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戴望舒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宜兰县2022-07-06  13

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情调较低,多愁善感。

在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中,收录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爱情诗和悲伤诗。特别是“老尖”系列留下的12首诗,一般都是表现这种个人的伤感和感伤的作品。如《闻风鸟》中的“枯枝哀叹于寒风/枯叶凋零于大路”两首诗,勾勒出萧在寒风中以枯枝残叶飘动杀人的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致远“枯藤老树暗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类似写照。比如《知道》中的“我怎能知道旧日的欢乐,连回忆都变得悲伤”、《走在山上》中的“看到你日出的颜色,我感到了落日的忧伤”,都表现了作者早期创作的孤独、压抑和忧伤。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雨巷》标志着诗人在新月派影响下由浪漫抒情向象征表达的转折,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雨巷》这首诗是他迷茫心境和朦胧希望的表达,交织着失望与希望、幻灭与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感觉在雨巷是普遍存在的。

1933年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望舒草》显示了作者诗歌艺术的日益成熟,此时诗人生活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其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但是,诗人不再是艺术上或心理上的不成熟,也不再是走在别人的鞋子里。而是努力开拓自己的诗歌创作领域,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寻梦人》中,他写道:“你的梦在绽放/你的梦在绽放/当你在衰落。”这首优美的歌曲虽然依然透露出诗人疲惫的心境,却告诉人们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付出一生的艰辛代价去追求。在这一时期,戴望舒的诗歌充满了清亮的色调和奔放的情感,尽管他仍然孤独、抑郁和感伤。如《祭日》、《游子谣》、《村姑》。甚至在一些诗歌中,我们可以读到诗人对普通人的关怀,对光明的向往。比如《流水》:“在一个寂静的傍晚/我看见所有的流水/朝着同一个方向/奔向太阳的故乡”,这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向往,肯定了不可战胜的力量,热情地赞美了顽强的生命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的诗歌观念和创作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决心在敌人阴沉沉的气候中奋斗。用你自己昏暗的灯光尽你的一份力量。1939年元旦,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写下了《一月日祝福》:“新的一年带给我们新的力量/祝福!我们的人民/艰苦的人民/勇敢的人民/苦难会带来自由和解放。”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民斗争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唱出了诗人内心真挚强烈的爱国情怀。1942年,戴望舒被侵华日军逮捕入狱后,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诗风有了新的变化。《狱中之墙》表达了诗人为民族解放慷慨解囊的勇气和信心。《我用破损的手掌》是诗人在狱中唱的一首悲壮的《永恒的中国》:“我把全部的力量放在手掌里,贴在上面/寄托爱情和全部的希望。”此外,《显长女》和《天晴时》表现了诗人在多年漂泊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它们只是凝结成冰/它们总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新开放”在他的代表作《我成》中,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总之,戴望舒后期的诗歌已经表现出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层次内涵和旺盛生命力。"

戴望舒的诗虽少,但多为短诗。然而,在诗歌艺术上,它却显示出独特的成就和魅力。他的诗歌所包含的各种思想和艺术气质,显示或潜隐着新诗发展演变的各种趋势。本质上,新诗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久而久之,多少著名的文达作家只剩下文学史的价值,不再有文学本身的价值;戴望舒的诗虽历经沉浮,但魅力不减,浪漫了几十年。从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到采用西方现代派的手法,诗人最终走上了歌唱现实的道路。经过几次探索和创新,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基调。尤其是诗歌的诗意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是其主要特征。

摘要

在中国新诗史上,戴望舒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光泽,汲取了法国象征诗派的芬芳,开辟了现代派的诗风,着实令人瞩目。但就诗歌而言,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诗歌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女人味是有的,但是男人味还不够。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傲慢,台湾诗人余光中认为戴望舒诗歌的境界是“空空灵而非空灵性,语言往往“失控,要么陷于欧化,要么陷入旧诗的老调”。虽然这种观点过于偏激和苛刻,但纵观戴望舒二十多年的诗歌创作,虽然有周期性的变化,但其诗歌作品大多是柔美典雅的。作为一个处于民族危机中的诗人,面对人民的苦难和自我的悲哀,他应该有“直面人生的勇气”,用他深情的笔写出人生的辛酸和悲壮,自嘲,给人生以勇气。在戴望舒的诗歌中,“忧郁”、“抑郁”、“深愁”、“哀怨”、“悲帐”等词频繁出现在各个阶段的诗句中,难免给人浅唱低唱的感觉。

沉湎于情调,缺乏性格。

戴舒是一位情怀至上的抒情诗人。他主张在平淡的生活中探索诗歌,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和飘飘欲仙的情绪,写出多元素多层次的心理内容,“抓住微妙微妙之处”,不是为了表达一种意义或思想,而是表达一种深刻微妙的感觉或情感。在这种诗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所有诗歌都以感情为重,重视诗情的铸造。正如诗人在他的《诗的混沌》中,认为诗的核心思想是诗,“诗要表现情感,要让人有所感悟”。这种观念使他的作品大多带有理想的意境,沉湎于情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品格。尤其是面对抗日战争残酷的现实,诗人无法充分体现其诗歌的尖锐性,虽然有《狱中之墙》、《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歌。也许是因为诗人多年来一直被禁锢在自己的感伤世界里,也也许是因为诗人风华正茂早逝,来不及写出更多的作品。但是,戴望舒仍然是一位正直的、有着新鲜血液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所包含的各种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显示或潜在着新诗发展演变的各种趋势。他孜孜不倦的探索足迹为年轻的中国新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和财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122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