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文言文字词解释

香小陌2023-05-04  29

1、安 ①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养 衣食所安。

③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比 ①等到 比至陈。 ②比较 每自比于管仲。

③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

3、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4、兵 ①兵士 行收兵。 ②兵器,武器 兵甲已足。 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军队 上使外将兵 ④指军事方面 用兵如神

5、并 一起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杀两尉 ③并怡然自乐

6、策 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 ②鞭打 策之不以其道。

③记录 策勋十二转 ④计谋 束手无策

7、诚 ①果真 诚如是。 ②的确,实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诚心 帝感其诚。 ④如果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8、乘 ①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车六七百乘。

②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虽乘奔御风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

9、从 ①跟随 从先人还家。 隶而从者。 战则请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由,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④顺着从流飘荡 ⑤堂房亲属 赠从弟。

10、旦 早晨晴初霜旦 旦日

11、殆 ①有害 死而不学则殆。 ②大概 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12、道 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渴而死(在路上)

②道义 伐无道。 ③方法、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 咨诹善道

④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施仁政 得道者多助

13、堵 墙 环堵萧然。

14、度 ①估计度已失期 度德量力 ②越过关山度若飞

③量词:次崔九堂前几度闻

15、而 ①表并列关系 中峨冠而多髯者。 ②表承接关系 温故而知新。

③表修饰关系 久而乃和。 ④表转折关系而伯乐不常有。

16、凡 ①凡是 凡所应有。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凡曝沙之鸟

②总共 凡三往,乃见。

17、方 ①当……时 方其远处海门。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③地方有朋自远方来 ④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⑤才白首方悔读书迟

18、芳 香花 野芳发而幽香。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9、奉 ①侍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口技》蒲松龄翻译及原文

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

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

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

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

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

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

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

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

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

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

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

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

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

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

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

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

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

亦口技之苗裔也。

译文: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夜晚的降临。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只有个别人在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身份像女仆的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像有千把斤重,背着他真累死人!”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坛,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太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喊声,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口技,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

从前,王心逸曾经说过:在京城偶然经过市中一处,听到演奏歌唱的声音,看的人围的像墙一样。到近处一看,原来是一个少年正在用声音演奏乐曲。他并没有使用乐器,只是用一只手指捺在面颊上,一边捺一边唱歌,发出的声音十分清晰有力,与乐器演奏出来的没什么不同。这也是口技表演的后代啊。

蒲松龄的《口技》的翻译及原文?, 蒲松龄的口技的翻译, 蒲松龄《口技》译文

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

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

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

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

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

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

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

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

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

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

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

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

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

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

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

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

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

亦口技之苗裔也。

译文: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夜晚的降临。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只有个别人在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身份像女仆的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像有千把斤重,背着他真累死人!”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坛,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太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喊声,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口技,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

《鸿》蒲松龄原文及翻译

有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而飞抵其家,哀鸣徘徊,至暮始去。翌日又至,弋人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锭。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鸿颔之。遂释二鸿。二鸿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兽何知,而钟情若此!悲莫悲于生别离,岂物亦然哉?

翻译:

有一个猎人捕获到了一只天鹅,(另外一只)雄天鹅跟随着猎人飞到了他家,雄天鹅悲伤地鸣叫着,并且来回地飞着,直到傍晚才离开。第二天,那只天鹅又飞过来了,猎人将它一起捉住,猎人看见它伸长脖子俯仰着,并且吐出半锭黄金。猎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说:“这是将要用来赎回你的妻

子吧!”天鹅像人一样点了头。于是猎人就释放了两只天鹅,两只天鹅就双双飞离而去。猎人称了一下金子的重量,得到了二两六钱多。唉!禽兽能懂得什么,但是却有像这样的深情!人世间最悲凉的事情莫过于活着的时候分开,难道动物不也是这样的吗

启示:生死离别让人悲伤,但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因此我们要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即使是动物也不例外。

谁有蒲松龄《口技》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二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茀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蒲松龄的《口技》全文翻译

译文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夜晚的降临。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只有个别人在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身份像女仆的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像有千把斤重,背着他真累死人!”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坛,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太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喊声,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口技,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

希望帮到你,满意敬请采纳~~~

蒲松龄《狼》原文加翻译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 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狼 蒲松龄 --作者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著有《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俱,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堆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的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使得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 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记得采纳啊

1 上海中考150个文言实词翻译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想知道下面的联系我

2 08年上海中考文言文实词

比 鄙 兵 病 察 彻 乘 从 当 道 得 定 伐 犯 方 负 赋 更 故 顾 观 归 好 号 还 惠 及 极 计 加 假 间 简 见 节 竭 尽 进 居 举 具 聚 类 临 虑 论 漫 灭 明 命 谋 难 平 戚 强 请 穷 求 取 去 全 任 入 塞 少 舍 生 胜 师 实 食 使 属 说 素 汤 痛 亡 为 徒 鲜 向 效 信 行 形 许 寻 业 遗 异 易 诣 益 阴 盈 余 缘 远 责 章 知 止 致 众 专 走 足 作 坐 布衣 菲薄 间隔 交通 绝境 阡陌 驱驰 问津 无论 牺牲。

3 09上海中考文言文155个实词是哪些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

4 上海9年纪点击后面150个实词解释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150个):岸、卑、比、鄙、兵、病、薄、踣、步、察、尝、朝、彻、乘、驰、从、错、达、旦、当、道、得、定、毒、恶、伐、犯、方、菲、奉、负、赋、覆、更、故、顾、固、观、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鄙1,(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鄙)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2,(边远的地方)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边境)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4,(浅陋,鄙陋,庸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5,(轻视)我皆有理,夫犹鄙我朝1,(朝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拜访)日往朝相如3,(聚会)耆老皆朝于庠4,(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5,(zhāo,早晨)朝济而夕设版焉6,( zhāo ,日,旦)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诚1,(真心,诚意)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2,(确实,实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表假设,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辞1,(推辞,辞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告辞,告别)停数日3,(推托)不辞劳苦当1,(掌管,主持)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2,(面对,向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3,(在,值)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4,(阻挡,抵挡,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应当,应该)穷当益坚6,(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7,(承担)当之无愧8,(dàng,恰当,适合)惴惴恐不当意方1,(方,四方)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2,(正直,方正)方正之不容也3,(地方,方向,方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方圆,纵横)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5,(方法,方式)博学而无方6,(才,刚刚,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复1,(返回)宣子未出山而复2,(恢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3,(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请复战4,(回复,答复)不敢出一言以复5,(繁复)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6,(免除徭役)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既1,(食尽)日有食之,既2,(用尽,完)奉匜沃盥,既而挥之3,(已经)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4,(既然)将军既帝室之胄5,(不久)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间1,(时候,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2,(一会儿,顷刻)立有间3,(夹杂,掺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4,(jiàn,缝隙,空隙)彼节者有间5,( jiàn, 间或,断断续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6,( jiàn,离间,反间)乃用陈平计间项王7,( jiàn,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劝1,(劝勉)果行,国人皆劝2,(劝说,劝告,劝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若1,(似乎,好像)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假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你)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4,(及,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5,(至于,至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善1,(亲善,友好)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好,美好,善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擅长)京中有善口技者4,(表示同意,好,行)王曰:"善"5,(通"缮",修治,揩拭)善刀而藏之孰1,(谁)吾孰与城北徐公美2,(什么)是可忍,孰不可人3,(通"熟",仔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4,(通"熟", 成熟)五谷时孰说1,(陈述,告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杂说,一种文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学说,主张)著书立说4,(劝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勾践说于国人曰5,(通"悦",喜欢,高兴)秦伯说,与郑人盟遂1,(道路)禽夫差于干遂2,(通达)何往而不遂3,(成功,顺利)自杀未遂4,(于是,就)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5,(终于)遂使之行成于吴微1,(细小,轻微)则名微而众寡2,(贫贱)虞舜侧微3,(衰败)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4,(隐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5,(暗暗地)微闻有鼠作作索索6,(稍微,略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知1,(晓得,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感到,感觉,知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3,(主持,管理)吾与知共知越国之政4,(相契,相亲)知交:相知5,(通"智")失其所与,不知。

5 上海9年纪点击后面150个实词解释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150个):岸、卑、比、鄙、兵、病、薄、踣、步、察、尝、朝、彻、乘、驰、从、错、达、旦、当、道、得、定、毒、恶、伐、犯、方、菲、奉、负、赋、覆、更、故、顾、固、观、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鄙1,(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鄙)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2,(边远的地方)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边境)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4,(浅陋,鄙陋,庸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5,(轻视)我皆有理,夫犹鄙我朝1,(朝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拜访)日往朝相如3,(聚会)耆老皆朝于庠4,(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5,(zhāo,早晨)朝济而夕设版焉6,( zhāo ,日,旦)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诚1,(真心,诚意)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2,(确实,实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表假设,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辞1,(推辞,辞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告辞,告别)停数日3,(推托)不辞劳苦当1,(掌管,主持)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2,(面对,向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3,(在,值)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4,(阻挡,抵挡,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应当,应该)穷当益坚6,(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7,(承担)当之无愧8,(dàng,恰当,适合)惴惴恐不当意方1,(方,四方)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2,(正直,方正)方正之不容也3,(地方,方向,方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方圆,纵横)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5,(方法,方式)博学而无方6,(才,刚刚,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复1,(返回)宣子未出山而复2,(恢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3,(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请复战4,(回复,答复)不敢出一言以复5,(繁复)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6,(免除徭役)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既1,(食尽)日有食之,既2,(用尽,完)奉匜沃盥,既而挥之3,(已经)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4,(既然)将军既帝室之胄5,(不久)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间1,(时候,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2,(一会儿,顷刻)立有间3,(夹杂,掺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4,(jiàn,缝隙,空隙)彼节者有间5,( jiàn, 间或,断断续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6,( jiàn,离间,反间)乃用陈平计间项王7,( jiàn,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劝1,(劝勉)果行,国人皆劝2,(劝说,劝告,劝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若1,(似乎,好像)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假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你)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4,(及,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5,(至于,至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善1,(亲善,友好)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好,美好,善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擅长)京中有善口技者4,(表示同意,好,行)王曰:"善"5,(通"缮",修治,揩拭)善刀而藏之孰1,(谁)吾孰与城北徐公美2,(什么)是可忍,孰不可人3,(通"熟",仔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4,(通"熟", 成熟)五谷时孰说1,(陈述,告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杂说,一种文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学说,主张)著书立说4,(劝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勾践说于国人曰5,(通"悦",喜欢,高兴)秦伯说,与郑人盟遂1,(道路)禽夫差于干遂2,(通达)何往而不遂3,(成功,顺利)自杀未遂4,(于是,就)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5,(终于)遂使之行成于吴微1,(细小,轻微)则名微而众寡2,(贫贱)虞舜侧微3,(衰败)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4,(隐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5,(暗暗地)微闻有鼠作作索索6,(稍微,略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知1,(晓得,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感到,感觉,知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3,(主持,管理)吾与知共知越国之政4,(相契,相亲)知交:相知5,(通"智")失其所与,不知。

6 2010年上海市中考文言文150实词 答案

1安 (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

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

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

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

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

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

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

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

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

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

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3尽 (1)全部取得。

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

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

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4文 (1)文章。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

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6知 (1)知道。

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

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

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7 200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20篇默写篇目

新教材)考试课内篇目七年级(上)卖炭翁 书湖阴先生壁七年级(下) 论诗(其二)八年级(上) 曹刿论战 (背第三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八年级(下) 陈涉世家 (背第一段) 小石潭记 梅花绝句(陆游)蜀相 步出夏门行(其二)九年级(上) 孔孟论学(背前四则) 黄生借书说 醉翁亭记 天净沙·秋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九年级(下) 唐雎不辱使命 出师表 桃花源记 捕蛇者说 (第四段)2008年中考文言文课内规定的实词数量(120个)比鄙兵病察彻乘从当道得定伐犯方负赋更故顾观归好号还惠及极计加假间简见节竭尽进居举具聚类临虑论漫灭明命谋难平戚强请穷求取去全任入塞少舍生胜师实食使属说素汤痛亡为徙鲜向效信行形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盈余缘远责章知止致众专走足作坐布衣 菲薄 间隔 交通 绝境 阡陌 驱驰 问津 无论 牺牲。

8 200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20篇默写篇目

新教材)考试课内篇目

七年级(上)

卖炭翁

书湖阴先生壁

七年级(下)

论诗(其二)

八年级(上)

曹刿论战 (背第三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八年级(下)

陈涉世家 (背第一段)

小石潭记

梅花绝句(陆游)

蜀相

步出夏门行(其二)

九年级(上)

孔孟论学(背前四则)

黄生借书说

醉翁亭记

天净沙·秋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

九年级(下)

唐雎不辱使命

出师表

桃花源记

捕蛇者说 (第四段)

2008年中考文言文课内规定的实词数量(120个)

比鄙兵病察彻乘从当道得定伐犯方负赋更故顾观归好号还惠及极计加假间简见节竭尽进居举具聚类临虑论漫灭明命谋难平戚强请穷求取去全任入塞少舍生胜师实食使属说素汤痛亡为徙鲜向效信行形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盈余缘远责章知止致众专走足作坐

布衣 菲薄 间隔 交通 绝境 阡陌 驱驰 问津 无论 牺牲

1 “一个月”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三旬。古时十天为一旬。

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王公年次纪年

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 月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月:1月亮

明月几时有——苏轼《水调歌头》

2每月,月月(类似于:天天)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孟子》

3一个月份(同现代汉语中的“月”)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4像月亮一样的

太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史记》

5月光,月色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晋· 陶潜《归园田居》

6 指妇女的月经、月事

月信不通,当归酒下。——《博济方》

7一个月的

如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月表:按月记事之表

3 文言文表示年月日的方法,在线等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

(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

(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

(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

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

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

(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

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

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

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

4 学生一词的文言文简写

学生的别称 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现在应该读入“今”。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汉?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宋?林景熙 《酬谢皋父见寄》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萧三 《他……》诗:“他是青年学子最敬爱的教授。” 弟子:《论语·雍也》:“ 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

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学童:年幼的学生。

《汉书·艺文志》:“ 汉 兴, 萧何 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鲁迅 《呐喊·白光》:“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吱的念起书来。”

门人:即弟子。《礼记·擅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

郑玄注:“门人,弟子也。”门,意为师门。

门生:也指学生。东汉时“门生”则指再传弟子。

门人、门生与弟子有别。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中说:“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后世也指亲授业的学生。 门下:指门生、弟子。

《淮南子·道应训》:“ 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适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怀晖 也是 道一 的门下,其书今不传了。” 门下士、门下生、门下客:指学生、弟子。

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前溪、洵川间。其门下士数十百人”。

郭沫若《我的童年》:“他是张之洞、王壬秋的门下生,听说张之洞的有些学说是剽窃他的。”明唐顺之《送邹东郭掌南院》诗:“此去谈经门下客,几人相对坐春风。”

门弟子:谓及门的弟子。《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

门弟子又省称“门弟 门徒:指的是弟子或徒弟。徒,意为弟子、门徒。

所以,学生的一些别称也就冠以“徒”字。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侣”。

“徒人”,弟子、门生。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

《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论谈,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凡创一学说者,辄广求徒侣,传于其人,而千里负笈者,亦不绝于道。”

生员、生徒、学徒、艺徒:“生徒”即学生、门徒。郭沫若在《盲肠炎·一个伟大的教训》一文中说:“我自己对于经济的知识,原不过是一个初等小学的生徒,我的见解,当然是不能作数。”

“生员”指古代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北史·儒林传序》:“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干有余人。”

“学徒”,指从师受业的人。“艺徒”指跟随师傅学艺的学生。

桃李:同一个老师,会有不同的学生。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意思是说,春种桃李,收获的将是绿萌的凉爽和丰硕的果实;春种蒺藜,不能采其叶,得到的只能是伤人的蒺藜刺。后来,人们就用“桃李”来比喻栽培的学生和所荐举的人才。

所以今天我们常常听到:“桃李满天下”、“门墙桃李”等说法。高足、上足:是对别人学生的敬称。

据说汉代将马分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就是上等快马,又名“上足”。

人们遂将“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对别人学生的敬称。 小子:“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也可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论语·阳货》有名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意思是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 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公传》:“其于后生小子,直言训诲之无隐。” 仁弟:“仁弟”也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器重与爱护。

另外,老师通常叫学生为“同学 晚学、晚学生、后学、后进等是学子们在前辈、老师面前表现谦虚谨慎的自称。门下晚生:清代时门生对老师的老师、父亲的老师或老师的父亲称为“太老师”,而自称为“门下晚生”以示恭敬 同舍生、同砚席、同笔砚、同学、同窗、同门、同席、同门生、同门友、书友、学友、砚友:都是指在同一老师门下学习的学生。

这些我们均能从字面领会其意义,并在古书中时常见到。如《古诗十九首》中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题”。

“同舍生”,舍意为学舍。宋陶谷《清异录·五窟》:“老拙幼学时,同舍生刘垂尤有口才。”

“同砚席”,意为同一砚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论诗文或同学。刘禹锡诗:“常时同砚席,寄此感群离。”

“同笔砚”,也作“同笔研”,指在一起学习的人,即同学。宋代陈亮《与勾熙载提举书》:“今之君子,或少同笔砚,或二十年游从之旧,一旦贵贱少异,便如路人。”

师兄、师。

5 古文中诸如三天、七天、一月怎么说

古人习惯的是旦日说第二天,然后这天完了,就说再一旦,又一旦……古文一月是:逾月。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6 三个月用古文怎么说

三个月是“晶”字的异体字,古文中的读音和意思和“晶”完全相同。

写法如下:

晶:

拼音:jīng,注音:ㄐ一ㄥ,部首:日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2画

五笔:JJJF,仓颉:AAA,郑码:KKK,四角:60660,结构:品字,电码:2533,区位:3007

叠字:三叠字,统一码:6676,笔顺:丨フ一一丨フ一一丨フ一一

释义:

1、光亮:~莹。亮~~。

2、水晶:茶~。墨~。

3、指晶体:结~。

4、物质从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

5、喻珍贵的成果,如“这部作品是他多年研究的晶晶”。

扩展资料

“晶”的释义:

一、形容词性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三日,表示光亮之意。本义:光亮,明亮。

如:晶天(清澈明亮的天空);晶沁(亮光透入);晶英(光亮;闪亮);晶波(闪亮的水波)。

2、同“精”。

如:晶灵(精灵)。

3、清明;晴朗。

如:晶莹;晶天(澄澈明亮的天空)。

二、名词性

1、晶体。

如:液晶;结晶;水晶。

2、水晶的简称。

如:茶晶;墨晶;晶印(水晶印章);晶帘(水晶帘子)。

3、日,太阳。

如:晶辉(光辉)。

4、指月亮

如:晶饼(指月亮);晶轮(指月亮);晶盘(指月亮);晶蟾(指明月)。

张释之执法文言文翻译

1张释之执法翻译之后汉文帝就任命张释之担任廷尉,汉文帝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文帝坐车所驾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文帝)派骑兵逮捕(他),把这件事交给廷尉衙门处置。张释之查问(这件事)。那人说从外县来,听到跸藏在桥底下。过了很久,以为车驾已经走过了,就出来,看到文帝乘坐的车马,就立即逃走罢了。

廷尉奏明判罚,一个人冒犯跸,判他罚款。文帝愤怒地说:“这个人明明惊吓到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柔和顺,换了别的马,难道不会使车坏而伤害到我吗!但是廷尉才判他罚款!”张释之说:“律法是天子和天下的百姓共同遵守的。如今律法(就)这样,(如果)改变它(来)重罚他,这律法将不被百姓所信任了。

况且当时如果皇上立即下令诛杀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已经交给廷尉(处理),廷尉是最好的执法官,应当公平执法,一旦有偏颇,天下使用法律(就会)随他或轻或重,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只有(希望)陛下明察这事!”过了很久,文帝说:“廷尉判罪是正确的。”

原文:

张释之执法--西汉司马迁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扩展资料:

张释之执法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作品赏析:

张释之、冯唐都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他们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这些都是令人折节佩服的。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称许他们的言论是“有味哉!有味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是写张释之、冯唐,但也一笔关涉两面,他们两人所以能显示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从谏如流”的汉文帝。

汉景帝时,张释之由于景帝衔恨在心,“犹尚以前过也”,丢了官职,只能作个徒有其名的淮南王相。而冯唐也被任命作了楚相,甚至最后连这样的职位都保不住。作者昭示他们的坎坷际遇,是对封建政治的控诉。文末,司马迁引用《尚书》之语称赞张、冯是“不偏不党”,“不党不偏”。景帝疏远贤者,不正是亦党亦偏的表现吗?作者对封建政治的批判之意是极明显的。

该传在写作上也能体现司马迁的风格,在朴实的叙写中,蕴蓄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一些细节之处也能作栩栩如生的描写,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对话,更能使传文有着强烈的文学性,显示其独有的性格特征,如对张、冯二人的犯颜直谏和汉文帝的勇于纳谏,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释之冯唐列传

百度百科-张释之执法

2文言文《张释之执法》的翻译是什么文言文《张释之执法》的翻译是: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张释之说:“长时间的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使人不安。”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张释之执法》原文:

第一段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①。有兄仲同居②。以訾为骑郎③,事汉文帝,十岁不得调④,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⑤。”欲自免归⑥。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⑦。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⑧。文帝曰:“卑之⑨,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闲事⑩,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3张释之执法原文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冉阝,杀北地都尉昂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

4文言文张释之执法答案张释之执法

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

①上:指汉文帝。

②属:交付给。

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试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

D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4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两章》)

《参考答案》

1C

2D

3B

4(1)假如是别的马,难道不翻车跌伤我吗?(“令”:假如;“固……乎”:难道……吗?)

(2)用来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以”:用来;“动、(忍)”:使……震动(坚强);“曾”:通“增”,增加)

5张释之执法(全文翻译+重点词)一、知识要点

1、特殊句式

于是使骑捕(省略句)

曰县人来(省略句)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判断句)

廷尉,天下之平也(判断句)

是法不信于民也(被动句)

2、文言实词

上行出中渭桥出:经过

匿桥下匿:躲藏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当:判罚

吾马赖柔和赖:幸亏

释之治问治问:查究追问

二、参考译文

汉文帝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文帝坐车所驾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文帝)派骑兵逮捕(他),把这件事交给廷尉衙门处置。张释之查问(这件事)。那人说从外县来,听到跸藏在桥底下。过了很久,以为车驾已经走过了,就出来,看到文帝乘坐的车马,就立即逃走罢了。廷尉奏明判罚,一个人冒犯跸,判他罚款。文帝愤怒地说:“这个人明明惊吓到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柔和顺,换了别的马,难道不会使车坏而伤害到我吗!但是廷尉才判他罚款!”张释之说:“律法是天子和天下的百姓共同遵守的。如今律法(就)这样,(如果)改变它(来)重罚他,这律法将不被百姓所信任了。况且当时如果皇上立即下令诛杀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已经交给廷尉(处理),廷尉是最好的执法官,应当公平执法,一旦有偏颇,天下使用法律(就会)随他或轻或重,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只有(希望)陛下明察这事!”过了很久,文帝说:“廷尉判罪是正确的。”

三、启发感悟

张释之处处以朝廷的利益为重,以“廷尉,天下之平也”谏劝汉文帝对犯跸者不能根据一时之气随意用刑,表现了他那刚正不阿的精神。这在两千年后的现在,也是很值得我们提倡的。

6张释之执法原文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

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

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

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

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

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冉阝,杀北地都尉昂。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

以上就是关于常考文言文字词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常考文言文字词解释、《口技》蒲松龄翻译及原文、上海中考文言文实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889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