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这个词通常被翻译成Internet或Internet。“间”是“相互”、“互动”、“交织”的意思,“网”是网络的意思。两者的结合,字面意思就是网络之间的网络,或者网络的聚合。
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它起源于美国,经历了从军事应用到全面商业化的发展过程。
现在的互联网的前身是阿帕网。“ARPA”是高级研究计划局,即美国国防部下属的“高级研究计划局”。其核心机构是IPTO,即“信息技术处理办公室”,这是一个专门从事信息网络的机构。
20世纪60年代中期,IPTO的主任鲍勃·泰勒聘请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拉里·罗伯特教授领导计算机网络的研究。
1969年底,阿帕网,或“阿帕网”建成。最初的ARPANet只有四个节点,分别建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
1970年,主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网络工作的S·克罗克(S Crocker)开发了一种主机对主机的通信协议,即“网络控制协议”(NCP)。1974年,斯坦福大学的文特·G·瑟夫主持制定了“传输控制协议”(TCP),不久之后,又提出了“互联网协议”(IP)。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今天仍在使用的TCP/IP协议,从而使网络具有互操作性。
1982年,美国国防部宣布采用TCP/IP协议作为计算机通信标准,并于1983年1月1日永久停止使用NCP。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军方手中接管了Apa.com的管理工作。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NSFNET),互联网基本实现了从军用到民用的转变。这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在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中,一系列的实用功能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1989年,欧洲核物理实验室(CREN)的软件工程师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蒂姆·伯纳斯-李建立的第一个网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站)/10月互联网接入)。
万维网的出现为互联网实现广域网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互联网成为交流媒介奠定了基础。《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内格罗蓬特教授认为,1989年是互联网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
web浏览器的发展和WWW服务器的增长掀起了互联网应用的新高潮。原本由技术人员申请专利的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这使得网络作为一种媒体被广泛使用。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数字,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农村网民数量1.65亿;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64亿户;普通网民每周上网时间为21.7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