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àn guó yī guàn bài miǎn liú
出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译文:戴红巾报时官手执更筹报晓,更衣官才给皇帝送上翠云裘。
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日光初照遮阳的掌扇在晃动,香烟缭绕黄袍上面绣龙飘浮。
早朝结束还须为皇帝写诏书,佩玉叮当贾至回到凤凰池头。
鉴赏: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中,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现在其实有很多成语,在漫长的发展历史当中,很多人只知道它的本身含义,却已经不明白这个词的来历了。我们在说一个人表面上表现得非常得体庄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的时候,都会用到一个带有贬义的词语“冠冕堂皇”,这个词最开始应该与皇帝的“帽子”有关系,而我们经常看见皇帝上朝时的“帽子”上面挂着珠子,又是为什么要做一个这样的造型呢
1冠冕堂皇
冠冕堂皇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了,指一个人说话或者做事的时候,总是表面上很得体、庄严,说一些自己根本做不到或者不会去做的空话,说白一点,就是说的比唱的好听,光说不练假把式,只顾着一时。这样的人,相处时间长了,或许根本就不会再有任何人会相信他了,一旦他开口说什么,或许都会成为别人暗自嘲笑的对象。
2冕旒
词语中有一个“冠冕”,指的是古时候君王、官吏的帽子,不过最经常看见的应该还是君主的帽子上面会挂上一些珠帘,臣子们倒是少见,但少见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只不过在影视剧当中没有表现罢了。这种“帽子”名为冕,属于古代汉人所穿着的汉服礼服当中的一部分,既然是礼服,自然不是随便什么场合都可以穿戴出来的,也不是随便什么朝代都有的。
周朝时期,礼服制度就确定下来了,冕主要是君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祀等大典的时候穿着,并不是每天上朝时候都会戴的,而且也不是每个时期都有,至少崇尚法家的秦朝一点也不稀罕礼治,所以这种旧礼是不会被捡起来的,秦始皇本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戴过冕冠,至于后来的汉承秦制,至少在西汉时期,也不会有冕的存在。
3为什么要挂珠子
由此看来,大部分秦汉时期的影视剧都出现了这个错误,然这并非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在冕的前后,都有类似于“珠帘”的东西,这个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冕旒”,“旒”音刘,就是那一串串的玉珠子。作为礼服的一部分,旒的数量自然也有严格规定,从上往下,天子挂12串,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以此来严格划分戴冠之人的身份差别。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挂如果了解过汉服,你或许能猜到一些原因,古人讲究中正,就像是在汉服前中间后中间都会有一条缝来告诉你要端正自己一样,冕旒同样是告诉君主,不仅要坐的端正,持心更是要端正,明辨是非,要知道哪些是忠言哪些是谗言,毕竟身为一国之君,所有的行为都会对别人造成影响,既然身在这个位置上,就必须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情。
不过,冕旒就算含义再多,皇帝本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也不是一顶帽子能够决定的,如果是一个可塑之才,自然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如果本身就是昏君,恐怕就算天天戴着,也无济于事。
冕服是中国古代自周以后王侯用于重大祭、典时所穿的礼服,帽子叫冕旒冠,旒是指帽子上垂下来的珠串,天子12旒、五色珠宝为之;诸侯九旒。
礼制没有十旒的例子,三国演义,曹操封魏王,是诸侯应该戴九旒冠,十旒,无非是显示破格
旒,形声。字从㫃(yǎn),从疏省,疏省亦声。“疏”省意为“条带状”、“梳齿装”。“㫃”意为“旌旗”。“㫃”与“疏”省联合起来表示“旌旗上的梳齿样条带装饰物”。本义:旌旗上的梳齿样条带装饰物。说明:本字《说文》所无。
旒造句如下:
1、你在耶和华的手中要作为华冠;在你神的掌上必作为冕旒。
2、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3、大殿正中御座上,端坐着秦二世皇帝胡亥,冕旒衮服,佩太阿之剑,和秦始皇帝当年的装束一模一样,只是全然没有帝王气度,沐猴而冠,扬扬自得。
4、案后龙椅之上端坐一人,头戴冕旒冠,身穿赭黄袍,一张四方大脸,豹头环眼,狮鼻阔口,海下一副扎蓬蓬的短钢髯。
5、中一尸冕旒如王者,白须伟貌,见风悉化为灰。
6、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
7、与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长安城相比,钱塘自然算不了什么。
8、九天阊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9、最古怪是头上戴着个帝皇始用冕板冕旒俱全的通天冠。
10、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11、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2、晨辉如帝王头上的冕旒,映照得他愈发的面如冠玉,凛然不可侵犯。
古代皇帝上朝时头上戴的帽子,称为冕冠。
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视佩戴者的身份决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为尊贵,是帝王的专用。
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扩展资料:
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饰政策变更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清代仍饰于帝后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赤舄,古代天子、诸侯所穿的鞋。赤色,重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冕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旒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冕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舄
指锦绣 美好 的年代。
成语出处: 清·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序》:“自古重熙累洽之朝,则有康疆竺巩之佐,赞醲迪薰,黼蔀黻纪,相一人而寿世,为百族之福宗。”
繁体写法: 黼蔀黻纪
注音: ㄈㄨˇ ㄅㄨˋ ㄈㄨˊ ㄐㄧˋ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以上就是关于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冕旒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冕旒是什么意思、冠冕堂皇是什么意思皇帝的冠上为什么要挂珠子、冕十旒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