘双方开始长达一年多的对峙——"相守连年"(《三国志 夏侯渊传》)。
夏侯渊
在这以后,史书上的记载就有了分歧,三国志先主传、法正传中的说法是夏侯渊主动进攻,刘备防守反击,而夏侯渊传、张郃传中记载却是刘备主动进攻。
而我个人认为,汉中之战进行到了此时,只能是刘备首先发起进攻,而曹军则是属于守势。理由有以下几条:
第一,前文已经说过,汉中这个地方对于曹刘双方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
刘备如果不能拿下汉中,则曹军可以随时威逼益州,对刘备军进行攻击;而曹军本来就没打算在取得汉中之后,再与刘备军过多的交战,在张郃第一次兵败之后,能守住其他战果,已经算是不错,况且按照法正的说法,曹军此时的力量都未必能守住汉中,还会主动出击吗?
第二,在双方转为相持以后,刘备曾经向留守的诸葛亮要援军(《三国志 杨洪传》),而同一时间段内,夏侯渊却没有向曹操求援。
这可以证明,此时刘备想要主动攻击,夏侯渊还是在务于防守。
第三,刘备集团相对于曹操集团来说,毕竟家底子薄弱,此时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已经开始要拖不起了,所以诸葛亮在收到刘备需要援军的命令之后,才会犹豫不决。
后来经过杨洪的劝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顿兵汉中,这是家门祸害。现在急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诸葛亮才下定了决心,向阳平一线增发援兵(《三国志 杨洪传》)。
可见从后勤压力上,也要求刘备军在尽可能最短的时间内,拿下汉中。
但是,尽管刘备得到了想要的援兵,夏侯渊构筑的防线始终是极难从正面攻破的曹操怎么死,何况两军对峙一年多,谁有什么牌,估计早就被摸清楚了。于是,刘备做出了新的部署,那就是转移战场。
五、汉中之战后期形势:蜀汉逆转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一开春,正月里刘备就下令,将进攻基点从阳平关调整到沔阳西南面的定军山附近。双方此后都是在定军山附近调整布置军力。
从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来看,刘备的这一次对战场的转移做的是很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这次汉中之战成败的转折点。
因为原本夏侯渊的防线是及其坚固的,刘备军攻打一年不能得手就是最好的证据,但是此时战场已经转移,夏侯渊原来的防守部署就不见得仍然管用了。
而且这一下转移战场,也削弱了夏侯渊手中能够动用的兵力,因为南郑等地不能不守,但刘备军此时转移了主攻方向,夏侯渊也不能不守,这就造成了夏侯渊的分兵。
汉中之战进行到这里,我相信夏侯渊一定很头痛,因为此时的情况是刘备军豁的出去,夏侯渊豁不出去,刘备可以转移主攻方向,夏侯渊却不得不跟着刘备的路子走,一旦不管刘备,万一被刘备绕过定军山一线,抄了后路,那自己可就成了三明治了。
况且按照夏侯渊目前的手上力量来看,已经不如拥有了援兵的刘备军,按理说能守住就算不错,主动对攻是不大可能了,难不成还真能凭着夏侯渊张郃二人"打到成都去,解放全益州"?
夏侯渊这一头痛,在布置兵力的时候,就出了漏洞了。
夏侯渊的布置是这样的,自己率领少部分兵马守在南边营垒,张郃率领其他的部队守在东面营垒,成掎角之势,有事了就互相援助。(《三国志 夏侯渊传》)
但是,他的这个布置是有问题的,张郃应该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然而刘备注意到了。
于是刘备做出了他的指令——先打张郃。
刘备亲率精兵万余人,分为了十队,攻打张郃的营寨,张郃亲自率领亲兵上阵,和刘备军展开搏斗,这次战斗,刘备并没有攻克张郃的营寨。(《三国志 张郃传》)但是我个人估计,这次战斗给了夏侯渊一个错觉:刘备是在倾尽全力攻打张郃的营寨。
于是,夏侯渊表示要去支援张郃,虽然自己手下兵马不多,但是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再说刘备如果真是倾力攻打张郃,恐怕张郃确实未必守得住。
于是夏侯渊分兵一半,亲自去救援张郃。(《三国志 夏侯渊传》)可是夏侯渊并没有想到,刘备等的就是夏侯渊的支援——这种战术在今天,我们称之为"围点打援"。
夏侯渊所部赶到走马谷附近的时候,发现刘备军正在此地放火,于是夏侯渊所部就发起了救火行动,同时走了另外一条路去支援张郃,结果想尽快去支援张郃的夏侯渊当头就撞上了刘备军的名将黄忠。
黄忠估计也是有备而来,而且在这条路上等的比较急,此时忽然发现夏侯渊这个正主到了,那还有什么说的?
发现一只野生的夏侯渊正在赶时间!
就决定是你了,
上吧,黄忠!
于是黄忠一战斩杀夏侯渊,刘备军"欢声动谷"。(《三国志 黄忠传》)
黄忠
由于夏侯渊的阵亡,他在汉中一线布置的防御体系就此告破,从而曹军在汉中一线的防守被刘备军彻底击破。
平心而论,夏侯渊原本在汉中设置的防御是比较完美的,徐晃守马鸣阁道,张郃驻扎广石,与刘备军正面对抗,自己不在防御第一线,而是率领预备队准备随时支援。
期间刘备曾经派遣陈式等十余营(至少应该有七八千人)攻打徐晃部的阵地,被徐晃击败。(《三国志 徐晃传》)
也正是因为夏侯渊原本的防线布置的比较好,所以刘备军才转移了主攻方向,这一个转变,对于夏侯渊来说,世道就变了。
而这个转变,不得不说,也是刘备用兵少有的亮点之一。
而刘备军毅然渡过沔水,占据了定军山北面的制高点,造成了夏侯渊不得不调动张郃部,离开广石,逼近定军山,来与刘备军争夺阵地的变化。
此时优劣之势逆转,
在此以前,夏侯渊部占据汉中有利地形,而刘备部则地形不利。
此后,刘备军占据定军山附近的制高要地,居高临下,反客为主;
而夏侯渊部急于抢夺定军山要地,反而在定军山附近成为地形不利的一方。
这一调整,可以说是决定双方生死成败的一步。
另外插一句,这一战夏侯渊带的很可能是精兵,因为夏侯渊最擅长的就是轻兵疾驰进行迂回攻防,而且他的目的是支援张郃部,更应该把家底拿出来。所谓"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三国志 夏侯渊传》)可不是吹的。
定军山
而黄忠此战能够做到"推锋必进,一战斩渊",相当的不容易。
同时我认为,黄忠虽然立下大功,但是应该在这次战斗中受了重伤,因为此战过后黄忠虽然直接被提拔到征西将军,后又被升为后将军,但是他在此战之后再未上过战场,并且没过多长时间就去世了。(《云别传》关于后来黄忠赵云汉水之战的说法未必是真,我认为不可信。)
不管怎么说,汉中之战进行到此时,曹军当时的最高指挥官夏侯渊已经死了,汉中一线的防御也被刘备击破了。
然而对于曹军来说,不幸中的大幸是司马郭淮在夏侯渊死后力举张郃接替夏侯渊的职务,稳定军心,守住了阳平关,这就为后来曹操后来进入汉中与刘备军对峙创造了条件。(《三国志张郃传》 《三国志 郭淮传》)
六、汉中之战末期形势:宿命对决——曹操与刘备生平的最后一战
这一年(公元219年)三月,曹操终于亲统兵马,赶到汉中一线与刘备军对峙。
虽然此时阳平关还在曹军的手中,但是之前曹军接连败退,夏侯渊、赵顒等人也已经战死,军心大挫,再加上刘备在定军山一战后已经"敛众据险",不与曹军交战,曹操对此也是无能为力。
所以战争的结果也就正如刘备自己所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三国志 先主传》)
曹操
曹刘双方对峙两月有余,曹操终于因为无法扭转战局,在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五月率兵返回长安,大半年之后,公元220年二月(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于洛阳逝世。
刘备则在正面对抗上获得了曹操生平的最后一战的胜利,一报二十年被曹操驱逐得东奔西跑的一口恶气!
至此,汉中之战以刘备占领了汉中诸地,为益州的安定获得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正是宣告结束!
当然,从军事方面来说,汉中之战结束了,但是请注意,我刚刚的说法是"刘备在正面对抗上取得了胜利"。也就是说,我认为要清楚的评定这次战争,除了双方将士的伤亡和双方疆域的变化,还要考虑一些另外的东西。
那就是人口。
在《三国志 周群传》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汉中之战前,刘备曾经问过周群,此战结果如何,结果周群回答说:"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
而后人认为,周群的这个说法是符合此战结果的。
也就是说,刘备这次汉中之战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只是得到了汉中的地盘,却没有得到汉中诸地的人口(起码是大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
换言之,刘备夺取的汉中,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空壳子。
刘备集团
为什么刘备没有取得汉中诸地的人口呢?答案很简单,曹操移民了。
其实曹操对于汉中人口的转移很早就开始了。从张鲁投降曹操,曹操初得汉中的时候,曹操就听取了张既的建议,"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三国志 张既传》)。
其后,在曹洪对抗马超、张飞的时候,在夏侯渊平宋建的时候,曹操其实也没有闲着,他在将临洮、狄道、武都等地的人口迁移往关中。迁了多少呢?
三国志张既传记载,临洮、狄道的人口恐怕是全迁走了,武都氐也是"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而后来,张郃第一次攻克巴东、巴西的时候,也是"徙其民于汉中"(《三国志 张郃传》)。
而根据《三国志 杜袭传》的记载,杜袭在夏侯渊守卫汉中的时候"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也就是说,汉中八万多人被曹军迁走了。
这样粗略算下来,曹军虽然在汉中之战的对抗中失败,但是由于曹操的迁移政策一直在进行中,至少应该有十几万乃至二十万原本居住在汉中及其附近的人口被迁移。
这个人口数目是什么概念呢?
截止到季汉亡国时,整个季汉也不过只有九十多万人口,因此曹操的移民政策对于原本就缺少人口的季汉,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七、个人对汉中之战的几点浅谈
行文至此,还要说说我对汉中之战的看法。
首先,曹操对于汉中的地理重要性还是没有完全重视。
虽然他在攻取汉中之后也曾将汉中诸地之民迁走,
但是他一没有乘势攻取益州;
二没有给留守汉中一线的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人留下足够的力量;
所以使刘备在益州能够挡住曹军的进攻并且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曹操制定的战略失误之一。
其次,曹操忽略了汉中对刘备政权的重要性。
也许此时汉中对于曹军来说是得之不足以吞天下,失之不足以动根本的一块地方,但是对于
刘备军来说,汉中却是咽喉要地,不得不能安心,而曹操对于刘备军必然发起的攻击强度缺乏认知。
纵观汉中之战的全过程,除了曾经阻击张飞、马超所部的曹洪部,曹操没有给予夏侯渊等人任何有力帮助。但是刘备一方则不然,"女子当运,男子当战",可以说是能动用的力量全都动用了。
汉中乃刘备是必争之地,而曹操与刘备争天下,却如此忽略汉中的军事力量部署,这是曹操制定的战略失误之二。
第三,夏侯渊对自己的力量有着过度甚至是盲目的自信。
在与刘备军对峙的一年多,夏侯渊没有对战争的变数拥有足够的了解和相应的正确应对方法。
同时也并没有向曹操求援,增强自己的力量,这是曹军战术上的失策之一。
第四,在刘备军转移主攻目标,移师定军山之后,夏侯渊和张郃的应对太过草率。
纵然刘备军转移目标,纵然刘备军占领了制高点,你也可以出兵构筑新的防线,但是起码应该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不该急功近利,草率出动,这是曹操军战术失策之二。
第五,徐晃部和夏侯渊部、张郃部的协同做的并不好。
徐晃部虽然打退过陈式等人的进攻,但是刘备军移师定军山的时候、围攻张郃部营寨的时候、围点打援的时候,徐晃部一直没有给友军任何形式的帮助,这是曹军调配合作失当。
第六,汉中之战失败了,曹操不想与刘备继续对峙,以免迁延日久,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该完全放弃汉中的剩余地区(如阳平关)。
感觉此时曹操此时已经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了,于是就造成了刘备军可以在曹操大军撤退之后从容的扩大战果。
汉中之战,由于曹操在战略上有失误,夏侯渊在具体战术上有失策,而曹军诸将在调配合作上失当,从而导致曹军在军事上的失败。更导致了刘备经此一战,完全拥有了与曹魏分庭抗礼的资本。
但是,由于曹魏对汉中人口的迁移,前后十几万乃至二十万人口从汉中移到了关中,所以造成了季汉无法在汉中发展经济,只能将其发展成为单纯的军事基地。
后来魏延在汉中屯兵十年而不出,诸葛亮北伐中原却只能设立三国中仅有的督农校尉负责押运粮草到汉中,蜀汉必须常年在汉中屯田才能够支持北伐,都是因曹军的主动移民而起。
八、个人对汉中之战的影响总结
综上所述:汉中之战,刘备军获得了军事对抗上的胜利。
而且是斩夏侯渊、败张郃、拒曹操,堪称战果辉煌;
但是在军事对抗之外,曹操的移民政策却是很有成效,并且影响深远。
甚至可以不客气的说,这一项战争之外的政策,影响了汉中诸地的发展,影响了季汉对外发展的步伐,也影响了后来汉魏两国的力量对比。
【全篇完】感谢朋友们的关注与阅读!
原文写手/风声晓动(秉烛论史)
图文编辑/羚羊飞渡(历史中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