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识完全不分别,第七识也能伏住大半,这是罗汉的灭尽定,小乘人所住的偏真涅槃。大乘不是这个修法,大乘是转,转识成智,即转八识为四智。如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佛度众生也分别,否则就不知道谁是谁了,不同的是凡夫用识分别,佛用智分别。其实“识”与“智”本就是一桩事,但凡夫用识去分别事物的时候总带许多烦恼,把这些烦恼剔除掉就是智慧。比如分别的时候起贪爱、厌恶,心有取舍等。如何剔除这些烦恼,持戒是基础,如法的持戒能够摄心,摄心为戒,因戒得定,定中发慧,慧就是识的作用,但必须依定而起才算慧。
第六识缘似带质境的缘是所缘境,似是类似比喻的意思。带质境并不等於错觉,而是因为能缘的七转识不能缘於外相分实种所生第八识因缘变的性境五尘,故第八识依第七识现识而分别变现与外相分境相似的内相分境,故称为带质境。如 《成唯识论述记》卷2:「谓八识生时,内因缘.种子等力。第八识变似五根.五尘。眼等五识依彼所变根。缘彼本质尘。虽亲不得。要托彼生。实於本识色尘之上。变作五尘相现〕语译:[初能变的第八识生现行时,於内有因缘变及种子等力.第八识才能变现似外相分五根.五尘的内相分境,眼等五识只能依於第八识所变的五根五尘内相分境,但无法亲缘於第八识因缘变的本质尘,因为五识缘五尘境要依托第八识所变生,五识实际上只能缘於第八本识所变作五尘内相分境,而无法缘於外相分的本质尘〕是故,带质境是内相分,以外相分五根五尘等十色作为其本质,故曰:带质通情本。 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5:「又以欲界为本质者。具有五境。以上界色为本质者。无香.味二。上界地无种子.所托二种因故。又变欲界具有五种。变色界境但唯有三。」语译:[以在欲界中能作为本质者是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在色界中能作为本质者有色声触三尘而无香尘及味尘,因为在色界中没有香味二尘的种子,色界中没有香味二尘所依托的本质的原因,又变欲界带质境之本质有色等五种,变色界的带质境之本质只有色声触三尘.]复次,所言:「如冥冥夜行,认绳作蛇,称带质境」此乃属有质独影,非属带质境,是因独影有二,一者有质独影、二者无质独影。再者,所言:『由情而起,自变相生,又爱於「情」,所以说「带质通情本」』此中的「情」字乃指有情能缘的见分心义,非是爱於情之「情」。故带质境的影像相分是通於有情的见分及本质,若此带质境是从本质种子所生则是无覆无记性;若此带质境是从有情见分种子所生是有覆所摄,义理不一定之原故。如《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1:「带质之境,谓此影像有实本质。如因中第七所变相分。得从本质是无覆无记等,亦从见分是有覆所摄;亦得说言从本质种生,亦得说言从见分种生,义不定故。」 复次,第七识所缘的带质境,因第七识的了别慧差,於五别境上只与慧心所相应,没有与欲、胜解、念、、等其它心所为其增益了别所缘之法尘境,再加上第七识本身遍计执性的关系,将第八识种种的功能性占为己有,又於所缘刹那刹之现量境上了别时无法自知其境,故於三量中称为非量。又第六识亦有带质境,只要有依托於本质而现起之影像即是带质境,而此中之境三量皆有,并不是只有非量而巳,也不是只有第七识才有带质境。其实吾人醒时所缘之五尘皆是带质境-内相分,真实的性境外相分五尘,吾人是无法缘之,只有第八识才能缘之,因为外五尘境是色法,而七转识是心法,心法的七转识是不能缘於因缘变实种所生的性境器世间五尘,只能缘於第八识分别变的内相分带质境,故论曰:「识所缘唯识所变」。以是之故,带质境非全是错觉。所以你说能不能缘真带质境呢。
首先要搞清楚,第六识它不叫妄心,而是叫做意识。人总共有八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摩那识、8阿赖耶识。实际上,人的妄心都源自于我们的第七识当中,这个第七识也叫潜意识,就相当于电脑当中的D盘或者E盘,它是负责专门收集并储存各种杂七杂八的外界信息的,一旦我们的第六识一起动,这个第七识便跟着同步起动,它会象电动传输带一样,源源不断地将平时所收集到的各种杂乱信息,嗖嗖嗖嗖嗖地传到第六识当中,只有当我们当第六识完全关闭了,第七识中所储存的那些各种杂念才不会跑到第六识里面去,因为这两识属于同步进行,第六识开启,第七识就会跟着自动开启,第六识关闭,第七识也就跟着自动关闭,所以说,我们人的妄心并非在我们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它是来自于人的潜意识里,而这个潜意识又非肉眼所能见
共有八识,没有第九识。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
第一眼识,实即视觉;
第二耳识,实即听觉;
第三鼻识,实即嗅觉;
第四舌识,实即味觉;
第五身识,实即触觉,
此五识,通称“前五识”。
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心识。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
第七识,末那识,由它而有第六识,故第六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
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
第八识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第一眼识,实即视觉;第二耳识,实即听觉;第三鼻识,实即嗅觉;第四舌识,实即味觉;第五身识,实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心识。
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第七识,末那识,由它而有第六识,故第六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
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唯识宗认为,第八识是轮回本源,“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由于第八识里储藏无数的各类“种子”,不断“成熟”,展转不断地变,宇宙间千差万别的各类现象,相应地分别而生起。“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一切都唯识所变,表现出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第八识并不随人们肉体的死亡而消灭。
唯识宗以及佛教其他各派认为人们死后仍有生,并把人们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过程分为4段:初出胎(一说初入胎)的一刹那,名“生有”;既生之后,未死之前,称“本有”;临死的一刹那即弥留之际,谓“死有”;既死之后,未生之前,为“中有”(孤魂野鬼)。“中有”,也即人们既死之后,未生之前间隙中的第八识。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即指此种情况。第八识近似灵魂的精神实体。
潜意识也是意识,所以还应属于第六识。第七识为末那识,也有意识的功能,但与前六识不同之处在于:前六识以外境为执着对象,而末那识以第八识为执着对象。而且,末那识本身又有搬运之功,会自动将六识所闻所见转化为业力存贮到第八识。
南无阿弥陀佛!
明心合十!
楼主您好!
末学浅见如下,供参考:
您这个问题,末学以为两个落处:一是混淆事理;二是知见上有误会。不过,能提出这些问题,已经很不容易,起码是愿求甚解。
于理而言,实相无相,无有能所。就事而论,八识心王和合运作,能感知一切现象的、发起智慧的、修行一切法的都是第六识。
真正的“我”:这个从来不会自证自知,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存在的“我”:第八识如来藏。以其出生一切假我之故,以其永不生灭之故。是一切有情真正的“我”(唯我独尊)。他根本不可能起心动念“要去干什么”。也没有了知六尘万法的能力。当然也就不可能去“断我执”“修学佛法”“圆成佛道”。有情生地狱还是诸天,他根本不会有取舍,只是随缘出生地狱身、天身供有情受用。
第六识(意识)与上述第八识如来藏却迥然不同:第六识分分秒秒不断分别六尘万法,并且会思维整理,会将理论求证于实践中,对所学的内容会忆持不忘,由此而“心得决定”。这就是意识心所具有的“五别境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这个意识心我,就是众生所认知的“我”。因为他时时刻刻出现在众生的经验中,而且是八识心王中唯一能自证自知者。具有很明显的“我性”。不像第八识“本具无我性”。若说这个意识心不是我,是妄我。闻者往往心生恐怖。这也是自古以来我见极难断除的原因之一(楼主所说“我执”,比我见更隐秘难断,因为我见主要与第六识相应,我执却主要与第七识相应。而第七识,悟后菩萨也不能完全了知。“潜意识”“本能”等世间法,之时说到第七识很表层的局部)
如上,若是事理不分,就会混淆二者。一个我字,在每一句中意涵不同。应当辨别清楚。
其次,虽然上述略陈真我假我之别。但是,一切凡夫及二乘人都没有触证到这个真我。可是,触证真我(开悟明心),却是成佛之道的入门。一切学人若欲成佛,必经此一关。所以,般若诸经反复解说,禅宗祖师更是将开悟明心说为“一生参学事毕”。
那么,能证之心是哪个呢?是妄心:第六识。真心永远不会去证悟什么,乃至连究竟成佛他也没有取舍。所证之心是哪个呢?是真心:第八识。他无有一刹那会离开众生,藏也藏不住。可是众生就是犹如蚊子咬铁牛,怎么都找不到他。
大乘见道是要“借假修真”(其实“借假求真”更贴切)。其余一切修学也一样是借假求真。断我见,就是第六识的自我否定:犹如举刀割自身。实在是难啊!正因为如此,我们无始劫以来都没有断除我见(否则的话,不是七次人天往返取涅盘,就是回小向大成为大乘实义菩萨)。
楼主在知见上的误会,是因没有清晰分辨意识心我与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功德。或者“不分别”犹如顽石;或者误以为无需借助妄心,试图“真心修真心”:头上安头。
五蕴身才会有觉受,而五蕴身世世断灭、世世复生。下一世的那个“我”的确已经不是今生之“我”了。因此,可以说“自作他受”。无需为了下一世的我而在今生持戒修福。这也就是今生的“我”为什么还是凡夫的原因之一。可是,大乘佛子既然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却连这个无量世以来就与我直接联系的“他”都不愿度。还说什么度众生、成佛道?因此,具有上述想法之人,可以断定是信根未具的凡夫,菩萨种性尚未发起。是为“焦芽败种”。
另:中阴身具足八识心王,并非只是其中某一个心体。只不过与活着的时候有很大差异。
敬请参与佛法问答:>
以上就是关于怎么修行可以让第六识不分别全部的内容,包括:怎么修行可以让第六识不分别、第六识缘似带质境。那么能不能缘真带质境呢。请大家说说。、佛法中说没有说第六识妄心起源于妄身的哪个部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