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

昨日不可留2023-05-04  59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全诗如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全文的字面意思: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简析: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1 戴渊投剑 原文及翻译

原文

戴渊少时 ,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锋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

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译文:

戴渊年轻时,很侠义,不注意品行,曾在长江、淮河间袭击、抢劫商人和旅客。陆机度假后回洛阳,行李很多,戴渊便指使一班年轻人去抢劫。他在岸上,坐在折叠椅上指挥手下的人,安排得头头是道。戴渊原本风度仪态挺拔不凡,即使是处理抢劫这种卑劣的事,神彩仍旧与众不同。

陆机在船舱里远远地对他说:“你有这样的才能,还要做强盗吗?”戴渊感悟流泪,便扔掉剑投靠了陆机。他的谈吐非同寻常,陆机更加看重他,和他确定交谊,并写信推荐他。戴渊拿着信过江投军,在军中作战勇敢,表现突出,一直做到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军事,位在祖逖之下。

出处:《世说新语·自新》——南朝宋·刘义庆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渊投剑

2 文言文《江智渊传》翻译

江智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江夷的侄子。父亲僧安任太子中庶子。

智渊始任著作郎、江夏王刘义恭的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刘诞的后军参军。叔父江夷有盛名,江夷的儿子江湛又有美誉,父子都显贵发达。而智渊的父亲没有什么名气,江湛就对智渊不太礼敬,智渊常常以此为恨,不是节日不到江湛家去。他在随王诞门下任职后,住在襄阳,刘诞十分看重他。当时咨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都和智渊关系密切。怀文常称赞智渊:“人应当有的都有,不应有的都没有,这就是江智渊啊!”元嘉末年他任尚书库部郎。当时出身名门的人不做台郎这类官,智渊门第孤清,没有援引,独独任此职,心里很不高兴,坚决辞绝不肯接受。竟陵王刘诞又征召他任骠骑将军,转任主簿,随府转任司空主簿。后又任记室参军,领南濮阳太守,调任从事中郎。刘诞要叛逆之前,智渊看出他的阴谋,请假预先离开了他。诞叛乱事发后,他就被朝廷任命为中书侍郎。

江智渊爱好文学,文章词采清赡,世祖非常信任赏识他,对他的恩遇超出他人之上。世祖经常举行私人宴会,总是让三五个大臣随后,智渊总是其中最突出的。同来的人还没有近前,皇帝就单独召见他。智渊总是为超越众人而感到惭愧,从没有得意的神色。他每次和诸大臣一起跟随皇帝游玩,看到皇帝的诏书过来就知道定是召见自己,不安惭愧的心情都表现在脸上,世人因此称赞他。

智渊调任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世祖每当宴会喝酒兴奋时总喜欢辱骂大臣,并且让群臣相互嘲骂从中取乐。江智渊一向宽厚,渐渐不迎合皇帝的心意。世祖让他以王僧朗嘲笑戏弄其儿子王景文,智渊严肃地说:“恐怕不应这样戏弄取乐。”世祖恼怒地说:“江僧安呆痴人,你们痴人相互怜惜。”智渊趴在坐席上痛哭不已,从此后世祖对他的恩宠大减。他出朝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北中郎长史、南东海太守,加拜宁朔将军,管理南徐州事务。当初世祖的爱妃殷氏死了,群臣商议谥号,智渊提出谥“怀”。皇帝认为这不是美谥,心中记恨着这事。后来皇帝驾幸南山,乘马到殷氏墓地,群臣皆骑马随后,他用马鞭指着墓地石柱对智渊说:“这上面不许有‘怀’字!”江智渊愈发惶惑恐惧。大明七年(463),江智渊忧虑而死,时年四十六岁。

智渊的儿子季筠,任太子洗马,早亡。后来废帝即位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

3 翻译全部文言文“契苾何力,其先铁勒别之酋长也

参考译文 契苾何力,他的祖先是铁勒族一个分支部落的酋长。

到了太宗贞观六年,契苾何力随母亲,率领他 的部落 1000 多户人家迁移到了沙洲,给朝廷献上奏章,归顺了唐朝中央政权。太宗安排他的部落定居在 甘州和凉州。

契苾何力本人至京城长安,被朝廷授予左领军将军一职。 贞观七年,契苾何力与凉州都督李大亮、将军薛万均一同征讨吐谷浑,唐军驻扎在赤水川。

薛万均率 领骑兵先行,被吐谷浑军队所攻击,他们兄弟都中枪落马,徒步与敌人战斗,手下士兵十之六七都战死了。 契苾何力听到了这个消息,率领几百骑兵飞奔前去相救,他们突破敌人的重围,杀上前去,左冲右突,奋 力杀敌,敌兵被杀退了,薛万均兄弟因此获救不死。

当时吐谷浑的首领驻扎在突沦川,契苾何力又想袭击 他们,而薛万均因先前失败变得胆小谨慎,坚持说不能袭击。契苾何力说:“敌人没有固定的城郭,而是 追逐有水有草的地方聚居,如果不趁他们没有预料准备之机袭击他们,只怕他们像鸟儿惊飞鱼儿逃散一样, 一旦失去了这个好机会,怎么能够彻底倾覆他们的巢穴呢?”于是他就自己挑选了骁勇善战的 1000 多名 骑兵,直接杀入突沦川,袭击并攻破了吐谷浑首领的中军大账,杀死几千多敌人,缴获骆驼、马匹、羊20 多万头,仅吐谷浑首领脱身逃跑免于被俘,契苾何力俘获吐谷浑首领的妻儿后回来。

皇帝下诏书在大斗拔 谷犒劳大军。薛万均就排挤诋毁契苾何力,称打败吐谷浑是自己的功劳。

契苾何力忍不住愤怒,拔刀而起, 要杀薛万均,众将领劝阻制止了他。太宗听说这件事后就责问他是什么缘故,契苾何力就说出了薛万均令 人惭愧的失败之事。

太宗非常生气,打算解除薛万均的官职再回过头来授予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坚决推辞 说:“因为我的缘故而解除薛万均的官职,恐怕边地各少数民族知道这件事后,会认为陛下您看重少数民 族而轻视汉人官员,辗转诬陷相告,拼命争斗就一定很多。

(因为您严惩了薛万均)他们也许会认为汉族 大臣都像薛万均这类人一样,这当然不是使少数民族安宁的策略。”太宗就不再强行撤换。

不久让契苾何 力担任皇宫北门(玄武门)夜间警卫以及检校屯营事,太宗还下令让他娶临洮县主为妻。 太宗率大军征讨辽东的时候,让契苾何力担任前军总管。

契苾何力率军驻扎在白崖城,被敌军围困, 契苾何力的腰被敌人用长矛刺中,受伤厉害,病情严重,太宗亲自为他敷药。等到攻下敌人的城池后,太 宗下令搜捕到了刺伤契苾何力的高突勃,交给契苾何力,让他亲自杀掉他。

契苾何力上奏说:“犬马都还 为它们的主人效力。何况是人呢?他也是为他的主子(才刺杀我的),何况他舍弃生命冒着锋利的刀枪来 刺杀我,这说明他是个很讲道义的勇士。

再说,我和他本来就互相不认识。怎么会有冤仇呢?”太宗就释 放了高突勃。

唐高宗龙朔元年,契苾何力又担任辽乐道行军大总管。这年九月,唐朝大军驻扎在鸭绿江边,那地方 就是高丽的险阻之地,莫离支男生率几万精兵守在那里,众将没有人能率军渡过此江。

契苾何力刚刚到达, 正巧碰上江面冰层冻结在一块儿,就立即督促士兵渡江,士兵们击鼓呐喊着前进,于是敌人被打得大败。 唐军奔跑几十里追击敌人,杀死30000 多人,剩下的敌军全部投降了,只有莫离支男生一个人逃脱。

恰好 这时皇帝下诏书班师,于是契苾何力率军回朝。就在那年,九姓叛乱,朝廷让契苾何力担任铁勒道安抚大 使。

于是契苾何力挑选 500 名精锐骑兵驰入九姓中,叛贼大惊,契苾何力就对他们说:“国家知道你们是 被欺骗的,于是有反复变动,朝廷派我来赦免你们的罪边,让你们都可以自我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罪责 在反叛的首领身上,抓住他们就可以了。”

几个种姓的人非常高兴,一起擒获了伪叶护及设、特勤等共同 作恶叛乱的200 多人回来,契苾何力列举他们的罪状并把他们全部杀掉了。 契苾何力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让他陪葬在太宗的昭陵,谥号为 “烈”。

(选自《旧唐书·契苾何力传》,有删改)。

4 陆渊投剑古文翻译帮帮忙

是这个麽??

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锋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於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 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戴渊年轻时,任侠气盛,不检行为,曾在长江、淮河上劫掠商贾游客。陆机休假后回洛阳,携带的行李物品很多,戴渊指使一些少年抢劫。戴渊当时在岸上,坐在胡床上指挥手下行动,面面俱到。戴渊原本就神采出众,即使干这种偷鸡摸狗的的事情,也显得洒脱异常。陆机在船舱里,隔着很远对他说:" 你这样才华出众的人,怎么也当强盗呢?" 戴渊听罢哭了,丢掉佩剑归附了陆机。戴渊言辞慷慨,非同一般,陆机越发器重他,两人结为好友,陆机给他写了推荐信。渡江以后,戴渊官至征西将军。

5 文言文董允传的翻译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魏国,驻军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幼小,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因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宫廷内府的事务交由他负责。诸葛亮给后主上奏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简选提拔起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取舍,规划补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都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董允等人,以表明他们的怠慢失职。”不久,诸葛亮请费祎作参军,将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情向来平和温顺,只是凑数的官员而已。进献忠言采纳意见的任务,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政事注意制定防范措施,克尽匡正扶救的职责。后主刘禅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主的嫔妃美女已经充备,不应该再增加,就始终坚持,不答应选取美女之事。后主刘禅越发畏惧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荐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内侍奉多年,辅佐襄助王室,应该赐予他爵位和封地,来褒奖他的辛劳和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主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逢迎,机敏狡黠,想要取悦后主,求得进身。董允时常对上正颜厉色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出游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担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卑微,看见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蹰不安,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说:“本来我之所以要出游,就是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游玩畅谈。现在您已经屈尊(来到我家),正要好好说说阔别多日蕴积的思念之情。舍弃这样的交谈,去赴那个宴会,不是我原来(做这事)的意图。”于是让人解下驾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都停了车马,不再出去游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礼贤下士,行事大都是这种样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暂理尚书令职务,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6 文言文《桑维翰》如何翻译

为国家出谋划策但给天下遗留下大祸患,这样的人是天下的罪人,但这样的人是有等级的。祸患天下比较短的时间,就是短时间的罪人,卢杞就是这样的人;祸患殃及一代人的,就是一代人的罪人,李林甫就是;祸患殃及万代的,就是万代罪人,自有人以来,只有桑维翰当之无愧。

刘知远的谋略用来鼓励石敬塘谋反,倚仗山河险要,依靠兵马强壮,并且知道李从珂的浅薄、懦弱,势力不难推倒,这样的计谋就确定了。但桑维翰急切地请求折节来侍奉契丹,石敬塘又智力低微、胆子很下,就急忙听从他的计策,向契丹割地称臣,向夷狄给予还没有夺过来的权利,刘知远据理力争但没有胜利。于是把百姓的生命、五帝三王的规矩都付之东流。契丹变弱小,女真乘机攻打;女真变弱小,蒙古乘机攻打。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患,百姓都沦落为夷狄的奴隶。这不是石敬塘当初的想法,这是桑维翰主使他这样。

桑维翰起家于文字,是石敬塘的书记官,本来是后唐的养士,对李氏有何仇恨,而一定要消灭他?对于石敬塘来说,有何德能,一定要拥戴他为天子?如果石敬塘死于李从珂德手里,桑维翰只有居住、生活德地方。石敬塘已经篡位,已经不能说因为刘知远的计谋而起的。他的行为喜欢奸人,暂且不足以责备;假使一定想让石敬塘成功,也可以委任给刘知远这类人,慢慢地收获一定会成功。(桑维翰)力排众议,一定拥戴异族为君父,我不知道是何用心!石重贵的朝廷始终只曲意逢迎契丹为恒定的策略,使重贵的朝廷掠夺天下的财富侍奉契丹。百姓财产完尽,民心涣散,后来皇帝赵昺在崖山的灾祸,形式上看是必然的。毁坏国家的防线,是万代的灾祸;不仅是重贵被别人俘虏,客死在敌军的大帐中。议论的人把亡国的罪过归于景延广,不也是诬陷吗?景延广的失败,只是不幸啊!他的智慧小而谋略太大,可以是他的过错,这些不过是定位为错误,也仅仅是抛弃了臬捩鸡的家室,没有损失传统的中华。正义的名闻已经昭显,即使败了也是光荣的。至于石敬塘的生死存亡,我讨厌讨论。

在华夏正名义的人,是景延广;做事虽然大逆不道,但有正直名声的,是安重荣;保存中原传送给宋的人,是刘知远。在当时的同类中的人有可取之处的,只有这三个人可以记录。自有百姓以来,天地不容的罪过,只有桑维翰。胡文定写《春秋传》极力称赞他的功劳,恐怕是秦桧之流的开始吧?

7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8 游东坡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游东坡

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 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十九日早晨,在东坡游玩。从州门向东,冈垄高低,到苏东坡则地势平旷开朗。东起一块高地很高,有三间屋子。一处垄头昂起,称为“居士亭”,亭下面向南一间屋子很雄伟,四壁都画雪。堂中有苏东坡像,戴着黑帽穿着紫皮大衣,横按竹杖,这就是雪堂。堂屋东面有一棵大柳树,传说认为是东坡亲手种植。正南面有座桥,上面写“小桥”,因“莫忘小桥流水”的句子命名。其下最初没有渠道,遇到下雨就有涓涓的细流淌出。原来只是一块石头放在它上面,最近就增加修了一座木桥,上面盖了一所屋子,很有些衰败感觉。东面有一口井,称为“暗井”,出自苏东坡诗中“走报暗井出”的句子。泉水冰凉使牙齿感到寒冷,只是不很甜。又有一座“四望亭”,正与雪堂相对。在高山上,纵观山河,是一郡中(风景)最好的地方。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一片孤寂的沙洲旁,不禁让我回想起远在天边的家乡

日落黄昏使我又增加一份新哀愁,我何时才能回到梦中的温暖的家乡呢?

原野空旷,我看著远处的天空湛蓝如水,但却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

但我向更远处望去,江水十分清澈,映照的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约作于诗人应进士而不第的第二年这一年,作者带著仕途失意的痛苦,漫游了吴越一带,在暮江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旅愁这是一首写游子在外,满腹愁思的小诗,第二句写景写情,後两句描绘出一幅野旷天低,江清月近的图画,诗人举目远望,孤独之感异常强烈,而当诗人俯视时,江中明月似乎能给人以抚慰,要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羁旅之愁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裏有停船宿夜的含 意。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旦离开,无论天涯海角,无论世事沧桑,无论显达穷厄,乡土之梦都会始终伴随。诗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麽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著愁心,在这广袤而甯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麽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麽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

5

分享1

有道精品课靠谱吗限时9元,包老师在线指导语文提分

有道精品课靠谱吗_包君成老师语文精品课,全面提升语文六大板块,一对一在线辅导答疑,限时抢购暑假特惠课程!

keyoudaocom广告 

十分钟有问必答

1823人正在问

《宿建德江》全诗的翻译是什么?(繁体字的)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古诗《宿建德江》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白话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宿建德江

91赞·926浏览2019-09-22

宿建德江(翻译)

Night on the Great River [three translations] by Meng Hao-jan Steering my little boat towards a misty islet, I watch the sun descend while my sorrows grow: In the vast night the sky hangs lower than the treetops, But in the blue lake the moon is coming close

13赞·341浏览

宿建德江的古诗翻译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11赞·215浏览

《宿建德江》全诗意思是什么?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原文: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扩展资料:

赏析: 首句写游历,次句写傍晚时的心情,后两句写景。首句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引出次句中的“愁”。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笼罩的小洲边,这一方面是点题,另一方面也就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准备。 因为“日暮”,所以要停泊,因为日暮,所以雾气笼罩。更是因为日暮,停下游历的心,转向“愁”,诗人隐居鹿门山多年,得不到举荐,游历结交名人高官,却得不到出仕做官的机会。 进京参加科举而不中,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仍然没有出仕,无奈之下,寄情于山水,漫游吴越,来到建德江。到了傍晚时分,怀才不遇的忧愁又涌上了心头。宋人刘辰翁说:“新”字妙。这个“愁”,不是此刻才产生,是漫游中一直伴随着诗人,游览山水后,忧愁再次涌现。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旷”和“低”是相互映衬的,因为原野空旷,所以天显得低,“低”字从“旷”宇生出。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清澈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清”和“近”也是相互映衬的,因为江水清澈,所以水中月显得近,“近”字从“清”字生出。 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怀才不遇,无人赏识,只有天,树,江,月相伴。故云“客愁新”也。 “低”,“近”就是宋代人所说的诗眼。两字既写出了景色,又突出了诗人的心情。这首诗自然流露出情景相生,景色与心情俱为一体的境界。原野茫茫、江水悠悠、树与天接,孤舟明月,展示的是一片孤寂的景色。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以上就是关于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全部的内容,包括: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宿建德江是谁的作品、江渊文言文翻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874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