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出自:
1、《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2、《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1、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这句是后世人从论语中精华总结出来的。
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的意思是: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而且要将学到、想到的付诸实践。
扩展资料:
解读:
勤于学。俗话说:“学习使人进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突发困难挑战日益增多,需要我们通过学习不断增强研究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尤其要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进一步增强适应本职工作的能力。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为契机,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善于解决学习、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把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和办法,转化为不断推动发展的新动力。一种动力,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工作中如何善于思考,将被动工作转化为主动工作,也就是善于思。
囫囵吞枣似的学习往往会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善于把认真学习和勤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才能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而创新思维方式,三思而后行,找准工作方法和着力点,为实际解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敏于行。知行合一,才是学习、思考的最终归宿。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之,很多事情如果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上,那么只是空想而已,行动虽然可能会失败,有风险,但是不行动,没有风险和失败也就不会有成功,人怕困难就一事无成,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和学习成果的正确性。
作为机关干部,要主动作为、深入一线,积极投身于基层改革创新,真正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将所学所思用到实践中,就能真正实现:“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履行职责,服务于民”。
“贵人语迟,敏于行而不讷于言。”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
这句话的意思是:尊贵的人往往在最后才开口发言,这样的人对在行动上很敏捷,在语言上却显得很笨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论语
题库内容:
讷:语言迟钝;敏:敏捷。指说话 谨慎 ,办事敏捷。
成语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 里仁 》:“ 君子 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成语例句: 广少与赵郡李謇齐名,为邢、魏之亚,而
讷于言,敏于行的近义词: 敏行讷言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原文(《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讷(不是恼)ne四声:语言迟钝,不善讲话
敏:敏捷
评点
少说多做,也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准则
“讷于言”,“讷”音nè,是言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敏于行”,正好相反,敏是敏捷,手脚勤快,反应迅速。孔子慎言,唯恐说了做不到,所以这样强调。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说,“刚、毅、木、讷,近仁”
以上就是关于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出自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出自哪里、贵人话语迟敏于行而不讷于言是什么意思、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