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的应该是李廷松是我国的什么乐器著名演奏家吧?答案是琵琶演奏家。
我们国家近代的琵琶演奏家李廷松,他用琵琶改编演奏的我们国家的传世名曲《十面埋伏》,你肯定听过。没听过的也可以上网搜一下,前奏一出来就知道这是我们国家很多古装剧凶杀场面的配乐了。
琵琶的一弹一拨,和琴、瑟两样乐器组成了我们中国的古老的弹拨乐器,想要学习琵琶演奏的可以参考这些名家比如李廷松对于琵琶传世名曲的编写。除了《十面埋伏》,李廷松演奏的《霸王卸甲》、《夕阳箫鼓》等都非常出名,先后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吴玉霞
吴玉霞,中国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首席琵琶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专家。
2,李叶丹
李叶丹,十大青年琵琶演奏家,10岁起随其父亲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光华学习琵琶。并先后师从于樊薇教授、张强教授。200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接受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
3,章红艳
章红艳,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4,方锦龙
方锦龙,男,汉族人,1963年生,安徽省安庆市人。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现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国乐四大天王”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琵琶学会常务理事。
5,蒋彦
蒋彦,1979年10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国十大青年琵琶演奏家之一,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硕士,中央民族乐团“喜洋洋”室内乐团琵琶演奏演员,航天部“航天国乐室内乐团”特邀演奏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锦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章红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叶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玉霞
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
”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
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
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
《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
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
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
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
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
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箜篌类型
1、雁柱箜篌
2、转调箜篌
近年来,我国作曲家为箜篌创作和改编了许多乐曲,其中独奏曲有:《高山流水》(李焕之)、《湘妃竹》(崔君芝)、《渔舟唱晚》(曹正、崔君芝)、《月儿高》(瞿春泉、崔君芝)、《阳关三叠》(杨通八、刘文金)、《思凡》(唐洪云)、《脸谱》(李海辉)、《绝句》(李海辉)、《洛神》(冯广映)、《文心雕龙》(崔君芝)和《民歌组曲》(张福全、崔君芝)等,重奏曲有:箜篌、箫二重奏《清明上河图》(刘为光)、箜篌洞箫二重奏《妆台秋思》(杜次文)、箜篌竖琴二重奏《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改编杜咏)等,协奏曲有:箜篌与民族乐队《汨罗江幻想》(李焕之)、箜篌与合唱、民族乐队《箜篌引》(李焕之)、箜篌与民族乐队《古陵随想》(施万春、杨青)、箜篌与乐队《孔雀东南飞》(何占豪)、箜篌与弦乐队《彝族舞曲》(杨智华)和箜篌与弦乐队《二泉映月》(陈家驹、张定和)等。
《高山流水》表现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艺术构思。
《湘妃竹》是以汉代名曲《塞上》为素材创作而成
3、凤首箜篌
4、小箜篌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
又称角形箜篌。
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
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
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历史悠久的小箜篌,起源于古代猎弓,具有古代乐弓向古代乐器发展的最初型式。
自东汉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后,曾在历代宫廷中应用,隋唐用于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和天竺乐中。
在敦煌北魏至唐宋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古代器乐演奏家们“竖抱于怀中”、用“双手齐奏”的角形箜篌,仍然保留有古代乐弓的痕迹,只是加粗了向上弯曲的共鸣槽。
不仅拴弦方法简便,琴弦的数目也多为八弦。
笔者认为:这就是角形箜篌中的小箜篌。
而唐代杜佑《通典》所载:“二十有二(一作三)弦”和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所载“张二十五弦”,显然是角形箜篌中的大箜篌。
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般多为先简后繁,角形箜篌也必然是先小后大、张弦由少及多。
小箜篌一直流传到明末,清代失传,但在史籍中仍有记载。
《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小箜篌,女子所弹,铜弦、缚其柄于腰间。
随弹随行,首垂流苏,状甚美观。
……按弦乐器可行走弹奏者惟小箜篌一种而已。
”书中并附有小箜篌图像。
创作和改编的小箜篌独奏曲有《唐宫夜曲》、《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思凡》、《宫女怨》和《宫宴乐》等,重奏曲有管子、箜篌二重奏《阳关三叠》、《曲江随想》和箜篌、笙、管子三重奏《凉州散》等。
箜篌音乐
://mp3baidu/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F3%ED%F3%F3&lm=-1
思凡
://videobaidu/pword=%F3%ED%F3%F3&pos=3&s=3
箜篌介绍
://videobaidu/pword=%F3%ED%F3%F3&pos=5&s=1
平湖秋月
://vyouku/v_show/id_XOTI1NTY2NA==
[ Pí pá ](英文:Lute, pipa)
拨弦类弦鸣乐器。
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
木制。
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
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
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
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
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 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
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
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
弹弦乐器。
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
批把后改写为琵琶。
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
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
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
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
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
相用牛角、红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标志。
全长约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 A、d、e、a 。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
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
可演奏多种和音、 。
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
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汉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 协奏曲《草原英雄**妹》等。
琵琶的种类
一、五弦琵琶
二、南音琵琶
三、响琶、月琶、高音琵琶、电琵琶
五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
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
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
后来又流传到我国的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五弦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
在唐代张祜 、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五弦琵琶的描绘,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一张五弦琵琶,3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条低音弦。
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张五弦琵琶已失散无存。
近年来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一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
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
这种五弦琵琶,扩展了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演奏技巧,也为琵琶乐曲创作和演奏开拓新的前景。
南音琵琶:
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形式样、规格和演奏姿势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
而南音琵琶则是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
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
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
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南琶的构造和琵琶完全相同。
南琶的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
弹奏技巧主要有弹、挑、摙指(快速弹挑)、点指、挞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当于竖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
现在流行的琵琶品种也不少,根据选料、工艺和音质的优劣,分为高级、中级和普及琵琶。
从相和品的数目,可分为四相10品,六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数种。
响琶:
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琴的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
它可以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月琶:
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
“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
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电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
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
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琵琶的传派
无锡派: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
南派,即浙 ,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
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
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
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派两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我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
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
尽管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
目前按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部分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话。
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平湖派 :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
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其钰的学生张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艺术活动相当广泛,对弘扬平湖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荇青师承李芳园高足吴柏君,针对《华氏谱》“左手按弦惟大禁两指不用”,首创了运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并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区。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
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将军令》用的是上出轮)。
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浦东派:
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性好交游,有“江南第一手”之誊。
据说,鞠有一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
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一为先生,一为陈子敬。
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
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
”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擅长此技。
陈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养正轩琵琶谱》。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
其富有特色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八声的风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
崇明派: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
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
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
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变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
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古调》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
我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
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
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
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
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我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 。
汪昱庭的琵琶技艺启蒙于王惠生。
后王惠生把陈子敬琵琶谱传授给江。
后又得过浦东派倪青泉、曹静楼与平湖派殷纪平传授,兼收并蓄,把琵琶传统古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广为传授。
汪氏传授学生都用工尺谱,而且每都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墨宝。
凡根据汪氏传谱演奏的,后人称为汪派。
林石城编写并于1959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一。
汪派的演奏特点首先在于,当时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
其次,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
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
汪氏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
如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蒋风之等。
如何挑选琵琶
[编辑本段]
一、看
先看琵琶的用料。
琵琶的材料,以背板的原料来说,分有最高档、高档、中挡、次挡四种。
最高档是用紫檀做背料,音色最好,价格最贵,目前整块紫檀背料的琵琶很少,虽有,但是由二或三块紫檀料拼成的。
高档的是用红木做背料,红木的品种很多,其中以老红木(颜色呈黑红色,目前也很难能买到)新红木(颜色呈淡红色,目前市场上能买到的红木琵琶大都是这一种)做背料,音色较好,价格稍贵。
中档的是用花梨木、香红木做背料,音色尚好,价格适中。
次档的用白木(如(窿)木等)做背料,音色较差,价格最便宜。
背板整料最好,象贝最贵。
不论用哪种材料做背板,大都选用整块的背料,不爱用由几块拼成的背料。
因为用几块拼成的背料,在新买时,对外观、音响都不受影响。
但用了一段时期后,相拼之处会看出拼的痕迹来,如果脱胶,音响也会变坏。
对整块背料,也须看看是否裂缝或变形。
如何区别紫檀、老红木、新红木的背料,可把山口后面、背料上端处用小刀把漆刮掉,然后用测试法或用肉眼观看它的木纹与颜色来辨别。
如果对紫檀的木纹颜色看不懂也不会测检的话,还是请会看的人一同挑选,因为目前紫檀料太少了,不免有以次充好的。
山口、六相、凤枕的用料,以成本价格来说,分有象牙、玉石、白牛角、黑牛角、骨料、红木等几种。
象贝的价格最贵,红木的成本最便宜。
头花分有象牙、玉石、骨料等几种。
珍子分有象牙、紫檀、黄杨、红木等几种。
头度、弦槽、轸子要匀衬合度。
从琵琶外形来说,头部的大小、弦槽的弯度、四个轸子的斜度以及长短、粗细等都以匀衬美观合度为主。
磨工要细,漆色要雅。
琵琶颈部(六个相位处)不宜太厚太阔,品位第一把处也不宜太厚太阔,如果太厚太阔,左手按音会感到很累,不利于左手的按音动作,尤其女性手指较短,更感费力。
要仔细观察相位与第一品第一弦的左外侧端以及第四弦的石外侧端的距离是否相仿。
常见第一弦与第一品左外端的距离较短,第四弦与第一品右外端的距离较长,在子弦上演奏“吟”“挽”时,易使弦身滑出品端而没有了乐音。
这是制作上的弊病。
形成的原因,大都由于没有把复手粘在面板下腹部的中央处,或因山口的架弦开得偏左或不平均之故。
复手面宜呈水平面,不宜呈半圆弯形,首先它关系到发音,其次为呈半圆弯形,当弦身向上拉紧之后,在复手上口处的弦身呈下凹形,此处弦身就会易于断裂。
第一弦最细,音高也最高,使用比较多,为此,第一弦最易断裂,常须换弦。
一般在复手子弦穿匝孔的下面,都锯成一条线槽,可通过这条线槽来换弦,可节省换弦的时间。
可是有些制作者,只锯一条很细的线槽,在实际换弦时,不能利用这条线槽来换弦,使这条线槽形同虚设。
所以这条线槽既要阔一些,也须把线槽处的复手里侧多去掉一些,以能通过这条线槽很方便地换击弦线为原则。
品与相都是琵琶上的音位装置,每个品的位置都须排粘的音很准。
每个品与品之间,从上到下,由宽至狭排列非常均匀。
尤其应看一下第十八品位的上端与弦身之间的距离宜在O.4至O.5公分;如距离超过O.6公分以上,在下把按音时会感到很累。
为此,对弦身与第十八品上端之间的距离超过O.6公分的品,是属于制作上的弊病,应宜重新换做。
二、听:
音量强而洪亮并富有金石音色的琵琶,是购买者的首要选择目标。
一把音响好的琵琶,演奏它时会爱不放手。
越弹越爱弹,可以说真是“百弹不厌”。
因此,在选购琵琶时,必然先要去弹奏一下,听听它的音响效果。
琵琶的音色,老一辈演奏家曾列举了“尖”“堂”“松”“脆”“爆”五种音色,并要求在一把琵琶上对尖、堂、松、脆、爆五种音色都具备。
“尖”是指下把位高音的音响很明亮“堂”是指相上低音区的音响很浑厚“松”是指弹弦后发音很灵敏;“脆”是指品位第一、二、三把位的音色很清脆;“爆”是指能发出金石之声的音色,出音有厚度、有分量,乐音能传送较远。
其中堂、松与爆在制作上存有极大矛盾。
例如能发出堂与松音响的琵琶上,大都听不到爆的金石之声能发出爆的坚实而富有金石之声的琵琶上,大都失去了堂与松的音响效果。
在一把琵琶上怎样能做到音量很大、反应很灵敏,同时也能昌有金石之声、坚实有力的音色,这是制作琵琶师傅们的奋斗目标,也是制作上的技术问题,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制作面板的技术如何,面板的质地或好或环,对琵琶的发音有着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关系。
过去,面板都用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的梧桐木板制作。
后经多次实验对比,现在都已采用河南兰考生长的梧桐板来制作。
可是,兰考的桐木板也会有优有劣。
而旦在一颗优质的兰考桐木树上,也只有两块最好的板材。
是否能选到最优的桐木板,这又是制作师傅们在选料时的一门学问了。
琵琶名曲
夕阳箫鼓 虚籁
阳春白雪 龙船
海青拿鹤 塞上曲
青莲乐府 歌舞引
十面埋伏 赶花会
汉宫秋月 月儿高
霸王卸甲 改进操
飞花点翠 彝族舞曲
大浪淘沙 狼牙山五壮士
昭君出塞 新翻羽调绿腰
天山之春 火把节之夜
《中国乐器 第一季》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amxv
《中国乐器》
导演: 叶琦瑛
主演: 徐振高、孙文妍、何宝泉、曲云、罗晶、王甫建、金星三、王蔚、李素芳、李萌、罗小慈、祁瑶、张俪琼、王中山、何占豪、王国振、卫仲乐、陈正生、沈知白、梅百器、郑觐文、高占春、叶澄衷、汪昱庭、李廷松、李光祖、郝贻凡、刘德海、汤晓风、乔建中、宋飞、陈正康、刘天华、龚耀宗、张建平、邓建栋、华彦钧、杨荫浏、小泽征尔、王根兴、闵惠芳、郭文景、唐俊乔、谭盾、陆春龄、赵松庭、蒋国基、俞逊发、周林生、董雪华、王建宏、黄卫东、赵景国、戚伟康、李祥霆、龚一、管平湖、刘善教、徐进、陈雷激、王鹏、马维衡、戴晓莲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2-01(中国大陆)
集数: 5
片长: 30分钟
该大型纪录片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联合拍摄制作,这一合作源自已故艺术人文频道原总编室主任金建民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王国振两人对于民乐的爱。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工作了二十年的金建民在调入电视台后,拍摄一部讲述中国乐器的纪录片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纪录片《中国乐器》于二○一三年开拍,前后用时两年多。其间,五个摄制组分赴香港、北京、成都、兰考、杭州、馀杭、泰州、无锡、江阴等地,采访了数十位演奏家、作曲家、音乐学家、指挥家和制作家,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素材。片中,不仅有难得一见、极为珍贵的现当代民乐文化资料,还有著名演奏家、教育家对音乐生涯的追溯回忆,也有中外习琴者对中国乐器的情怀诉说,更有制作名家亲手揭开乐器制作的神秘面纱。
想要学琵琶,就必须学习怎么调弦,那么琵琶是怎么调弦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琵琶的调弦技巧,欢迎阅读。
琵琶的调弦技巧
可以使用定音器。 A E D A 也可以给别人打电话。 电话那头出现等待的声音的那个音高。 就是琵琶一弦的音高。如果没有定音器,就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你弹琵琶一弦的2然后同时弹二弦的空弦。 听是否一样, 如果一样,再用同样的方法弹二弦的1同时弹三弦的空弦。 最后弹三弦的5同时弹四弦的空弦。 这个是最简单的方法。琵琶的一弦和四弦是纯八度, 一般的按着音阶找也可以找出来的。
琵琶难学吗
有古筝和葫芦丝的音乐基础,学琵琶就不难,弹奏与古筝有些雷同,技巧在右手上,左手按弦揉弦,双手配合上手快多了。琵琶是抱在怀里弹奏,四根琴弦ADRA,右手戴指甲,技巧是民族乐器最多,最好听我想是轮指。
琵琶派系: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我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高潮。
汪昱庭的琵琶技艺启蒙于王惠生。后王惠生把陈子敬琵琶谱传授给江。后又得过浦东派倪青泉、曹静楼与平湖派殷纪平传授,兼收并蓄,把琵琶传统古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广为传授。
汪氏传授学生都用工尺谱,而且每都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墨宝。凡根据汪氏传谱演奏的,后人称为汪派。林石城编写并于1959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一。
汪派的演奏特点首先在于,当时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其次,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
汪氏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蒋风之等。
以上就是关于以婷松是我国著名的什么乐器全部的内容,包括:以婷松是我国著名的什么乐器、向国乐致敬!现如今,国内最为著名的琵琶演奏家都有哪几位、简单介绍一下琵琶和箜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