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主张以及其形成背景

绿色食品有哪些2023-05-05  25

王守仁主张:

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背景:

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朱熹与王守仁思想的异同点

①二人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思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都认为“理”是存在的,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

③均恪守中国传统的伦理本位精神,并将其推至极致。

④朱熹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王守仁的“致良知”中说良知是一直存在的,也就从本质上认为人性是本善的。

思想定位和

学说传承

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王守仁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朱熹是理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二程的学术思想,王守仁是心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

教育的目和

教育作用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教育阶段

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他认为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来教导其发展,因此他主张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内容

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先后编写《小学》、《四书集注》、《近思录》等教材

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儿童教育

朱熹主张重视蒙养教育、要求慎择师友、强调学“眼前事”、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王守仁主张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施;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关于“理”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他是以性为善的,认为“一理”就是“万理”。

王守仁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王守仁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而朱熹则通常把理与性放在一起谈论。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精髓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为曾经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夫之,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

董仲舒(西汉) 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自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朱熹(唐代) 思想主张:

1理是世界的本质。

2理是事物的规律,伦理道德基本准则。

3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4理和气的关系理为先气为后。

5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

6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王守仁(明朝) 思想主张:

1、心即理

2、知行合一

3、致良知

4、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康有为(晚清) 思想主张:

1经济上: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2宪政思想上: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主张君主立宪;提倡权力制衡;民权思想与政治观;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3教育上:把教育作为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主要途径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陈献章开明代心学之先河,经过弟子湛若水,而影响王阳明。对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

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扩展资料:

后世纪念

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

后世影响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阳明

以上就是关于王守仁的主张以及其形成背景全部的内容,包括:王守仁的主张以及其形成背景、朱熹与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之比较、王守仁的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089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