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大将军岳飞坚持抗金,收复中原的故事,具体如下:
岳飞中国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他在抗金战争中训练出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岳家军,让敌人闻风丧胆。绍兴四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然而就在岳飞抗金取得节节胜利时。宋高宗赵构、奸臣秦桧却以十二道金牌将他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当时岳飞年仅39岁。如今,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面旗帜。
该书是英雄榜样的力量丛书系列之一,青少年读物。本书讲述了岳飞的一生,展现他精忠报国的事迹。
扩展资料:
岳飞虽出身行伍,但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勤奋好学,文武双全。书法以行、草为主,畅快淋漓,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自有一种淳正之气,颇含文臣气质。传世书迹有《书谢朓诗》《前后出师表》《吊古战场文》等。
岳飞的业绩不可磨灭。岳飞与将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与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伤病,岳飞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相关机构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
岳飞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的故事
岳飞的故事
一、投依宗泽 收复建康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冬,岳飞投奔到相州大元帅府刘浩帐下,即被收用,在军中任一名偏校,之后便随勤王大军开赴汴京,以解汴京之围。
刘浩为勤王军前军统制,带兵先行。至魏县李固渡,奉刘浩的命令,岳飞带一支数百人的骑兵小队前往侦察。忽与金兵遭遇。岳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随后宋骑兵掩杀过去,金兵逃窜。初次小战,岳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过李固渡后,勤王大军齐聚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商讨行军方向。最后决定兵分两路,宗泽副元帅带刘浩部向汴京挺进,康王赵构带另一部走东平(今属山东)。岳飞随刘浩部继续向汴京进军。途经开德(今河南濮阳)等地,宋军连获胜捷。但在这时传来汴京早在十一月便陷落的消息,徽宗、钦宗二帝和皇室男女老幼均已做了俘虏,被金军掳胁北去,汴京已被洗劫一空,成了一座空城。
靖康二年(1127)五月初一,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刘浩部转属奸臣黄潜善隶管。宗泽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兼东京留守。黄潜善与赵构串通一气,采取避战南迁以图苟安的政策,致使军队士气低落,连战屡败,中原大片疆土又沦落敌手。此时的赵构又一味南行“巡幸”,滞留维扬(今江苏扬州),身为偏校小职、胸怀恢复大志和救国救民之心的岳飞,难以再沉默下去,不顾官卑职低,披肝沥胆,向宋高宗赵构上书直言,其略云:
今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东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然而,他的耿耿丹心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这年,岳飞年二十五岁。
但胸怀救国救民之志的岳飞并未气馁。罪由非得只能使他志气弥坚。听说河北招抚使张所“名满河朔”,正多方收揽英才,岳飞便毅然前往投效。张所知悉岳飞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留岳飞在“帐前使唤”。由于岳飞的非凡见识,高超武艺,张所终于决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补修武郎”,继而又升为统领,后又升岳飞为统制,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
然而赵构、黄王集团是容不得真正抗金志士的,他们先罢免了主张抗战的李纲的相位,又贬谪张所,发配岭南,致使张所死于贬途。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
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另一位抗金将领韩世忠去质问秦桧,根据什么说岳飞谋反,秦桧拿不出证据,竟厚颜无耻地说:“莫须有。”
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初,宋高宗和秦桧杀害了岳飞。那时候,岳飞刚39岁。
岳飞被害以后,临安狱卒隗顺偷偷地把他的遗骨埋葬起来。直到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即位,岳飞的冤狱得到平反昭雪,人们把岳飞的遗骨改葬在西湖边栖霞岭上,后来又在岳墓的东面修建了岳庙。宋宁宗在位时追封岳飞为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扩展资料:
一、岳飞北伐简介:
1127年靖康耻,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卜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自己则率主力逼向襄阳府(今湖北襄阳)。
七月,金朝为阻拦岳家军继续北上,派援军与败将李成合兵数万,于邓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余营寨,企图阻挡宋军北进之路。岳家军奋勇冲杀,一举击败金与伪齐联军,并乘胜攻占邓州。岳飞即又分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八月,岳飞被宋高宗晋升为靖远军节度使。
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1140年(绍兴十年),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进至朱仙镇,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
在以后的抗金战争中,岳飞取得了更大的胜利,但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了彻底实现控制军队和压制主战派的目的,开始陷害岳飞。无奈宋高宗一心求和,以十二度金牌召岳飞回京。
1141年(绍兴十一年),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岳飞亦被杀害。高宗和秦桧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39岁。
二、后世评价:
岳飞抗金是在女真贵族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地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是 正义的,功绩不可磨灭。岳飞一生廉洁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岳飞应该是一位具有优秀品质的杰出的抗金英雄。
岳飞一生廉洁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天下才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便可太平!”。
他一生坚持抗金,身经大小战役百余场,未尝一败,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
他写下了《满江红》这一传世之作。“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也和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北伐
岳飞生平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
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
英雄故事:尽忠报国
金国女真兵铁骑所过之处,宋朝百姓老弱惨遭杀害,妇女被驱掠蹂躏,男子多被掳去,剃掉部分头发,结扎辫子,充当管马、负担等苦力。田野里纵横交错的尸骸还来不及完全收拾,良田就已经荒芜,颓垣败屋也少有炊烟。金军的烧杀抢掠,既使对幸存者而言,也造成了极度的生活困难,中原百姓冻饿交迫,痛不欲生。
在第二次从军归来之时,岳飞在家乡见到了怀念已久、存亡未卜的老母姚氏,总算得到了一点宽慰。但是,国家的危难,山河的破碎,百姓的苦难,使这个热血男儿悲愤填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如此艰险困厄的世道,即使要贪生苟活,也极其不易,更何况岳飞决非是一个贪生苟活者。在河东的战争中,岳飞就已经是不畏刀丛箭雨的勇士。
事到如今,岳飞更强烈地感到,死难的乡亲必须用仇敌的血来祭奠,大地的剩秽必须用自己的剑去铲除。岳飞闻鼓鼙而思奋,决心重返前线,为驱逐外敌、光复河山而效命。
剩下的唯一顾虑,是年过六十的老母亲。岳飞离家后,曾经在艰难困顿的岁月中抚育自己的老母姚氏,自然缺少照应和保护,这又使他很难忍心为此。姚氏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却深明大义,她决不愿意拖累儿子,而是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最后,岳飞决定留下妻子刘氏,照顾老母和幼子岳云、岳雷。
岳飞临行之际,姚氏请人在岳飞背上深深地刺了四个大字――“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不仅刻在岳飞的背上,也铭记于岳飞的心中。在往后的峥嵘岁月里,岳飞始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履践着自己和母亲共同的庄严誓言。
千百年来,“尽忠报国”也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大旗。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家国危亡的严峻形势下,岳飞第三次从军。
岳飞过去两次当兵,其实是为了谋生而迫不得已;到了第三次从军之时,岳飞已经成长为一个自觉的爱国者。
以上就是关于岳飞的故事简介全部的内容,包括:岳飞的故事简介、关于岳飞的历史故事有哪些400字、岳飞的英雄事迹来简洁概括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