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基本上是由谁创作的()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基本上是由贵族创作的。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合称“二雅”。雅是“诗六义”之一。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雅》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合称“二雅”。对于《雅》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认为“雅”的字义为“正”,由“正”联系到“政”,从“政”的小大来解释雅有小大之别。

朱熹《诗集传》则从《小雅》和《大雅》的内容方面加以解释:“正《小雅》燕享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陈戒之辞也。”方玉润《诗经原始》综合各家的说法,从诗的风格、声调、内容几方面加以解释,认为“大略《小雅》多燕享赠答、感事述怀之作;《大雅》多受□陈戒、天人奥蕴之旨”。

他的说法大体上符合《二雅》的实际情况,但对于“雅”的意思未作进一步的诠释。近代学者多从音乐方面加以解释。有说“雅”即“秦声”,是秦地之乐。有说“雅”借为“夏”,指夏民族所居之地,即西周王畿地区,雅音即夏音,亦即西周王畿地区的乐歌。

今人也多以为“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乐调。即所谓“官调”,与“风”为地方乐调相对而言,大小之分,也与乐调有关。

《诗经》中大雅和小雅的区别

1、时间:《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2、体例:《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

3、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4、作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大雅和小雅的区别在于它们所涉及的主题和用途不同。大雅是指雅乐中最正式、最庄严的一种形式,通常用于国家重要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其主题多与国家政治和社会道德有关。例如《大雅·文王》、《大雅·周南》等篇目。

小雅则相对轻松愉快一些,其用途主要是为了增强气氛和娱乐,常常演奏于家庭聚会和宴会之中。小雅的主题内容主要涉及生活和爱情等方面,如《小雅·南陔》、《小雅·车辖》等篇目。

总体来说,大雅和小雅在诗歌风格上也略有不同,大雅通常比小雅更为肃穆、庄重,使用的语言也更为复杂、繁琐。而小雅则更具有轻盈、明快的特点,语言比较简洁、通俗易懂。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

薇亦刚止”,“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五句是本诗的起兴之句,其艺术效果可谓触处生春,丰富多彩。从结构上看,从薇作到薇柔薇刚到常华到雨霏,以自生植物的春长夏花冬谢来暗示时序的流转,形象含蓄,线索分明,从而把全诗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表情上看,从薇作到薇柔到薇刚到雨霏,暗示诗人的忧伤之情从产生到强烈的偶那个苦到悲哀的发展历程,层层深入,直达心底。从修辞上看,“采薇采薇”直赋其事,为全诗营造了艰苦的边环境,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维常之华”兴中含比,形象表达了“君子之车”的高达整齐,威武雄壮,情境历历如在目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兮我来思,雨雪霏霏”运用对比,既营造了黯淡凄冷的环境氛围,又突出了心境的迷茫无助,十分耐人寻味。

《诗经·小雅》出自《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中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国风

《国风》的艺术特色,在于许多诗篇来源于社会现实,直接抒写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加粉饰。在表现方法上,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如《豳风·七月》、《郑风·溱洧》、《魏风·硕鼠》、《邶风·新台》、《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篇,都用赋、比、兴的手法,歌咏景物,抒写情思,托物讽喻。诗人们或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描绘,或通过景物的烘托,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邶风·静女》、《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硕人》等篇,都把人物刻画得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国风》中许多篇章的语汇多出于群众口语,具有准确、生动、鲜明的特点,富于表现力。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即指诗经·国风描写男女感情之事却不过分失当,是对诗经比较高的评价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华夏民族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华夏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小雅

《诗经·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诗经·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诗经·小雅》中这一类作品,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反战诗”。因为诗中虽然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以忧伤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这是因为,从集体的立场来看,从军出征乃是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即使这妨害了士兵个人的幸福,也是无可奈何。这一特点,在《卫风·伯兮》中看得更清楚。《诗经··小雅》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诗经·小雅》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小雅》是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若说起这雅俗之分,的确是时代社会的一种审美风尚。比如制扇,历史上以苏州一带最盛。但据《野获编》记载,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这类贵重材质所制的扇骨,俱目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在当时当地,制扇刻竹,也是读书人与工匠都参与的。《初月楼见闻录》记载,嘉定人周颢(号芷岩),不应科举,刻竹自出新意,作山水树石丛竹,用刀如笔,甚至能刻出皴法浓淡凹凸的各种效果,当时以为绝品。而《陶庵梦忆》则记载,吴中绝技,马勋、荷叶李制扇,俱上下百年无敌手,这些人“皆以工起家”,但却能“与缙绅先生列坐抗礼”。其实又何止是列坐抗礼,清代诗人王士禛曾说,近日一技之长,雕竹则濮仲谦……江宁扇则伊莘野、仰时川,皆海内知名。只是这些技艺,随着时代变迁,许多都已消失,或许在博物馆的收藏中,才有一两个名字不被忘记。 谭生

●雅的对立面并非是俗,而是邪

●雅是一种审美,雅是一种追求,雅是一种情趣

●一般而言,俗指社会风尚、礼节、习惯

●相对于雅,俗是趣味的低下,粗鄙和平庸

●雅趣即是审美与品鉴,决不是有钱人和文化人的专利

前些时候,苏州送来一部关于苏扇的图册,名曰《怀袖雅物》,装帧之精美自不待说,其内容收罗的苏扇历史文化也堪称集大成。后来这部图书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我想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折扇传入中国大约有近九百年的历史,虽然关于折扇的历史与身世一直有争议,但大抵算是舶来品。这种舶来品一经中国文化的浸润,便成为了无限施展中国雅文化的载体,从扇骨的取材、制作、形制、镂刻、雕饰,扇面的书画艺术,乃至于扇袋、扇坠、扇盒等等附属品,无不体现了士文化与工艺的结合,可谓美轮美奂。无独有偶,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日用即道”国际漆器展,五十多位工艺美术家将“百姓日用即道”的理念发挥到极致,不但匠作工艺绝伦,且更是溶入了雅文化的现代意识,将漆艺髹饰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由此,令人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雅与俗的问题。

雅与俗本无标准的界定,何谓雅?何谓俗?历来有着不同的见解。雅与俗并非是对立的概念,非俗即雅或非雅即俗的理念实际上是不成立的。以折扇与漆艺而言,其实本身都是产生于俗,源流于俗,而使其成之为雅物,则完全是因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情趣。

古人以为,雅者,正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雅的对立面并非是俗,而是邪。由此,古人尊儒家经典之学为雅学,正道之音为雅乐,无邪之好为雅好,兼容博大的气度为雅量等等,慢慢地延伸泛指一切美好与高尚。至于优雅、文雅、闲雅和雅趣,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从美学的角度而言,自中古以来更多地将雅寓以审美的含义。

雅是一种审美,是异乎于大众意识的审美,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审美,常常讲的“雅人至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内涵的人才懂得审美,才能达到高深的审美境界。雅是一种追求,是对美的境界无尽攀升的追逐与渴望,在此过程中,需要得到丰富的文化濡养和润泽,同时,人的灵魂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净化与升华。雅是一种情趣,从来没有无情之雅,无情之趣,雅是要溶入真情的,没有情感的因素,也就没有了审美,没有了追求,又何谈雅趣?

今人对雅的理解,更多地是对物质与境界创造的审美,其实,雅更是一种自身的修养。说到雅趣,人们更重视的是对美好物质的欣赏与占有。就以收藏为例,当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过的收藏热,这固然来之于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但文玩价格的攀升是导引大众争相染指收藏的最主要原因,加上各种媒体的炒作,“成功人士”与演艺大腕的加盟,将本来是小众行为的收藏雅趣,炙为全民关注的大众文化,不能不说是雅趣的庸俗化。收藏的铜臭气甚嚣尘上,给原本的雅趣蒙上了金钱的外衣,这种“雅好”已不仅是庸俗,而是有些邪了。另一方面,生活的富足也开始使一部分人有了美好的追求,虽然只是肤浅的雅意识,总归是好事情,无可厚非,不能都以“附庸风雅”论之。真正的“附庸风雅”,当指那些略知一二,却在大众面前卖弄和标榜的人。审美意识的提高本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与生俱来的雅,雅是在一种过程与环境中的提高与熏陶。

雅是文化的奢侈品,然而这种奢侈却不以金钱来衡量的,更不是金钱买得来的。

其实,雅之于生活中无处不在,而雅的创造与体味是靠自身去发掘的。读书为文,处世交友,琴棋书画,饮馔服饰,举止言谈,甚至与外部环境的交融,春花秋月,逭暑消寒,无不与雅的韵致形成一种完美的结合。同样一个事物,于不同的人当有不同的感受,原因就是审美意识的不同。雅的营造并非是物质和环境的展示,更多的则是来源于自身的审美理念。我们常讲“雅趣天成”,并非是说雅趣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喻之没有雕琢的痕迹,是一种深厚文化积淀所蕴育的自然流露罢了。雕琢之美并非不美,《文心雕龙》就曾说过“以心为文”,“以雕缛成体”的情本理论,艺术与文章一样,同样要注入真挚的情感,但也少不了悉心的雕缛,这种雕缛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品格高下、趣味雅俗,以求达到“雅趣天成”的境界。诗有诗品,曲有曲品,艺有艺品,人也有人品的区分。雅的追求,是一种境界的追求。

一般而言的俗,当指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与雅并不相干。但相对于雅而谓之的俗,则是趣味的低下,粗鄙和平庸。这种鄙俗和庸俗又往往以雅的面貌出现,以适应缺乏审美意识的人群,这就是我们说的雅中之俗。其实,真正的俗文化、俗文学又何尝没有极雅的成分?以大众和普通人为受众的许多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打磨与提炼,为最广大的社会群体所认同和接受,又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真情,有创意,如何不雅之有?俗文学中的戏曲、曲艺、小说;俗文化中的民间工艺、技艺,早已成为了雅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而所谓雅文化中那些粗鄙和庸俗的东西却并算不得是雅尚,只是冒充的雅尚罢了。

雅的最高境界当是返朴归真,大雅似拙,而不是故弄玄虚。真正的大雅,是具有清纯拙朴之气的,虽并不以普及为目地,但却又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社会认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雅俗共赏。

毋庸讳言,雅是需要物质基础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审美意识是人在保证基本生存条件下的更高需求,但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发达和物质的充裕就能产生高雅的艺术和对艺术的高层次审美,雅来源于全民文化教育的提高,来源于全社会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

俗也可谓之为风,《诗经》将风放在雅之前,也可说明雅是在风的基础上产生的。《诗经》中的风来自于各地的土风民谣歌唱,而大雅、小雅则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虽然很多也是汲取了民歌的营养,但经过文人的润饰,文辞更为讲究。这种并存的俗与雅,绝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同样经得起时间检验,千百年传唱不衰的美。

最后说到雅趣,雅趣即是审美与品鉴,也包括了在此过程中的情感和趣味,这种情感与趣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雅趣决不是有钱人和文化人的专利,更不是普通民众的禁区。这些年来,我们过度地渲染艺术的经济价值,使得很多普通人有了认识上的偏颇,以为雅趣仅存在于小众的群体之中,因此对雅有了一种望而却步的观念。其实,雅趣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美好与高尚也无处不在,我们逐渐富足的社会最好要少一些虚浮,多一些对美的追求。我想,这或许是雅趣的价值所在。

以上就是关于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基本上是由谁创作的()全部的内容,包括: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基本上是由谁创作的()、小雅采薇营造的是什么氛围特点、诗经·小雅的背景介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85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