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来说,她的历史可从三千年前周朝初期的燕国、蓟国说起;若以考古证据来谈,约于50万年前,这里便已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北京最远古的居民
50万年前的北京地形基本上与今日差不多,但周围山区森林相当浓密,其间湖泊、河流密布,动植物很多。
生活在这段时间、这个环境里的“人“,就是民国18年(1929年)考古学家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一带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据考证结果,北京人已懂得使用 石器和火,系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原始人类,也是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一环。
後来,周口店又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他们生活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从游牧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发展出农牧为主的原始聚落。
根据史书记载,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北京一带原有两个诸侯国—燕国、蓟国,燕侯打败蓟侯,迁都于蓟。
蓟城就是今日北京的前身,其位置约在今广安门以北及白云观一带。
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
这种沟通华北平原和蒙古、东北交通的枢纽位置,便是蓟城崛起的主因。
随著燕国的强大,蓟城被建设成富冠天下的名城,称为燕京,与赵国邯郸、齐国临淄、楚国宛城等齐名。
据记载,当时 蓟城内有元英宫、历室宫等大型宫殿,以及诸侯家族、官吏的大宅,十分繁荣。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改为广阳郡的治所。
秦始皇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大修驿道,向北直通蓟城,使蓟城成为中国北方的贸易中心及北疆军事重镇。
秦朝之後,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蓟城之名一直被沿用,而且一直是中国北方的政经中心,以及中原汉族与东北游牧民族间的兵马相争之地。
到了隋朝,改称涿郡,唐改为幽州的治所,称为幽州城。
隋炀帝、唐太宗都曾先後驻兵幽州,作为北征高丽的基地,今城外的法源寺前身就是唐太宗悼念阵亡将士所建的悯忠寺。
辽国燕京,金国中都
唐中叶以後,国势长落,东北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国,与中原汉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
五代後晋年间(十世纪前半),契丹攻占幽州城,定为陪都(首都之外的国都),称南京或燕京。
当时辽国共建有五个京城,其中燕京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
十二世纪初,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日益强大,北宋徽宗年间正式建 立金国,後灭辽国及北宋,金主完颜亮迁都至燕京,改名中都,从此中国北方归金国统治,南宋则偏安于淮水以南。
在北京城的变迁史上,辽国燕京及金国中都是北京城由地方重镇迈向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转折点。
尤其金国中都系依照北宋首都—汴京(开封)的形制大规模扩建而成,北京千年帝都的基础即奠基于此。
中都位置约在现今北京宣武区西面的大半地区,全城略成方形,周长约37公里,每边各有二个城门。
皇城位居中央(今广安门以南),呈长 方形,城内的宫殿承袭北宋的奢丽风格,极其豪华,甚至有许多屏风、窗棂是直接由占领的汴京运来的。
宫殿西侧还建有风景优美的御花园。
大汗之城—元朝大都中都虽然华丽,但可惜不及百年,十三世纪初蒙古挥军南下,中都毁于战火之中,金迁都汴京。
南宋度宗咸淳7年(1271年),忽必烈建元帝国,定都燕京,改称大都,後再灭南宋,大都正式成为全中国的统治中心。
由于中都已毁,元世祖忽 必烈乃在其东北郊另选一片湖泊地区—太液池(即今日的中海与北海)周边,重建都城。
大都城从世祖至元4年(1267年)开始建造,共费时26年完成,全城以太液池为中心,周围约30公里,南北略作长方形,主要工程包括宫殿、城池、运河(即通惠河)三项。
位于太液池东面的“大内“(皇帝生活的地方)及其附近的宫殿群最早兴建,接著是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然後修建官衙及街坊。
大都的街坊如棋盘般纵横整齐,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今日北京的街道、胡同乃可看出昔日痕迹,而“胡同“一词,亦即元代对街道的称呼。
大都设计、兴建的工程十分庞大,庄严的宫殿、幽雅的园林、整齐的街坊交织成一个整体,而细部的石雕、塑画更是美不胜收,被当时许多外 国使臣誉为“汗八里“,意即大汗之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有关这些赞美及描述,可在义大利人马可孛罗所著的《东方见闻录》中看到
北京 市名,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国***中央委员会驻地。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是全国政治和科学文化的中心和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国内国际交往的中心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亚欧大陆最大的交通枢纽。
其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38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
在直升飞机上鸟瞰北京,人们惊奇地发现,景山犹如一个人像,五官俱全,左右对称。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对称的城市。它以故宫为中心,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钟楼直到鼓楼为止,形成了一条中轴线。东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条条东西向的胡同纵横交错,分列在中轴线的两旁。因为对称,北京的道路也就很好辨认。许多象征封建时代帝王权力的重要建筑,也都整齐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的周围。如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祭地的天坛和地坛,筑在轴线的南北两端的东侧;天安门的东边,有着皇室的太庙(现已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西边,都是祭神祈谷的社稷坛(现已辟为中山公园)。这种对称的格局在故宫的宫殿建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紫禁城内部,不仅殿堂建筑此起彼落,互相对应,甚至连道旁的石兽石栏,城边的角楼,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双配对,相映成趣。整齐对称,构成了北京城市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宏伟的气势,给人以稳重、博大、端庄的感觉。
北京发展历史:
从秦朝开始,封建王朝相继更迭,一直到1911年清朝的灭亡,前后共计二千一百多年。
在这期间,中国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虽然有过几次迁移,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的,只有两个,在前期是长安,在后期就是北京。
从十世纪开始,北京在全国中的政治地位,巳经日见重要。
首先是辽朝在这里建立了陪都,也就是它的第二政治中心,叫做燕京。
相继兴起的金朝,又在这里正式建立都城,改你中都。
燕京和中都,都是在古代蓟城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其位置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内的西南部分。
另外金朝还曾利用当时城北的一带湖泊,兴建离宫,其中心位置就在今天北京城内北海公园湖泊东岸和靠近东岸的琼岛一带。
到了十三世纪中叶元朝相继在这里建都的时侯,又以金朝卿宫的旧址为中心,经过全面规划,创建了一座新城,命名大都。
大都城开始兴建后七年,欧洲中世纪有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他对大都城规模的宏伟和布局的严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后来他在《游记》中所极口称赞的汉八里城(Kbanbalig意即大可汗之城)。
大都建成后不到百年,元朝灭亡,十五世纪初明朝经过重新设计,又进一步改造了大都城。
十六世纪中叶加筑外城,清朝因袭不变。
这就是保留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的古代北京长期演变的一个简单过程,这个城可以叫做旧北京城。
这个旧北京城具有完整的城市规划,它突出的特点,就是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以及建立在中轴线上的封建皇宫紫禁城。
紫禁城四周绕以皇城,皇城外面又加筑大城。
大城通称内城,因为包筑在它正南一面的还有外城。
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正南门)开始,向北经过正阳门(内城正南门,又称前门)、天安门(皇城南门),穿过紫禁城的正中心,越过人工培筑的景山中峰,最后止于内城北部两座造型稳重的大建筑物:鼓楼和钟楼,全长近八公里。
紫禁城中全部宫殿建筑,只有象征封建皇帝权力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和皇帝日常活动的后三殿,才被兴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都严格按照对称排列的原则,布置在这条中轴线的左右两侧。
不仅如此,就是紫禁城外为封建皇帝祭神的主要庙坛。
例如天安门内东西两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官)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永定门内东西两侧的天坛和先农坛,也都一律采取对称的方式排列在这条中轴线的两边,这些庙坛都是封建皇帝利用神权以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标志。
在决定了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和紫禁城外最主要的庙坛建筑的全部布局之后,才规划了大城以内南北正交的街道系统,从而形成了旧北京城几何图案式的城市平面图。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筑有四个显著特点:辨正方位、注重风水、讲求对称、突出中心
从燕到清,考察北京历史地位的变化时,抓住了错综和复杂的民族矛盾这一线索,便易于理解,同时也是北京同南京、洛阳、长安的不同之处。
考察历史上北京的交通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线呈X形结构正因为自古以来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线呈X形结构,所以处于X中心点的北京,就成为天然性交通枢纽。
(2)北京是天然性交通枢纽,并且由地区性交通枢纽上升为全国性交通枢纽。辽金以来,随着北京城市性质和城市功能的改变,即由原来的地区性行政中心幽州,先升为辽的陪都南京,又升为金的首都中都,接着相继为元明清全国大一统王朝的京师,即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所以北京这一交通枢纽也由地区性的转变为全国性的。
(3)北京的交通构成比较复杂。从道路形态来看,既有陆路,也有水路,而且水路又有运河与海路之分;既有城市街巷通衢,又有乡间人行小道。就道路功能来说,既有皇家御路,又有普通商旅之路;既有漕运专路,又有兵家进军之路,还有官家邮传驿道。
(4)道路等级高,管理严,效益大。金代都门外夹道重行植柳各百里;元代大都城内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清代从朝阳门至通州、西直门至圆明园、广安门至卢沟桥等主要官道,都改造成条石铺砌。诸多事例都说明历史上北京的道路等级是最高的。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辽、金、元、明、清五代近一千年间,北京的历史文化特点鲜明具体体现在三个层次的交融:即农耕文化和牧猎文化的撞击与融会、京师文化和地区文化的辐辏与辐射、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排斥与吸纳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1012年改号“析津府”。是辽国陪都,人称燕京,是为北京建都之始,1153年,金朝设中都,2014年是北京建都1076周年。金中都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一千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六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58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参考资料:
北京(Běijī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中国的政治、文化、外交中心,国内国际交往中心之一,全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上海市),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这个拥有1700多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北京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850多年的建都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名城。北京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陆空交通枢纽。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全世界的各色人种你都可以看到。北京正以它古老又时尚的全新面貌,迎接每年430万的国际旅客。 北京即将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一、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距今70万年,北京猿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二、地理环境 [编辑本段]地理方位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北京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9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城市面积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41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39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 地质构造北京市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华北地区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既经过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积;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造山运动,构成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骨架和地貌的雏形。伴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形和断裂发育广泛,岩浆活动也很频繁。北京地区的断裂构造在北部山区主要有:怀柔县长哨营至密云县的古北口断裂带,在市界内东西长33公里,宽8公里;密云县沙厂至墙子路精被断裂带,市界内长约30公里,宽约20公里,破碎带最宽达200~300米;官厅山峡地区有门头沟区燕家台至沿河城断裂带和东灵山断层,长数十公里。平原地区凹陷隆起的边缘,都为大断裂所控制,如黄庄——高丽营断裂,永乐店——马房断裂。这些大断层之间往往分布着许多较小的断裂破碎带。活动大断裂带的拐弯、分叉、两端和交汇部位,以及有断陷盆地的地方容易产生地震。北京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有:平谷至三河断裂带;石景山区八宝山至顺义区高丽营断裂带;河北省怀来县至延庆断裂带;昌平区南口至朝阳区孙河断裂带。在这些地带,历史上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地震,是活动较强烈的地带。 北京地区的岩性条件比较复杂,各类岩石(土)均有出露,大体上可划分为松散堆积物和坚硬岩石(基岩)两大类。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区,其厚度从山前数米向东南逐渐加厚至数百米,主要为各类壤上、砂壤土、砂、卵砾石。坚硬岩石多出露在山区,主要有岩浆岩类(又称火成岩)、变质岩类、沉积岩类。 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了北京地区的基本地形骨架:西部山地、北部山地和东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2%,平原约占38%。地貌类型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山间盆地等。已探明储量矿产的有40余种,以煤、铁、石灰石等最为丰富,其次为大理石、硅石、花岗石及铜、锌、铅、金、银等有色金属。北京有大小河流200余条,主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错河五大河流,多属海河水系,大多发源于西北山地或蒙古高原,向东南蜿蜒于平原之上,汇入海河后注入渤海。水资源较贫乏,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总量约有42亿立方米。有官厅水库、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海子水库等水利设施。土壤一般呈垂直地带性分布,自高而下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平原土壤呈水平性分布,由山麓至平原依次为褐土——碳酸盐褐土、潮土和沼泽化土;局部低洼地区有盐土,近郊分布有水稻土和菜园土。植物种类异常繁多,以菌、禾本、豆、蔷薇等科为优势种。原始森林植被为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已破坏无存。林地主要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以松栎林、杨桦林、杂木林及灌丛等群落和果林、经济林为主。野生动物有兽类40种,鸟类200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7种,鱼类65种。 气候环境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常有暴雨。曾经北京及华北春季多发沙尘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经过对内蒙古草原、黄土高原和河北相关地区进行环境治理,北京的沙尘情况有所好转。 一国之都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处,对于维持东北这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重要的地理区域与内地的联系、维持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北京位于渤海沿岸,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最后,作为全国陆上交通总枢纽,北京与东南、华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都相当便利,京沪铁路一带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带,京广铁路则纵贯中国南北中轴线,同时又有京哈铁路贯穿东北。从地图上看,中国版图像一只雄鸡,东北和本部分别是头部和身体,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而新疆、西藏等地则是尾部蓬松的羽毛,北京恰恰处在咽喉部位,在心理上也具有中心地位。 (你要慢慢看了)
以上就是关于简述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全部的内容,包括:简述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关于北京的简短介绍有哪些、北京发展历史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