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分子因电荷分布不均使产生偶极矩,以“┼→”表示,所以极性分子靠近时,会造成电性的吸引,这种作用力称为偶极-偶极力。
一、偶极偶极力
由于电荷分布不对称而具有永久偶极矩μ的各种分子,其定向力取决于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当距离为r的两个偶极分子彼此取得最佳定向时,如图(a),则其间的吸引力与1/r3成正比。另一种排列如图(b)所示,两个偶极分子反向平行措列。
如果偶极分子的体积不很大,第二种排列就较为稳定,只有当吸引能大于热能时才有这两种情况存在。因而,热能通常会阻止偶极取得最佳的定向。如果各种可能定向的几率均等,则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将互相补偿。事实上导致吸引作用的偶极定向作用,在统计学上是有利的,结果产生一种净的吸引作用,并且与温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2、偶极诱导偶极力
有永久偶极矩μ的分子,其电偶极能诱导邻近分子产生偶极矩。这种诱导偶极矩总是顺着诱导偶极的方向。因此,两个匹配分子之间总有吸引力存在,这与温度无关。受永久偶极诱导的非偶极分子,其极化度愈大,诱导偶极矩就愈大。同样,把一种带电的质点(例如某种离子)置于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的邻近,亦将以同样方式使该分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形。中性分子的极化取决于它固有的极化度a并与带Z电荷的离子所提供的极化场有关。
偶极矩是衡量分子极性大小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把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彼此相距为d的两个电荷(μ=qd)组成的体糸称之为偶极子,其电量与距离之积,就是偶极矩(μ)
极性分子就是偶极子。因为,对分子中的正负电荷来说,可以设想它们分别集中于一点,叫做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或者说叫分子的极(正极和负极),极性分子的偶极距等于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乘以正电荷中心(或负电荷中心)上的电量。偶极矩是一个矢量,既有数量又有方向,其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因为电子的电量等于16
×10(-19)
(库仑)已知偶极矩的数值,可以求出偶极长度,即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
,两个中心间的距离和分子的直径有相同的数以万计量级,即10的负10方米,所以偶极距的大小数量级为10(-30)cm(库米)
地磁场的偶极子模式分为径向偶极子模式和非径向偶极子模式。
1径向偶极子模式
所谓地磁场径向偶极子模式是一个放在地球中心,且与地理轴斜交的中心偶极子和若干个处于地球不同位置且离开地心相同距离的径向偶极子联合所产生的磁场来表示的地磁场的分布模式。
所谓径向是指地球向径方向(即半径方向)。放在中心的称中心偶极子,与球谐系数n=1的中心偶极子不同,球谐系数中心偶极子的大小、位置是不动的,而径向中心偶极子的位置是变动的,比球谐系数中心偶极子的磁矩大一倍。
图6-19中所示是若干个径向偶极子中的一个,mp表示它的磁矩,方向指向地面;λp和θp是这个偶极子所处位置的经度和余纬度值;rp表示偶极子离开地心的距离;d是偶极子中心到地球表面上某一点(λ,θ)的距离;η表示d所对应的中心角。若用a表示地球半径(径向偶极子一般放在地球半径02222a的位置上,即1400km左右),则一个径向偶极子在地面观测点(λ,θ)上的磁位UP可表示为
图6-19 径向偶极子的参数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cosη=cosθpcosθ+sinθpsinθcos(λ-λp)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其中: ; ; 。
根据上式可以导出此偶极子在地面上产生的磁场分量: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以上是一个偶极子情况,对于多个偶极子时的磁场值等于所有径向偶极子的代数和。现设某观测点(λ,θ)上的地磁要素分别为Xi,Yi,Zi,则K个偶极子在该点产生的磁场可表示为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式中:Xi,Yi,Zi表示实测值;δXi,δYi,δZi表示各个分量的剩余值(即理论值与实测值之差)。上式中,左边的累积和项又可写成函数形式,即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并把它们的右边项用多元台劳级数展开,忽略其高阶导数项而只保留它的一阶导数项,则有下式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整理后得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同理可得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勘探重力学与地磁学
根据选定的各个偶极子初始参数Kp,θp,λp和Rp,计算出Xp,Yp,Zp以及它们的一阶导数,然后与实测值Xi,Yi,Zi相比较,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出各个偶极子参数的修正量ΔKp,Δθp,Δλp和ΔRp,然后再计算出Xp,Yp和Zp的修正量ΔXp,ΔYp和ΔZp,经过多次迭代,则可求得比较满意的参数,从而确定出每个偶极子的参数。
在求解过程中,对偶极子有两个限制,一是中心偶极子要放在地心,即rp=0;二是其余的偶极子离开地心的距离都相同。偶极子模式表示地磁场的分布,其效果与球谐分析模式相当,而且偶极子模式也可以通过参数的变化来表示地磁场的长期变化。根据美国出版的1945~1955年世界地磁图推导出的偶极子模式,由表6-3和表6-4给出。
表6-3 根据1945年世界地磁图计算出的偶极子模式
注:均方根偏差=890(nT)。
应当注意的是,用偶极子模型得到的“中心偶极子”与球谐分析中的“中心偶极子”是不同的。前者的磁矩比后者要大一倍左右,而且前者的变化特征是增大的,并且向西漂移,而后者的磁矩是减小的,并且其磁轴基本上不动。如果把偶极子模式中的全部偶极子求矢量和,则恰好与球谐模式中的中心偶极子一致(包括余纬度、经度和磁矩)。
表6-4 根据1955年世界地磁图计算出的偶极子模式
注:均方根偏差=1140(nT)。
2地磁场的非径向偶极子模式
这种模式与球谐模式、径向偶极子模式均有不同,它不包含有放置在地心的中心偶极子,并且每个偶极子的轴不一定是放在径向方向上。这种模式是由Rochev提出的,他用六个非径向偶极子表示1942~1946年的地磁场,这些偶极子的初始位置是:均垂直放置在离开地心05a(a为赤道半径)的赤道平面内,彼此的距离是相等的,每个偶极子的磁矩等于整个地球磁矩的1/6,计算结果由表6-5给出。表中的(1)代表初始值,(2)代表中间值(即迭代80次时的值),(3)代表最终的值(迭代120次)。表中的坐标和磁矩分别用1/a和1/a3相乘表示,a为地球半径。用这样的偶极子模式可以表示地磁场的967%。
表6-5 地磁场的非径向偶极子模式
注:MX,MY,MZ的单位均为 nT。
从表6-3,表6-4,表6-5 可以看出,不管是径向偶极子模式还是非径向偶极子模式,它们的偶极子均位于地核界面的里边。这一点与地磁场来源于地核内的说法是一致的,因而偶极子模式有助于阐明地磁场的起源,这也正是偶极子模式比球谐模式优越之所在。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偶极-偶极力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偶极-偶极力、偶极到底是什么,和极性什么关系、地磁场的偶极子模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