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音唱的翡冷翠的夜
[02:0162][00:0000]教堂夕阳
[02:0406][00:1497]爬上斑驳的墙
[02:0718][00:1766]透过琉璃彩窗
[02:0950][00:2022]听管风琴吟唱
[02:1275][00:2322]翡冷翠的夜啊
[02:1538][00:2597]请降临我肩上
[02:1850][00:2904]弹奏谁的忧伤
[02:2407][00:3608]画廊浮香
[02:2869][00:3816]舞蹈在裙角旁
[02:3163][00:4078]浮雕沉静仰望
[02:3438][00:4353]看调色盘假象
[02:3751][00:4635]孔雀蓝的海啊
[02:4007][00:4935]在我眸中绽放
[02:4320][00:5216]描绘谁的迷惘
[02:4976][00:5653]钟楼月光
[02:5208][01:0110]喷泉广场中央
[02:5521][01:0398]放飞白鸽徜徉
[02:5764][01:0654]是陨落的梦想
[03:0071][01:0985]合欢香的风啊
[03:0352][01:1229]缠绕住我翅膀
[03:0652][01:1579]凋谢谁的遗忘
[03:1283]那翡冷翠的夜啊
[03:1771]请降临我肩上
[03:2077]谁的忧伤
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臻于成熟之际在视觉艺术领域接触的硕果,它亲历了中世纪的巅峰期与衰退期,并直接孕育了文艺复兴艺术。基督教仪式传统最高成就的代表便士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风格涉及中世纪晚期几乎所有的造型艺术品类,除了所谓纯艺术领域的建筑、纪念性雕塑和壁画、木版画之类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还包括镶嵌彩窗工艺雕塑、书籍装帧和织毯设计等。尽管建筑、雕塑与绘画领域中的哥特式风格均曾在特定的时期内形成或接近于形成当时西方世界的国际样式,但在艺术史的时空构架里,我们看到,哥特式风格在不同地域内发展与演进是极不平衡的。一方面,哥特式时代,站在造型艺术领域风格变革最前沿的,先是建筑,尔后是雕塑,最后是绘画。1150年至1250年是西方中世纪艺术史上的“大教堂建筑时代”。综观整个哥特式艺术史,造型艺术的美学追求从建筑性逐渐转向了绘画性。另一方面,具体到建筑、雕塑和绘画各自领域里的哥特式风格,这样一个现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哥特样式的国际性传播与地方性演化并行不悖。哥特式艺术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建筑。哥特式建筑是在罗马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不同的是,哥特式教堂是建在有城墙保护的城市中,它已不再具有罗马式建筑那样的城堡式功能,而需要更宽阔、更高、更明亮的内部空间。哥特式建筑师在结构技术上的革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教堂在高度、内部空间和采光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哥特式建筑师最重要的兴奋点在于尽力寻求高度上的发展。1194年,沙特尔大教堂在火灾之后进行了重建。新建的中殿没有了楼廊,低狭的暗楼挤在又高又瘦的高侧窗和底层连拱廊不再采用圆柱,垂直附柱一贯到底,将地面与拱顶连在一起,一簇簇肋架卷从集束柱顶端散射开来,整个构造就像从土地中长出来的一样。法国学者把哥特式教堂比做“建造起来的森林”,原是不错的。这里几乎没有墙面。结构框架裸露在外,密集的垂直线排向中殿深处,筋骨嶙峋的教堂内部给人一种十分峻峭清冷的印象。从身边的柱基到头上的拱顶,再到对侧的柱基,人们的视线在循着石头的线条流转的过程中不会碰到任何障碍。这线条一方面发挥着明确建筑物构筑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当了教堂“天然”的装饰。应该说,在沙特尔大教堂的内部,结构要素与装饰要素是二位一体的。随着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哥特式建筑样式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盛期哥特式登上了建筑史的舞台。沙特尔大教堂上述设计在兰斯大教堂和亚眠大教堂的重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与发挥。兰斯大教堂的建筑师认识到了窗子在新设计中的特殊重要性,他们在建筑史上首次采用了条格式窗花格。这是窗子内精致的石制分隔物,随着时间时间的推移,哥特式建筑中的窗花格将获得惊人的复杂性。英格兰是最早接纳哥特式样式的国家。在这个岛上,罗马式建筑的兴建在整个12世纪从未间断。第一个纯粹的哥特式建筑作品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唱诗席。它是在1174年的火灾之后由法国建筑师桑斯的威廉和他的继任者英格兰人威廉负责重建的。该建筑在设计上自然不免有迁就当时的英国趣味之处,高侧窗通道便是一例,大量使用墨色的附柱与小圆柱则为后来的英国哥特式建筑树立了一种时尚。
圣心大教堂(sacré coeur)呈白色,在巴黎市北部第18区的蒙玛特尔山上,是巴黎蒙马特高地的象征。它始建于1876年,于1919年落成,是由全法国的忠实信徒捐款兴建的。教堂里面有许多浮雕、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它洁白的大圆顶具有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别致风格。大圆顶四周为四座小圆顶,很具有中东情调。教堂后部有一座高84米的方型钟楼,里面有一只世界最大的萨瓦钟,重19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钟之一。教堂正面是三个拱形大门,圆顶两侧有两尊骑马塑像:一座是国王圣·路易(即路易第九,1214-1270);另一座是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 (1412-1431)的雕像。它洁白的大圆顶具有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别致风格,四周为四座小圆顶,中间为一座大圆顶,很具有东方情调。教堂后部有一座高84米的方型钟。里面有一只世界最大的萨瓦钟,重19吨。沿着庄严的石阶向上直抵教堂正外立面和带三个拱门的门廊,门廊的上方是圣路易国王与圣女贞德骑马塑像。圣心院又有巴黎“小白宫”之称、这当然是指外形而言。1875年10月16日,圣心教堂的建筑设计师保罗·阿巴迪(Paul Abadie)在圣心教堂奠基仪式上为圣心堂的起建放下了第一块基石。据说整座教堂都采用的是同第一块奠基石一样的石材,这是一种叫“伦敦堡 (chateau London)”的特殊白石,当这种石头接触水或雨水便会分泌出一种俗称玻璃屑的白色物质,这种白色物质能使建筑在积年累月的风雨冲刷中越变越白,这也是为什么圣心教堂如此雪白晶莹的原因。教堂内部使用了罗马诺-拜占庭(Romano-Byzantin)建筑风格,教堂顶部托伸出了一个55米高,直径16米的大穹顶。在这里能看到世界上最高的马赛克拼图画,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玻璃彩窗。这些玻璃彩窗的原始图画曾经在1944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但在1946年又被按原样修复。现在每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在圣心教堂前宽阔的台阶之上,经常会有艺人演奏着各种乐器。在月琴清凌如流水的音乐声中您可以从圣心教堂所在的蒙马特高地放眼巴黎城,不用付费您也可以享有鸟瞰全巴黎的权利。
梵蒂冈城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文化瑰宝,城内的建筑如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圣彼得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筑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贝尔尼尼、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梵蒂冈也拥有一个馆藏丰富的图书馆,以及一个博物馆,专门收藏具有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的艺术品。
梵蒂冈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圣彼得广场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点,随着教堂钟声响起,教宗在圣彼得大殿楼顶正中窗口出现,向教徒们发表演说,梵蒂冈的瑞士侍卫队每年5月6日在圣达马索院内举行宣誓仪式,诵念5个多世纪来一直不变的誓词,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圆满完成任务,效忠教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每年都会有无数天主教徒来到这圣城,瞻仰这座天主之城。
梵蒂冈禁止游客或当地居民在穿着上露出膝盖以上的部位,以示对这座天主之城神圣的敬意。
梵蒂冈的艺术杰作,主要集中在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博物馆和西斯廷礼拜堂(西斯廷小堂)。内有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和天顶画《创世纪》;梵蒂冈博物馆、图书馆与美术馆藏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珍贵文物和艺术作品。 意大利语(梵蒂冈城国)
拉丁语(罗马教廷) 梵蒂冈实质上是坐落在意大利境内的“国中之国”,和其他所有国家不同的是,这个国家境内没有田野,没有农业,没有工业,没有矿产资源。国民的生产生活必需品,譬如自来水、电力、食品、燃料、煤气等统统由意大利供给。所以在饮食方面与意大利无大区别。
当地人在饮食上,对面食的吃法挺讲究,拜会一定事先约好。
梵蒂冈博物馆门口对面有一间店,可以在此就餐,可以买到pizza和咖啡等食品,附近路边也有一些小卖部可以买到新鲜的水果。
大多的游人来梵蒂冈城是为了观赏著名的圣彼得大殿,在饮食方面游人更喜欢回到罗马市内,因为在罗马有更多的选择。 梵蒂冈博物馆(The Vatican Museum)
梵蒂冈博物馆位于意大利罗马圣彼得教堂北面,原是教皇宫廷。所收集的稀世文物和艺术珍品,堪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相媲美。16世纪时,博物馆与圣彼得大教堂同时扩建,总面积为5。5公顷,为故宫博物院的 1/13,展出面积与故宫相仿。
广大的梵蒂冈博物馆有六公里的展示空间,著名的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就在其中是欧洲排名第三或第四的艺术殿堂。游赏起来,可会令人筋疲力竭,所以最好事前规划,集中在几个主题上,且多留点时间在此。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全球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这座大教堂位于广场西侧,早在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为纪念在罗马西北角殉难的耶稣门徒圣彼得,就在其墓地上建造了一座长方形大教堂,为巴西利卡式建筑,称为老圣彼得大教堂。
16世纪教皇朱理二世决定重建大教堂、并于1506年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德拉·波尔特、卡洛·马泰尔等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先后主持过设计与施工,1626年11月18日宣告落成,改建后的教堂呈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称为新圣彼得大教堂;自1870年以来,主要的宗教活动均在此举行。整栋教堂建筑呈现希腊十字架结构,造型传统而神圣;教堂主体建筑高454米、包括门廊东西长约230米,南北宽约138米、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最多可容纳6万人,直至目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由于教堂设计融合了对称美学、透视美学、比例学等原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外观予人的视觉和谐而庄重,其廊檐上方有以耶稣为中心的11尊雕像,两侧各有一座显示格林威治时间与罗马时间的时钟,教堂正中有一个米开朗基罗设计的距地面高达1378米、周长71米的圆形穹顶,不仅是梵蒂冈城的制高点、也是全罗马城的最高点,游客可登顶眺望罗马景色;教堂设有5个门可以入内,但其右侧的“圣门”每25年的圣诞之夜才开启一次,一般游客很难遇上那样的机会。我们是从中门进入大厅的,门口有梵蒂冈的瑞士卫兵,不少游客在门口与他们合影。入内举目环视,为之一震,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令人目不暇接。内部1234米高的穹顶与183米长的大厅四壁布满了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像,其中不少是名家杰作。正厅尽头的彩窗上有一只翼长15米的圣灵信鸽,十分醒目;大厅左边有个通往珍宝馆的入口。教堂总共有百余件艺术瑰宝,其中《圣殇》、青铜华盖和圣彼得宝座是3件宝中之宝。
混泥土肯定是不行,就算现代也一样,因为要配合钢筋才能用吧。当时基本都是石头雕刻,广州还有一个石室圣心大教堂,石头是从香港那边运过去的。1863经历25年建成,法国人设计半途回家,客家人监工完成的。
哥特式教堂和希腊罗马建筑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把承重的点改变了,古罗马建筑主要承重是墙壁,所以没办法建得太高,哥特式把古罗马建筑的承重都转移柱子上、利用拱形、飞扶壁等结构把承重转移到柱子上,这样不只可以盖得高,而且窗户的门都很大很多,再加上玻璃的出现就更完美了。
古代教堂都提到了。但是感觉不太系统,一些成就很高的风格与代表作被忽略了,有些细节也有待推敲。所以自己再敲一个答案出来,算是个补充。
其中有三点要说明:
①:这里的分化是因为古罗马帝国的灭亡,西边分裂成多个国家战乱不停,东边则持续发展成拜占庭帝国。同时两边的建筑分别吸收了古罗马建筑的不同成就,发展成差异很大的建筑形式。(所以说古罗马建筑真的很伟大,个人感觉尤其在建筑技术上,多面开花,绝对是超越了时代的。另外天然混凝土技术没有延续下来很是可惜)
②:后来拜占庭帝国灭亡了,西欧的国家持续发展。但是文艺复兴的建筑成就其实是从拜占庭帝国继承过来的。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等等,西欧国家才重新发现了中世纪之前的伟大成就
③:洛可可风格其实更应该算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不过与古典主义联系紧密所以也归为建筑风格的一种
那么按照@大金子 的顺序,先从西欧中世纪说起
1.罗曼式教堂(Romanesque architecture)
中世纪的建筑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罗曼式建筑,后期发展为哥特式建筑。罗曼式教堂继承了古罗马建筑中的巴西利卡形制(巴西利卡是什么我便不再赘述)。而恰好巴西利卡长长的大厅很适合天主教的仪式需要。信徒们经过幽暗狭长的大厅,来到位于教堂十字平面中心的圣坛,膜拜与畏惧的心理达到顶点。至于横向展开的双臂,一方面,来教堂朝圣的信徒越来越多,为了增加使用空间而发展了双臂。另一方面,从构图上讲,横竖两臂形成了整个教堂的焦点,突出了圣坛的位置。再加上长长的大厅,又主次分明,更加适合宗教仪式。到此时,中世纪教堂的平面形制——拉丁十字平面——就形成了。 拉丁十字平面
关于罗曼式教堂的结构:在中世纪那黑暗的一千年中,很多古希腊古罗马的优秀文明都被毁坏殆尽,很多方面甚至是退化的。罗曼式教堂虽然继承了古罗马的十字拱承重结构,但是应用不成熟,施工质量也不如古罗马时期。所以为了使建筑长期坚固不倒,墙体一般都很厚重,窗户被挤压的很小。另外十字拱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会产生很大的侧推力。所以中庭两边的扶壁要建的很高很厚重来抵抗侧推力。同时也就导致无法开很大的窗户,内部很昏暗。结构传力也表现的不是很明晰。
特点:外观看起来很厚重、朴实。墙身高大,窗孔狭小。疏于装饰
2.
哥特式教堂(Gothic architecture,法国)
哥特式教堂继承了罗曼式教堂的一些特点并将其发展,而且是大大的发展,以至于外观变化大到很难把两个联系到一起。具体来说在以下方面有了变化:
1)
结构上:也是最本质的变化。哥特式建筑结构上很大的一个进步就是将承重结构变成了框架式的。出现了肋骨拱和骨架券。当你进入一座教堂,抬头看它的屋顶,若看到一根根像肋骨一样的结构从屋顶发射又聚成柱子通到地面,嗯,那就是骨架券啦。框架式的称重带来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建筑的结构明显变轻了,教堂可以建的更加高大。其次轻盈的结构也使得侧推力大大减小,使抵抗侧推力的扶壁也进化成了更轻的飞扶壁。第三,承重墙变成了框架,框架之间的空挡就可以开窗,而且是通高的巨大窗孔。
纤细的框架,高耸的建筑,以及框架间填充的巨大窗户,使得哥特建筑给人轻盈灵动的感觉。
要特别说明的是扶壁以及飞扶壁。作为这一时期建筑特有的构件,可以说是这两种建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罗曼式建筑上的扶壁就真的是墙壁,很厚重。这是由于它的称重本身也很厚重造成的。而哥特式建筑上的扶壁,因为称重成为框架式,扶壁也变为一段一段的。而扶壁上的结构更加简化,直接越过侧廊,顶在骨架券的底部。这个结构称为飞券。如果有略了解建筑的同学,肯定听过这个词,它就出自哥特式建筑。
观察下哥特教堂的剖面,你会发现相对罗曼式建筑有多大进步 兰斯主教堂剖面,《外国建筑史》第四版
2)
外观上:观察罗曼式建筑可以发现,它是以圆拱为主要构图元素的,这也是它显得稳重敦实的原因之一。而哥特式建筑则改为了双圆心的尖拱,使得外观显得挺拔尖锐
立面上用突出的窗棂、尖拱的轮廓线等来强化竖向线条。哥特建筑为啥显得高耸?除了本身就高之外,立面上无数的竖向线条更让它有拔地而起一飞冲天的感觉,这也跟天主教会想要营造脱离尘世的气氛是相符的。
典型的哥特建筑立面(指西立面)一般是:两边竖着两座高塔,中间夹着一座山墙的样子。山墙上还会有个巨大的玫瑰窗。这也是哥特建筑的点睛之笔。当然这主要针对的是法国的哥特教堂,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变化。至于为什么是西立面,因为跟宗教本身有关又要多说好几句就按下不表了⋯⋯
在平面上,哥特式教堂与罗曼式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中庭变得越来越长长长长长,并且侧廊每一边可能不止一个——来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数。
彩色玻璃窗作为哥特建筑又一明显的特征,它的主要作用除了采光之外,还为了可以让不识字的人也能了解《圣经》讲了点啥,从而信仰天主教。所以你看彩窗上全是圣母啊各种人物,那些都是《圣经》中的经典故事。
哥特建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建设时间非常之长,动辄几百年。像@大金子
回答中提到的哥特建筑的代表,科隆主教堂,从1248年到1880年,断断续续建了600多年才完工。大家熟悉的巴黎圣母院,从1163到1250,也将近100年。这样容易使一个教堂上的风格会不统一,早期和晚期的风格混杂在一起,或者建不完。
放一张压轴的~法国哥特式教堂鼎盛期的代表,兰斯主教堂
结果:到了哥特式的晚期,建筑渐渐被繁复的装饰所覆盖,在本质的形制与结构上没有变化,法国到晚期发展成辉煌式,英国发展成垂直式,都是大量而累赘的装饰淹没了建筑。”当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发展为一种装饰而存在时,这个建筑风格也就走到尽头了”有人这么说过。早期的飞券组成华丽的旋律,不仅美观,还有实在的作用,与晚期的无谓装饰完全不同。垂直式和辉煌式的哥特建筑说明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呼之欲出了。亨利七世礼拜堂(Henry VII's Chapel),西敏寺,伦敦亨利七世礼拜堂(Henry VII's Chapel),西敏寺,伦敦
是不是美哭了?但纯粹的装饰加于结构之上,只能是负担
在这里还要纠正@大金子 的一个错误:后来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于哥特式建筑不是继承,而是完全的否定。从根本上说,这是崇尚以人为本的新兴资产阶级与崇尚以神为本的封建教会势力之间的对抗,自然建筑形式上也不可能继承。哥特建筑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就像其建筑本身,高耸冷峻,成为一座孤峰,令人仰止。至于到18世纪英国流行浪漫主义又复兴哥特,那是后话。
先写这么多,啰啰嗦嗦一大堆⋯⋯因为总结的资料没在手边,全凭脑中积累,难免有误,恳请指正,谢谢大家
1、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创建圣公会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笃会(天主教的隐修院修会之一)教堂。1540年之后,成为圣公会教堂。
2、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国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
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整整花了35年的心血。
圣保罗教堂另一个建筑特色,是少数设计、建筑分别仅由一人完成,而非历经多位设计、建筑师的教堂之一,教堂内还有一个雷恩的墓碑,上书“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如果你在寻觅他的纪念碑,只需要看看周围)。
里面还有一所具有不凡地位的法学院,位于教堂区内的圣保罗十字学院是伦敦的首届“议会”所在地。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的宗教中心,建筑为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17世纪末建成。
3、圣安妮大教堂
圣安妮大教堂,位于市郊。据说,在1888年,教区内的教堂流传著曾发生过这样的奇迹:有3位正在做礼拜的教徒经过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前,突然圣母的眼睛睁开了。从那时候起,数以百万计的朝圣者都往这儿聚集。
在1960年~1969年期间,还兴建了一栋八边形的教堂来接收这些新的朝圣者。就建筑而言,它的设计精致得彷佛一颗珠宝那么令人迷眩,拥有哥德式精美的彩绘玻璃 。教堂顶上的圣安妮雕像为纯金铸造,珍贵无比,该教堂以治愈残疾人士而闻名于世。
4、约克大教堂
教堂始建于公元627年,当时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建筑,后来在内战中被战火摧毁。1066年,诺曼人攻占了约克,1080年建造了第一座诺曼式的教堂,至今仍可以看到这个教堂的基石和地下室。
来到约克,一定不能错过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约克大教堂是英国最大,同时也是整个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公元1220年开始兴建,并于公元1470年代完工。
5、圣乔治礼教堂
圣乔治教堂位于马来西亚槟城的一所最为古老的英国教堂,这座美丽的古建筑于1818年为了纪念槟城建立基础的第一人所建而成。
来到这里你就能看到一座白色尖塔的教堂,教堂整体给人一种宏伟庄严感,一排排整齐的造型美丽的圆柱矗立在那,它那大理石的地板和尖塔都给人油然而生一种优雅之美,堪称是最具有英国风格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在2007年时,这里已经被马来西亚政府列为国家50大宝藏之一。
6、圣公会格洛斯特教堂
圣公会格洛斯特教区(英语:Diocese of Gloucester)是英格兰教会坎特伯雷教省下面的一个教区。成立于1541年。辖区包括格洛斯特郡,座堂是格洛斯特座堂,现任主教为弥额尔·佩勒姆。下分一个副主教区、两个会吏长区及十个会吏区,管理323个堂区。
7、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
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是牛津大学的主教堂,位于牛津格洛切斯特·格林汽车站旁,周围被牛津大学建筑环绕。该堂的尖顶被一些教会历史学家称为英格兰最美丽的尖顶之一。
8、格拉斯哥大教堂
格拉斯哥大教堂(Glasgow Cathedral),也称圣肯迪格恩大教堂(St Kentigern's Cathedral)或圣芒戈大教堂(St Mungo's Cathedral),是位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的一座苏格兰国教会的大教堂。
9、巴斯教堂
巴斯教堂 (Bath Abbey),位于英格兰靠近威尔士的城市巴斯。以其雄伟的彩色玻璃窗及扇形天花板闻名。那些玻璃彩窗如一位饱学之士,通过56块玻璃的56个情景将耶稣的一生娓娓道来,这其中包括从耶稣诞生到33岁被钉在十字架上其间的许多故事。
10、达勒姆大教堂
达勒姆大教堂(Durham Cathedral),是英格兰东北部城市达勒姆的一座罗马式教堂,英国圣公会达勒姆教区的主教座堂,创建于1093-1133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就是关于歌词最后是请降临我肩上,谁的忧伤全部的内容,包括:歌词最后是请降临我肩上,谁的忧伤、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艺术成就、巴黎那个大大的钟叫什么名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