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无论有无横批都应该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挂在门的两边,这是传统的挂法。
如果你只是自己把这对联裱起来欣赏的,那左右并排放置,中间稍空一点就可以。
如果是挂在庭柱上,那柱子也是左右对称的嘛,也就像门联一样挂就是了。
福如东海长流水挂在右侧,寿比南山不老松挂在左侧。
福如东海长流水属于上联,应该贴在门的右侧,寿比南山不老松是下联,应该贴在门的左侧。
这副对联适合用在祝寿的场合,送给一些寿数较高的老人,寓意非常好。
“吉祥如意”贴在右边,“年年有余”贴在左边。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春联区分左右的方法:
1、从平仄上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和二声),如“意”为仄声,“余”为平声。
2、从意境上区分,下联的意境一般比上联的意境深刻远大一些,如“雄鸡辞旧岁,灵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辞旧岁的意境深刻些。
3、贴春联一般是按传统的规矩,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对联的张挂
对联的上联要贴右边。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阴平、阳平)
扩展资料: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先区分上下联,需要按照格律来区分,心想事成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所以是下联。
贴对联时,面对大门,上联贴在自己身体的右手边,下联贴在自己的左手边。贴横批的话横批的第一个字靠近上联,最后一个字靠近下联。
注意:贴对联是根据格律来贴的,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这招平常的春联都能用。
如果是贴的春联,一般选在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
贴对联可以用胶带、浆糊、砖头压住等方式贴,或者可以在门前挂木板,将对联贴在木板上,这样过完节好取下。
绒布对联贴法:
绒布对联贴法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第一种:
把绒布对联用线或订书钉连在与对联一般大小的硬点纸条上,然后用胶水或浆糊凃到纸上沾到墙上即可。
2、第二种:
将铁钩粘于绒布对联上端或用粘钩挂于钉子固定位置,挂上即可。
3、地三种:
用面搅合成浆糊,浆糊粘性强、涂在底面不影响美观、适合凹凸不平的表面。缺点是费事费力且脏。
4、第四种:
也可用最为便利的透明胶带,透明胶带具有方便、透明的优势,建议用宽一点的透明胶带。缺点使用表面有限,不适合颗粒墙面,另外,粘于室外如果气温较低粘性下降易脱落。
5、第五种:
用胶水黏贴,胶水粘性强,不宜脱落。缺点是易粘手,不易清洗,黏贴后墙面容易留下痕迹。
现在的对联跟以前的不一样,没有那么多讲究了而且现在很多人根本分不清什么上联下联的反正你怎么念的顺就怎么贴,现在横批大多都是从左往右的,上联贴左,下联贴右
如果真要较真儿,就这样,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也就是说,你迎着门走来,上联是在你的右手边的。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
至于怎么分上下联,就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
在现在汉语拼音中,一、二声是平音,三、四声是仄音。
扩展资料: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参考资料:
春联的贴法
上联下联要分清
对联分上下联,不能随意贴。每年都有许多人贴错。那么怎样贴才是正确的呢?这里要弄清二个问题,一是分清上下联,二是上下联的位置。简单介绍如下:
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
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平”声给人的感觉是话已说完。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海”是三声,本句应做上联(首联),“江”是一声,本句做下联(末联)。
春联位置要贴对
古时候的对联,因为是从右向左书写,所以上联在门右边。现在,由于书写习惯从左向右,所以,也有把上联贴在门左边的。
究竟应贴在哪边?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
重门联
现在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一般称为门联,贴在里门(二门)上的称为重门联。很多家庭现在都安装了防盗门,此时张贴对联直接把上下联挂在防盗门上即可,如果贴在周边的墙上,反而显得不够工整。
春联的严谨
字数要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平仄要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ze)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词性要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内容要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单数才吉利
如果贴在门头顶上,数量要以奇数为吉利;如果贴在墙上,以双数为吉利
以上就是关于对联没有横批怎么挂全部的内容,包括:对联没有横批怎么挂、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对联怎么挂、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对联怎么挂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