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衣服有几种

甾醇2023-05-07  37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当时称“摆”。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一书,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服饰。他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制度。《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本图所绘的服装,就绣有麒麟纹样。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官员平日里在本署衙门办理公务,则穿常服。常服的规制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腰间束带。洪武二十三年,指定文武官员常服的长度:文官,白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洪武二十四年,再制定品冠补子纹样,又规定品官常服的衣料,只能用杂色贮丝、绫罗、采绣。官吏衣服及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也不许织绣龙凤纹样,如有违犯禁令者,罪及染织工人。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补子来区分官职。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 

在官服的颜色上,明朝规定:一品至四品穿绯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九品穿绿袍;未入流杂职官服与八品以下相同。

明代给每级官员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作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绵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就是补子,这种官服就叫补服。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__,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三公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三孤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太子三师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太子三少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东宫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内阁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检校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经历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吏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户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 宣德以后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礼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兵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刑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工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都察院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监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通政使司通政使 一人 正三品 通政使司 左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左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右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通政使司经历司大理寺卿 一人 正三品 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左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翰林院学士 一人,正五品 翰林院 侍读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讲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读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讲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 编修 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检讨 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国子监祭酒 一人 从四品 国子监 司业 一人 正六品 国子监五经博士 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 衍圣公 正二品 孔氏世袭 太常寺卿 一人 正三品 太常寺 少卿 二人 正四品 太常寺 寺丞 二人 正六品 太常寺 典簿 二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奉祀 一人 从七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提督四夷馆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光禄寺卿 一人 从三品 光禄寺 少卿 二人 正五品 光禄寺 寺丞 二人 从六品 光禄寺, 典簿 二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署正 一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 四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太仆寺卿 一人 从三品 太仆寺 少卿 三人 正四品 太仆寺 寺丞 四人 正六品 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 鸿胪寺卿 一人 正四品 鸿胪寺 左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右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左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右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尚宝司卿 一人 正五品 尚宝司 少卿 一人 从五品 尚宝司 司丞 三人 正六品 尚宝司六科吏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礼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吏科 给事中 六人 从七品 礼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户科 给事中 十人 从七品 兵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刑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工科中书科 中书舍人 二十人 从七品 中书科 行人司 司正 一人 正七品 行人司 左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右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钦天监 监正 一人 正五品 钦天监 监副 二人 正六品 钦天监其属,主簿厅 官正 五人 正六品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灵台郎 四人 从七品 钦天监 太医院院使 一人 正五品 太医院 院判 二人 正六品 太医院 上林苑监 左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右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左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右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左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右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典署 一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五城兵马指挥司 指挥 各一人 正六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副指挥 各四人 正七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顺天府 府尹 一人 正三品 顺天府 府丞 一人 正四品 顺天府 治中 一人 正五品 顺天府 通判 三人 正六品 顺天府 推官 一人 从六品 顺天府 僧录司 左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右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左阐教 一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右阐教 一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导录司 左正一 一人 正六品 导录司 右正一 一人 正六品 导录司 左演法 一人 从六品 导录司 右演法 一人 从六品 导录司 神乐观提点 一人 正六品 导录司 龙虎山正一真人 一人 正二品 导录司 王府长史司左长史 一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右长史 一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审理正 一人 正六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副 一人 正七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承宣布政使司 左布政使 一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 一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政 无定员 从三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政 无定员 从三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经历 一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 理问 一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副理问 一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一人 正三品 提刑按察使司 副使 一人 正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佥事 无定员 正五品 提刑按察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 行太仆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行太仆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行太仆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行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行太仆寺 苑马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苑马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苑马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苑马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苑马寺 都转运盐使司 都转运使 一人 从三品 都转运盐使司 同知 一人 从四品 都转运盐使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都转运盐使司 判官 无定员 从六品 都转运盐使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 盐课提举司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盐课提举司 同提举 一人 从六品 盐课提举司 副提举 无定员 从七品 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市舶提举司 副提举 二人 从六品 市舶提举司 府 知府 一人 正五品 府 同知 无定员 正六品 府 通判 无定员 正六品 府 推官 一人 正七品 府 州知州 一人 从五品 州 同知 无定员 从六品 州 判官 无定员 从七品 州 县 知县 一人 正七品 县 爵 公 无定员 超品一等爵 侯 无定员 超品二等爵 伯 无定员 超品三等爵 驸马都尉 无定员 超品位在伯上 五军都督府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左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 都督佥事 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 经历 一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都督府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 四人 正四品 京卫指挥使司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京卫指挥使司经历司王府仪卫司 仪卫正 一人 正五品 王府仪卫司 仪卫副 二人 从五品 王府仪卫司 典仗 六人 正六品 王府仪卫司 留守司 正留守 一人 正二品 留守司 副留守 一人 正三品 留守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留守司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断事司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司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一人 正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同知 二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佥事 四人 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卫指挥使司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 四人 正四品 卫指挥使司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卫指挥使司经历司所 正千户 一人 正五品 千户所 副千户 二人 从五品 千户所 镇抚 二人 从六品 千户所 百户 十人 正六品 千户所 土官 宣慰使 一人 从三品 宣慰使司 同知 一人 正四品 宣慰使司 副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慰使司 佥事 一人 正五品 宣慰使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宣慰使司经历司 宣抚司 宣抚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抚司 同知 一人 正五品 宣抚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宣抚司 佥事 一人 正六品 宣抚司 安抚司 安抚使 一人 从五品 安抚司 同知 一人 正六品 安抚司 副使 一人 从六品 安抚司 佥事 一人 正七品 安抚司招讨司 招讨使 一人 从五品 招讨司 副招讨 一人 正六品 招讨司 长官司 长官 一人 正六品 长官司 副长官 一人 从七品 长官司

古语有云:“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古代中国经过了世世代代帝王将相的统治,从皇帝时期就已经初见等级制度的雏形。“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又有“贵贱有级,服位有等,一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贵贱”,我国古代的官服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同时也带有极强的等级观念。凝聚着明代乃至整个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礼法,可以说,我国的官服制度是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缩影。

等级森严的明朝官服

汉族服饰的典型特点是“上衣下裳”,这个观念早在商朝就已经形成了。我国古人认为,“衣”对应“天”,“裳”对应“地”,所以“衣和裳”就有“乾坤”之含义,因此是不容颠倒的。

明朝是由汉人统治,所以很好的沿袭了汉族服饰的特点。明朝对于服饰的要求形成了一套严谨完善的律法,如果有人穿着佩戴不符合身份的衣物服饰将会被处以刑罚。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帝无不遵从这套规律。

1皇家服饰上的十二章纹与衮冕

在明代,十二章纹象征着皇室,只有君王、太子、亲王等皇室的人才可以穿戴绣有十二章纹的衣物。因此在明代,十二章纹就代表了最高的权利。

十二章纹中的图案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等。其中每一种图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日、月、星辰代表着曙光照临大地,山代表着镇定与敬仰是神灵的住所、龙代表着变换神话,比拟天子,宗彝是祭祖之器代表着供奉和忠孝、华虫是一种五彩的鸟象征着文采,火代表着明亮、藻代表着洁净。粉米代表着滋养、斧头代表着权利、弓代表着君臣离合。

“肩挑日月,背负七星”,日月星辰在服饰上的位置也有一定的寓意。在明朝皇室的服饰上十二章纹常和十二团龙样式的图纹相搭配,形成了一种庄严肃穆且具有中国传统美感的服饰。

衮冕沿袭古制,綖(yán)板前圆后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取其博大之意。明代的冕服规定只有皇室族人可以使用,同十二章纹一样也代表了无上的君权。

2大臣服饰上的补子

补子是装饰于大臣常服上的一种织物,补子的颜色和图案都直接代表着大臣的品级,补子的图案多种多样,其中以麒麟和白泽为代表。麒麟和白泽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被古人认为是吉祥的化身,代表着趋吉避凶、德才兼备与祥瑞。

明代的《大学衍义补遗》中有云“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鹜也”。

其中文官的补子绣有禽类,按照禽类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等级,从上到下依次是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鹤、鹭翼、黄鹂、鹌鹑、练鹊。这些禽类象征着忠贞与文采。

而武官的补子饰有高大威武的兽类,由一品至九品依次是狮子、虎豹、熊、彪、犀牛、海马。明朝用这些动物形象来形容武官的英勇和威猛。

3象征等级的官服颜色

“改正朔,易服色” ,在古代中国,每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都要确定本朝所崇尚的颜色。除了**之外,其他颜色也极具等级色彩。

明朝官服的颜色承袭唐宋,历法规定 “一品至四品,绊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绮、带与八品以下同。”唐宋以前,高级官员的官服为紫色,到了明朝则改紫为朱,因为明朝皇室为朱姓,因此以朱为尊贵。且《论语•阳货》中有“恶紫之夺朱”,由此可见,明朝的官服制度还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

明朝官服的颜色也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其中玄色即黑色,象征着宇宙,中国从上古时期开始就对大自然怀有一定的敬畏之心,认为自然神秘莫测,由此产生了一种对宇宙,对天地的崇敬。

**象征着皇室,我们在许多的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中对于皇室的这种颜色都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在《周易》中被称作纁(xūn)象征着大地。玄色与纁即为“天地玄黄。”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意,又表达了一种至高的皇权。

蕴含思想的明朝官服

明朝的官服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遵从“礼”,讲究尊卑有别。

1明太祖重启官服制度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和统治,中国服饰的特点逐渐被淡化,“士庶衣服则为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便推行了官服制度,意在恢复汉制,并遵循儒家思想中的“礼”来治理天下。

中国素有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封建王朝的君主将严密的官服制度和中国的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强调了君权神授,使黄权更带有一种神圣之感。

2官服制度的双刃剑

官服制度发展到万历年间,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对于在穿着上犯错者的刑罚逐渐加重,多是死罪重罪。并且,明朝对于服饰的样式有着保守顽固的思想,奇装异服会被称为“服妖”,而这种人是要受刑罚的。中国的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古人对于服装的创新,阻碍了古代服饰的多样化。

但是在明朝初期,朝廷的司法系统还是较为公正的,体现了一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不因一个人的官阶而包庇,也不因一个人的官阶而重罚。

明代的官服制度有着森严的等级,他是中国君主专制的体现,代表着君权神授。在思想上甚至融合了中国“天人合一”以及儒家有关“礼”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明代的官服浓厚的中国特色以及时代特点。

明代官服对服饰的颜色和图案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社会地位对应不同的颜色图案,体现了中国尊卑有序的礼制。虽然明代的官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饰的创新,但是由于明代对于官服完备严谨的规定使得明代官服成为了中国官服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动物图案。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扩展资料: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

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代官服制度

因为在明朝时,韩国所在的整个朝鲜半岛都是是明朝的藩属国,决定任何大事都需要明朝政府的准许,官服也向和明朝的官服靠拢,就是参照明朝的官服的。包括国王和王后的礼服也是明朝赐的。所以韩国古代的官服和明朝官服这么像。

古代朝鲜对外则对中国明、清两代采取事大主义,建国后便向中国朝廷称臣纳贡,自太宗李芳远至高宗李熙,历代国王均接受中国皇帝册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或部族则采取交邻政策。

扩展资料:

明朝官服基本款式:

1、交领式

为按照古礼继承的传统形式,多用于祭服、朝服、燕服及中单内衣。民间的劳动者所穿短衣,也多为交领式服装。

2、盘领衣

为继承唐宋以来的圆领袍衫发展而来,明代公服,常服大多为高圆领、缺胯,宦官所穿有的在衣裾两侧有插摆,袖多宽袖或大袖。平民所穿无插摆,袖为窄袖,但60岁以上老者可穿大袖,袖长也可适当加长至出手挽回至离肘3寸处。

3、束腰袍裙

其形式与元代以来的辫线袄近似,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宪宗行乐图》长卷,宪宗皇帝就穿这种袍子,上衣为右衽窄袖,腰间束敛作襞积,下裳散摺。

另外,明朝内廷宦官如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乾清宫管事牌子、各执事近侍,许穿红贴里、缀本等补子,有的更在膝下加_,即横条花纹为饰。

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官长,随内使小伙者,穿不缀补的青贴里,这种贴里的款式也是袍裙式样,但腰部不加横线纹装饰。又在南京明徐_墓出土的“程子衣”,也是这种式样。

4、合领

明代男式对襟衫长袖的不多,半长袖对襟式短袄是从宋代的貉袖(即旋袄)发展而来,先为劳动者骑马所穿,后渐及士大夫。再有比甲(马甲)是无袖无领的对襟式上衣,始于元代,至明中叶成为青年妇女穿着的半长外衣,至清代又缩短衣身,称为坎肩、背心。

明代还有一种较比甲长,较披袄短的罩甲,为超短袖型,已见前述。明代还有一种合领或直领对襟,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以绳带系连的褙子,为女子便服,合领对襟大袖者为贵族妇女所穿,直领对襟小袖者为平民妇女所穿。

5、直领服装

据明万历年间著名通俗小说《金瓶梅》,描述当时妇女所穿服装,上穿对襟衫、袄,下着挑线裙子,各式高底鞋儿,冷天再在衫外穿比甲,或裙内套膝裤,额裹眉勒,头梳假髻,插戴钗钿簪梳和珠子箍儿,手戴钏镯、戒指,耳戴耳环、耳坠,胸前挂金玉佩饰“坠领”,裙腰佩七事,是上乘时髦装束,与宋代女式时装一脉相承。

6、斜领袖袍

如直裰(又称直掇、直身)、_衫、道袍,这种款式的衣服衣身宽松、衣袖宽大,膝下拼一横幅为_,故又称_衫,四周镶大宽边,前系二带,为古代家居常服。隋唐时,朝野人士都穿,明代称作直裰,儒生都穿这种服装,凡举人、贡生、监生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故亦称蓝袍。元、明僧衣道袍与此款式相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王朝

百度百科-明朝

百度百科-明代官服制度

明朝官服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一品常服:头饰用珠翠庆云冠,珠翠翟3,金翟1,口衔珠结。鬓边珠翠花2,小珠翠梳1双,金云头连三钗1,金压鬓双头钗2,金脑梳1,金簪2,金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都用金。衣服为长袄、长裙,质料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长袄镶紫或绿边,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看带用红、绿、紫,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长裙横竖金绣缠枝花纹。

二品礼

服,除特髻上少1只金翟鸟口衔珠结外,与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与一品同。

三品礼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1,后鬓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雀纹。钑花金坠子。褙子上施金绣云霞孔雀纹。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衔珠结。长袄,看带或紫或绿,并绣云霞孔雀纹,长裙横竖襕并绣缠枝花纹,余同二品。四品礼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只金孔雀,此外与三品同。四品常服与三品同。

五品礼服:特髻上银镀金

鸳鸯4,口衔珠结。正面珠翠鸳鸯1,小珠铺翠云喜花3朵,后鬓翠鸳鸯1,银镀金云头连三钗1,小珠帘梳1,镀金银簪2,小珠梳环1双。霞帔上施绣云霞鸳鸯纹,镀金银钑花坠子。褙子上施云霞鸳鸯纹。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鸳鸯3,镀金银鸳鸯2,挑珠牌。鬓边小珠翠花2朵,云头连三钗1,梳1,压鬓双头钗2,镀金簪2,银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皆银镀金。衣服为镶边绣云霞鸳鸯纹长袄,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礼服:首饰特髻上翠松三株,银镀金练雀4,口衔珠结。正面银镀金练雀1,小朱翠花4朵,后鬓翠梭毬1,翠练雀2,翠梳4,银云头连三钗1,珠缘翠帘梳1,银簪2。衣服绫或罗、绸、绢大袖衫,绣云霞练雀纹霞帔,钑花银坠子。褙子上施云霞练雀纹,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镀金银练鹊3,又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镯钏皆用银。衣服为有边长袄,紫或绿绣云霞练鹊文看带,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礼服:首饰为小珠庆云冠,银间镀金银练鹊3,又银间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1,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2,银间镀金脑梳1,银间镀金簪2。衣服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绣缠枝花,钑花银坠子,褙子绣摘枝团花。及襟侧镶边绣缠枝花长袄,余同七品。 (摘自摩登先生网: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其实,乌纱帽是古代一种官帽,首先产生于东晋,那时乌纱帽并非官员特有,它不分贵贱,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帽。《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

据明万历年间著名通俗小说《金瓶梅》,描述当时妇女所穿服装,上穿对襟衫、袄,下着挑线裙子,各式高底鞋儿,冷天再在衫外穿比甲,或裙内套膝裤,额裹眉勒,头梳假髻,插戴钗钿簪梳和珠子箍儿(用金玉珠石作花鸟,长列鬓旁叫钗,小的叫掠子),手戴钏镯、戒指,耳戴耳环、耳坠,胸前挂金玉佩饰“坠领”,裙腰佩七事(用玉作的名“禁步”),是上乘时髦装束,与宋代女式时装一脉相承。对襟衫、袄与挑线裙、高底鞋配套的时装,用料、色彩、工艺都十分讲究,可以举《金瓶梅》中所描写的几个例子为证,例如:①“上穿香色潞绸(山西潞安州、今长治出产)雁衔芦花样对襟袄儿,白绫竖领,妆花眉子,溜金蜂赶萄纽扣儿(明代女衫领部用金属揿扣一二个,余用带结),下著一尺宽海马潮云(纹)羊皮金沿边(用以薄羊皮为衬的金箔切成金皮条钉绣成边饰)挑线裙子(用丝线将裙褶挑联使裙褶定型的裙子),大红缎子(面)白绫高底鞋(在鞋底后跟部加垫一长圆形高底,北京定陵曾出土尖翘凤头高底鞋,鞋长12厘米,高底长7厘米,宽5厘米,高45厘米),妆花膝裤,青宝石坠子,珠子箍。”

②“家常挽着一窝丝杭州攒,金累丝钗,翠梅花钿儿,珠子箍儿,金笼坠子。上穿白绫对襟袄儿,下著红裙子。”

③“上穿沉香色水纬罗对襟衫儿,玉色绉纱眉子,下著白碾光绢挑线裙子,……头上银丝〓髻,金厢玉蟾宫折桂分心翠梅钿儿。”

④“上穿柳绿杭绢对襟袄儿,浅蓝色水绸裙子,金红凤头高底鞋儿。”

⑤“上穿鸦青缎子袄儿,鹅黄绸裙子,桃红素罗羊皮金滚口高底鞋儿。”

⑥“上穿着银红纱白绢里对襟衫子,豆绿沿边金红心比甲,白杭绢画拖裙子,粉红花罗高底鞋儿。”

上引六例,第一例是暖含灰调上衣与金彩下装,大红白底鞋子相配,色彩华贵而不入俗。第二例是白色上衣配红裙,用金绿色掏袖形成局部对比,形成活泼明快的调子。第三例上衣为暖含灰色与光亮的白裙形成温柔雅洁的色彩。第四例柳绿上衣与浅蓝裙子,是素雅的同类色,以金红凤头高底鞋作小面积对比,使色彩素而不寒。第五例鸦青缎袄与鹅黄绸裙,桃红镶金边高底鞋形成相互对比,是极其大胆的配色,由于鸦青色性格稳重,故整体协调,华美大方。第六例对襟衫的银红、比甲的金红心与鞋的粉红是同类色,比甲的豆绿沿边起对比作用,对襟衫的白绢里和白绢画拖裙则提高了整体的色彩明度,这是一种以红色为基调的对比配色,爽朗而有青春感。这些色彩配套中金色搭配极为慎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直裰(又称直掇、直身)、襕衫、道袍,这种款式的衣服衣身宽松、衣袖宽大,膝下拼一横幅为襕,故又称襕衫,四周镶大宽边,前系二带,为古代家居常服。隋唐时,朝野人士都穿,明代称作直裰,儒生都穿这种服装,凡举人、贡生、监生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故亦称蓝袍(后举人、贡生改穿黑袍,生员仍穿蓝袍)。元、明僧衣道袍与此款式相同。明初,太宗定庶民穿青布直身,也是此款。民谣有:“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这是因为此类宽松式的服装,表现文儒悠雅之风或士人燕居野趣风度是很合适的,而作为平民则不能适应劳动的功能需要,民谣把它看作可怪,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官员衣服有几种全部的内容,包括:明朝官员衣服有几种、明朝官员服饰颜色等级、明朝官服,从一品到七品介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06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