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鹅掌2023-05-07  29

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一,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也就说教育活动只存在于人类活动中,动物界是不存在教育活动的。

第二,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活动。这一点强调的是教育活动具有意识性,所以不等同于本能活动。

第三,教育活动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说学生自学不属于教育活动,因为自学中不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影响。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发个例题的试题给你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具体的考试内容看今年的考试大纲: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反映在他的代表性著作《大教学论》中

2。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和《入学条件》《学习年限》

3。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思想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4。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是《班级体》,它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6。小学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7。课堂教学方法有多种,其中,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性手段来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被称为《演示》法

7。《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据

8。《素质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10。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

11,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在教育活动中被称为是《非智力因素》。

12,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3,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出发,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1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5,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个体》发展的规律

16,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2,简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有哪些?

4。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论述题

1。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和形成班级体?

2,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简答题答案:

一:简述20世纪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答:

(1)教育的终身化,它的本质在于,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观念的否定,终身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2)教育的全民化,即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它特别强调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义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白南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二:简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答: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而实现,

三: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有哪些?

答: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基本性质,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抓好小学课程的改革事关重大。

(1)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因此,小学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有系统的培养。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与环境对人的自发的影响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应该受过严格而专门的训练,他们不仅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熟悉儿童心理,懂得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能够因材施教,凶而教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尽管学校不能全部加以控制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这些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下。

综合以上原因,所以可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五: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丁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的品德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方式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课外与校外活动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3)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严峻磨练;培养学生爱劳动和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许多品德。

(4)少先队活动。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通过少先队活动,能激发小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水平,培养良好品德。

(5)班主任1:作。以上几条德育途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体。学校应全面利用各种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

论述题答案:

1。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和形成班级体?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2,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①对事业无私奉献;②对学生,真诚热爱;③对同志,团结协作;④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

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或者后得知识者)知识匮乏,象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

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关于意识替代,作家三盅则说:我们强迫孩子用死记硬背替代想象与创造,于是我们易中天多,而陈景润少,甚至一万个易中天里挑不出一个陈景润。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4)人类的教育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人类教育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

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关系。

扩展资料:

一、逻辑起点

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

有了主体机制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实践认知能力的主体人,人类才能把自己提升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而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需要有主体能力才可以的。人类社会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身存在形式。

二、功能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

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教育

大学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主张,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结合大学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1、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的观点是,教育会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两项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的生产所需要的社会认识,其含有较为明显的阶级性;另外一种是传授生产力所必要的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进而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教育本身就含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所以是不能够简单的将其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或是生产力的。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教育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教育所具有的此项专门特点也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联系。不仅和生产力相关联,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深受经济条件基础的影响;同时与道德、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紧密相连;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本质是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的统一。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提出“社会化说”,此过程的规定性也就是:教育的传授主体以一定的外在方式将知识、经验逐步交到受教育者身上,进而达到知识文化传递的目的,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化。它把教育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示――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与社会客观要求的对立和统一;充分体现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展现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全部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小学教育的根本性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42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