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hp5112023-05-06  21

《武陵春·春晚》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关于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希望大家喜欢!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

⑺“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⑻“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平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

⑼“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诗人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萧瑟,人们都迫不及待地出去赏春游玩。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却没有这份雅兴,她懒懒地宅在家里,写下了这首伤心之作。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127年,“靖康之难”爆发,北宋灭亡,李清照也随着无数逃难大军南下。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把46岁的李清照独自抛在了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1132年,她流落到杭州,这已是赵明诚去世的第四个年头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再加上长期的颠沛流离,终于击垮了她的身体。这年夏天,李清照大病一场,病得连牛和蚂蚁都分不清了,弟弟李迒都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棺材。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出现了。这个人彬彬有礼,对李清照关怀备至,这让困境中的李清照感受到了无比温暖。

经历了几年担惊受怕和浪迹漂泊,李清照已尝尽人生的悲凉苦痛,在步入老年时,突然得到一个男人的“真心”关爱,一向多愁善感的李清照为之感动了,姐弟俩商量后,李清照和张汝舟走到了一起。

原来,张汝舟早就知道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猜想李清照手里一定有很多值钱的宝贝,娶到李清照,就等于娶回了那些宝贝。其实,李清照和赵明诚收集的珍宝,大多数都在逃难的途中丢失了,剩下的只不过是一点点,而李清照却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想要让她吐出这些宝物,简直比登天还难,张汝舟心里惊呼上当。他开始撕掉虚伪的面纱,露出了卑鄙无耻的嘴脸。他先是对李清照冷眼相对,恶语相向,后来竟然是拳脚相加,市井无赖的本性一展无遗。

受此屈辱,李清照绝不容忍,她提起诉讼,坚决离婚。她告发张汝舟骗取功名,张汝舟被削去官职,流放柳州。但是,宋朝的法律规定:妻子提出离婚,纵然理由充分,诉讼成功,女方也要受到责罚,要在监狱服刑两年。

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离婚,她情愿承受牢狱之苦。尽管李清照在狱中九天就被释放,但这场仅持续一百天的婚姻,却给她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那一年,李清照49岁。

后来,李清照这样形容这段婚姻中的自己“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意思是,我都已经是个老太太了,不得已被骗,嫁给一个市侩小人,我怎能就范?怎能忍辱偷生呢?这就是李清照,有胆有识!

中晚年的李清照就是这样独自面对一个又一个不幸。一个女人,一个孤独的女人,当她经历了一切常人难以忍受的灾难后,她对命运的残酷,才会有如此的切肤之痛——“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风终于停下来了,可枝头的花却已经被风吹落,凋零殆尽。零落的花瓣在归于尘土时,还挣扎着发出最后的一缕幽香,这是东风对花的摧残。“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写暮春落花的景象,但很显然,这“风”也象征着残酷的命运,这“花”也象征着词人自己。这句是词人对落花的怜惜,更是借花感叹自己命运的漂泊无定,备受摧残。

暮春时节,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美好,但词人却兴致不高,她甚至连梳洗打扮的心情都没有。她赖在床上,不用出去见人,也没有人来看她,更没有“悦己者”,她完全没有梳洗的动力。

从前的李清照可不是这样的——“云鬓斜插,徒要教郎比并看”,春天里,她会买来鲜花,插在乌黑的头发上,还要让丈夫看看,自己和花谁更漂亮。那时的她,多么幸福,多么热爱生活啊!

而此时,她经历了国家的毁灭,恩爱丈夫的离世,再婚、离婚的风波,这苦难实在太多了。即使她想倾诉这无尽的苦楚,但万语千言一起涌上心头时,话还没有说出口,泪水早已潸然而下。“欲语泪先流”,欲语终究无语,这无声的眼泪才是最沉痛的情感。

词的上片,短短四句,简单直白,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雕琢的语句,却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词人似乎不想沉湎于这种哀痛的情绪中。于是在下片,她想走出去,走出这个环境中,让自己换换心情,让自己振作起来,让生活过得鲜亮一些。

听说南郊的双溪是个春游的好去处,李清照也想去泛舟溪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那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时期的李清照,她是那么喜欢泛舟出游。然而,这个念头只在她的头脑中一闪,就被打消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尖尖、窄窄的小船,怎能承载了这么多愁苦啊?一个“拟”字,仅停留在想象中。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里,千古易安的才情再次显现。

古典诗词中,用水比喻愁绪之多、愁绪之深已经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意了。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都是把愁绪比作水,形容愁绪滔滔不绝,绵延无尽。

李清照没有落入前人的老套,她别出心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转化成有重量、有体积的实物,把本来抽象的情感,一下子变得具体了,变得形象了。

在南宋金华那个还算美好的春天里,李清照满怀愁绪,她“日晚倦梳头”,她“也拟泛轻舟”,但她还是没有梳洗装扮,还是没有出游泛舟,她就沉浸在那“欲语泪先流”中,沉浸在那“许多愁”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导读: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①,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②,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①双溪:水名,双江于金华县城南,为当地名胜。

②舴艋(zé měng):小船。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哎,我真担心呀,双溪那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哀愁啊!

译文2: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译文3:

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去那儿乘船春游。但舟轻愁重,象蚱蜢一样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这么多的愁呀。

译文4:

狂风已住,尘土里充满了花香,繁花被风摧残落尽,太阳已高我还懒于梳头。都因为“物事人非”——欢乐痛苦事事皆休,要诉说泪水却先流。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到那里泛轻舟。但又恐怕双溪的轻舟,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评点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离乱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味无穷,既写出此前风吹雨打、枝头的花朵落尽的情景,又写出此刻雨过天晴,尘土沾花散发出微微香气的韵味;既有雨天不得外出的苦闷之情,又有词人惜春自伤的感慨。“日晚倦梳头”点出词人此刻的心境: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面对此情此景,词人心中感慨万千,所以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语。“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写泪,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好似倾泻而出,感人肺腑。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词人先以“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作为转折的契机,造成一波三折的态势,增加了词的情致和波澜。起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为第一转折,刚刚词人还是泪流满面,但一听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她这个素来喜欢出游的人的兴致立刻被勾了出来,遂决定去那里划划船,散散心吧。前两句节奏明快,表现了词人一刹那的喜悦之情。但“也拟”二字使这种喜悦大打折扣,表明出游的打算只是词人的一时兴起。“只恐双溪舴艋舟”又是一转,“舴艋舟”直言船小,与上文的“轻舟”相呼应,也衬托出内心的愁苦之重。“载不动、许多愁”,将词人内心的愁苦和盘托出,意境深远。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本词巧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手法新颖,饶有特色。

[赏析]

短幅之中贵有曲折。这首词上阕前两句写春去人愁,后两句直写痛楚。下阕逆锋倒接,略作回旋,然后跌出本意。最后两句以舟载愁的想象,十分别致,前人以为可与苏轼的“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相媲美。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 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 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日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1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

2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此暗指丈夫已死。

3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

4拟:打算。

5舴艋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

《武陵春》赏析

李清照

作者介绍

见《如梦令》。

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应取意于陶潜《桃花源记》,因该文开头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句。清·万树《词律》中此词四十八、四十九两体,皆押平韵。

据考证,此词作于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流寓浙江金华时。时年作者五十二岁,丈夫已去世六年,宋朝已成偏安之势,北方沦为金人统治多年。国破家亡,羁旅天涯,故有此愁泪之作。

注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尘香:尘埃中也夹杂着花香。花已尽:花儿已凋落殆尽。倦:打不起精神,懒得。物是人非:物品仍在,人却走了;指丈夫去世。○人老心死,了无生气。

上半阕触景生情,不胜哀痛。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双溪:在金华城南,因为两河汇流而成,故名双溪。拟:准备,打算。○忽动游春之思,情绪起伏。 只恐双溪舴艋(zé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只怕。舴艋舟:形似蚱蜢昆虫的小船,极言其小。○又转入愁情之中。

下半阕忽动青春之思,转而又被愁绪击垮。

译文

风停了,尘土中裹着花香,春花凋残殆尽了;天晚了,连梳头的心思也没有。故物犹在,昔人已逝,啥事也不想干,想絮叨几句往事眼泪却(不争气)先流了出来。

听说双溪景区春色还好,也曾打算去划船的。只怕双溪里的蚱蜢大小的小船,载不动(我)这样多的愁思。

简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的这两句诗可以作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生活巨变之后的李清照思想的概括。她的高贵生活连同笔下的绮罗香泽之语、“海棠”“藕花”春情,都成了不堪回首的过去。诸多变故中对她打击最大的是与恩爱无比丈夫的人鬼殊途,使其有“钟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鼓琴”的心死之悲。她顽强生活下来的动机之一就是用诗文来撰写她的独特“回忆录”。

词的上半阙写暮春之景,日晚之情。“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春意阑珊中的自然变故,怎能不让感情丰富的词人伤心?况且这晚春之景又像那失去青春的迟暮美人,照见词人自己的衰老,故而主人公心灰意冷,连梳头的心思也没有了。除此之外,“日晚倦梳头”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因夫君已逝,梳洗打扮似乎已显得多余了。正如俗语所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今天已无悦己者,那就任它“首如飞蓬”吧!不仅如此,由于“物是人非”,应该“事事休”才好,触到了痛处,禁不住“欲语泪先流”了。词中的“物”应是丈夫生活前所有、所用之物,这些物件既给词人带来美好的回忆,同时也给她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她在《<金石录>后序》感叹丈夫遗作时说:“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因此,短短几句词,有从“倦”到“休”,再到“泪流”的感情层递,字字看来皆是血!

下半阙词人从悲情中果断地跳脱出来,忽现乐观情调,是词人坚毅性格地体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说明主人公并不拒绝新的生存环境,而且想竭力适应它。泛舟探春之思仍充满着少女般的活力,这两句使词的情调从悲哀中逆挽而出,有枯木逢春的意境。“文似看山不喜平”,李清照毕竟是大家,她不仅以词抒情,而且要写出人生酸甜苦辣的复杂之情。然而,由于哀伤之情太甚,这偶然兴起的游春之情又迟迟难以实现,因为时间的消蚀及国仇家恨的摧残,昔日那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雅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真去泛舟也不会像昔日那样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力了。这是结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而结尾的“愁’’字又与上半阙的情调相呼应,使全词主题鲜明。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舴艋

舴艋指小船,是以小昆虫来形容舟小的称呼,本应写作“蚱蜢”。《广雅·释水》“舴艋,舟也。”王念孙疏证说:“《玉篇》‘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

“舴艋”’这类字的产生是汉字类化规律的结果。如《诗·卫风·河广》有“曾不容刀”,“刀”指如刀大小的船,后来类化而造“”字;王力先生说:“峨嵋”作山名,本是以女子“蛾眉”作喻的,应作“蛾眉山”,后类化而作“蛾嵋”;青蛙的幼虫本写作假借字“科斗”,后又类化而作“蝌蚪”。不仅汉字,汉语语音等也有类化现象。

以上就是关于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全部的内容,包括: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武陵春》的翻译。、古诗《武陵春》赏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192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