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半是什么节?


7月半是什么节? 01

鬼节

中秋节,俗称鬼节、石鼓、七月半,在佛教中称为兰盆节。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汉字文化圈各国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所有的鬼魂都会在中秋节那天从冥界释放出来,人们一般会进行拜鬼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庆祝元宵节,自古就有。7月15日被称为中秋节祭祀祖先;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是吃寒食纪念先贤。
中秋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有些地区在农历七月十四。
中秋节本来就是小秋,有些庄稼成熟了。作为一个规则,乡亲们必须崇拜他们的祖先,提供牺牲,如新大米,并报告秋成给他们的祖先。
所以,中秋节家家都祭祖,互拜为礼。
7月15日,去扫墓祭祖。
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除夕节要送银子,否则会被视为不敬祖先、不孝长辈、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肖之辈。

节日起源

古人在中秋节燃放河灯,供道士祈福,这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佛教和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专注于为那些从冥界释放出来的孤魂做这件事 普渡 。

中秋节的起源应该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祖先崇拜有关。
据说天官的生日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被称为上元节。
它的主要职责是保佑世界。
县令的生日是7月15日,也就是所谓的中秋节。
它的主要职责是为世人赎罪。
水官的生日是10月15日,这一天被称为下元节。
它的主要职责是为世界解决问题。

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秋节,通常被称为七月的下半月。
传说这一天所有的鬼魂都从冥界释放出来,人们一般会举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是有新丧事的,都会去新坟,但一般来说,鬼魂会在当地祭祀。所以是整个以拜鬼为中心的节日,也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本来就是小秋,有些庄稼熟了。作为一个规则,乡亲们必须崇拜他们的祖先,提供牺牲,如新大米,并报告秋成给他们的祖先。
宋梦源在《东京梦中国》第一卷中说: 中国元朝的前一天,我买了练习叶,在享受祭祀的时候铺好桌子,又买了一窝麻古,也绑在桌脚上,讲给我的祖先秋成听。
;七月,庄稼熟了,讲究孝道的中国人要向祖先报告,要他们尝试新的东西,所以照例在七月祭祖。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秋节,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之门打开的日子。已故的祖先可以回家团聚,所以它也是一个鬼节。所以人们要设道场,放馒头给鬼吃,还要祭祖,上坟,点莲花灯,为死者指明回家的路。
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内容是超度死者的灵魂。

中国的法律是赦免死者的罪恶,但不能完全解除罪恶。它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能早日安息。
在法律事务上,他们不仅超度死去的灵魂,还救济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人。
祭祀中获得的香油钱主要用于购买祭品。

根据佛教典故,大约 兰花节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收过十个徒弟。其中一位名叫慕莲的瑜伽士,在得到这个字之前,他的父母就已经去世了。因为慕琏非常担心死去的母亲,所以他用眼睛去看母亲在阴间是怎么生活的。原来他们已经成了饿鬼,没吃没喝,处境悲惨。
目连看到这一幕后,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他用自己的魔法力量给母亲带去了一些食物。不幸的是,食物刚送到他的嘴里,就立刻变成了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况很难过,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释迦牟尼。佛陀教导他,母亲在世时种下了许多罪孽,所以死后落入饿鬼之道,万劫不复。这个邪恶的原因不是他的。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后世,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人们都会杀鸡杀鸭,焚香焚衣,祭拜来自阴间的饿鬼,以化解冤屈,避免祸害人间。久而久之,形成了鬼节的习俗。

种族发生

中秋节是当地文化的产物。
清乾隆《普宁县志》说: 都说共同祖先归魂,咸衣美酒推荐,虽穷不敢缺。
;在祭品中,衣服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七月的酷暑,我不得不换衣服御寒。 七月发烧,九月穿衣 。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秋节远比 七夕 、 清明 很忙。
人们继承了以家庭为单位祭祖的习俗。当时先祭祖、荐食的古老习俗,直到民国时期仍是农村中元节习俗的首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越来越多的寺庙祈福普渡 抗战军人 凌影。

在20世纪50年代,中秋节仍然很热闹。
但后来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传统上,中秋节由商业官员经营,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商业已经转型,无力承接,没有了官方的援助,就自然消失了。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举行最后一次中秋节,琼海挂满了茄子做的河灯,十分壮观。
;文化大革命 期间,除了清明节,所有传统节日都被禁止,中秋节也未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传统节日逐渐回归,但中秋节却受到冷落。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新入选项目)。
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布 中秋节(任潮玉兰胜利会) 入选并列入民俗项目范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543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