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书歌词是什么

东风螺2023-05-03  20

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第9期中,许嵩带来新作《昨夜书》,歌词的前半部分是岳飞《小重山》,后半部分是许嵩自己填词的,整首词情真意切,满满的许式中国风。

“梦里披荆斩棘铮铮之铁衣”对应“惊回千里梦”,梦中的自己还在为收复故土而在战马上披荆斩棘、杀敌报国。奈何这样的场景只是昨夜的一场梦,梦醒以后,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也“已乘昨夜长风随波东流去”了。表面上看起来是说梦醒景去,实际上也是对岳飞壮志不能的一种描写——议和以后,再也不能上战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了!

许嵩深刻地把握到岳飞的这种无奈与失落,似乎跨越千年的时空,重新回到了当时岳飞的所在所处,看到“城外马歇摇首顿蹄,鹏举瞰冷雨”。

明明还有那么多的战马,没有去战场杀敌报国,现在只能在城外摇首顿蹄,徒表愤慨!而“摇首顿蹄”更是表明,就连马都想要重回战场,但皇帝却只想一心议和,这不仅仅是马的“摇首顿蹄”,更是岳飞(许嵩)因愤怒与无奈而“摇首顿蹄”,颇有“栏杆拍遍”之意。

歌曲歌词

许嵩《经典咏流传》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梦里披荆斩棘铮铮之铁衣

已乘昨夜长风随波东流去

城外马歇摇首顿蹄鹏举瞰冷雨

只叹普天之下垂成的同庆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梦里披荆斩棘铮铮之铁衣

已乘昨夜长风随波东流去

城外马歇摇首顿蹄鹏举瞰冷雨

只叹普天之下垂成的同庆

梦里披荆斩棘铮铮之铁衣

已乘昨夜长风随波东流去

城外马歇摇首顿蹄鹏举瞰冷雨

只叹普天之下垂成的同庆

只叹普天之下垂成的同庆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词的上阕写深夜梦回的押郁心情。寒蛩的鸣叫,朦胧的月色;梦回三更,独绕阶行。时间、景色、环境、行动。含蓄曲折、情景交融。三更不寐、绕阶独行,以及隔帘望空中朦胧月色,可以看出他壮志难伸的孤愤之情。下阕写壮志受阻,首句直伸心志。二三句以“旧山松竹老”喻故乡中原盼归人老和作者急欲杀回故乡,收复中原的心情。作者用曲折含蓄之笔,顿挫出之。“欲将”三句,以“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比喻,抒写抗金主张。曲高和寡的郁闷、忧愤心情。全词沉郁低徊、曲折含婉、抑扬顿挫、比喻蕴蓄、情景交织,有很高的艺术境地。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创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处 :《岳武穆遗文》 文学体裁 :词 作者 :岳飞 词牌名 :小重山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文学赏析,名家评论,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小重山 1 昨夜寒蛩 2 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3 ,已三更 4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5 。 白首为功名 6 。旧山 7 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 8 瑶琴 9 。知音 10 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小重山:词牌名。一名《小冲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 2、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 3、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 4、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5、月胧明:月光不明。胧,朦胧。 6、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 7、旧山:家乡的山。 8、付:付与。 9、瑶(yáo)琴:饰以美玉的琴。 10、知音:《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三国·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明·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浩然《艳阳天》第六九章:“(弯弯绕)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白话译文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创作背景 这首《小重山》是元帅帐内夜深人静时岳飞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反对妥协投降,他相信抗金事业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战役的胜利,这时宋高宗和秦桧力主召开和议,和金国谈判议和。使他无法反抗的命令,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 岳飞于北宋末宣和四年(1122)参军,至北宋灭亡前的四年里,他在抗金名将宗泽麾下英勇作战,升为秉义郎,自那时候,他就献身抗金战场。绍兴六年(1136)至绍兴七年(1137),他连续指挥军队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国土,形成西起川陕,东到淮北的抗金战线,准备大举收复中原,北上灭金。但就在这时,不想伤害宋金关系以不让钦宗返回南方危及自己皇位的宋高宗赵构,起用极力妥协主和汉奸的秦桧为相,停止抗金、迫害主战派,王庶、张戒、曾开、胡铨等均被罢免、除籍、编管甚至杀害,而对岳飞,此时秦桧还不敢动,但坚决制止岳飞再与金国作战。大好的抗金复国形势,有付诸东流的危险。 《小重山》一词,正是在这种形势、气候下写的。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身为朝臣又极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心情,均写于词中。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 上片着重写景。“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苦闷之深。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上阕用简洁的语言和平淡的叙述质朴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风,确实展现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的复杂性。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白首为功名”写词人终其一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痴心不改。“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时间之长。“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隐含了词人的痛心。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几十年的求索,都是为了驱逐金人,收复河山。作者竭尽心力,几操心成白发,都只是为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复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怀。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转战努力,便是为了某一天的“归程”。可是英雄的壮志难酬,想到了故乡,家乡的树木已经变得老了,而到头来却得到一个宋金和议的结局。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壮志难酬,忧愤难平。宋朝皇帝赵构与秦桧力图议和偏安,不迎回徽、钦二帝,国家也遭受未有之变局。既然不能建功立业,收复河山,回家度过余生也好。可是故乡已经落到敌人的手里,有家难归。“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苦闷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当时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如此评断,亦可谓知套岳帅之良苦用心也。 从写作手法说,《满江红·怒发冲冠》多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凝聚著岳飞忠贞报国的豪迈精神和战斗雄姿。这首《小重山》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是很高超的。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 另外,虽然这首《小重山》写得比较含蓄委婉,与同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格调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内容方面仍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后两首表现的是抗击金兵,收复中原;这首表现的则是不满“和议”,反对投降。这两方面的主题是完全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岳飞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投降主义的坚定立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深厚感情。由于写作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调和风格上产生了差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名家评论 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话腴》曰:武穆收复河南罢兵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暂图安而解倒悬,犹之可也。欲远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故作《小重山》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指主和议者。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王弈清《历代词话》卷七引《古今词话》:岳侯,忠孝人也。其《小重山》词,梦想旧山,悲凉悱恻之至。 又引《话腴》:武穆贺讲和赦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故作词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盖指和议之事也。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足以明其心事。 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苍凉悲壮中亦复风流儒雅。 龙榆生《唐五代宋词选》:一种激昂忠愤之气,读之使人慷慨。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詹安泰《词学讲义》:岳鹏举《满江红》,悲愤之怀,壮烈之志,和盘托出,绝无隐蓄,此不关乎寄托也。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陈藏一《话腴》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盖指和议之非。”斯言得之。故求寄托于词中者,当在此而不在彼。岳鹏举《满江红》词一阕,非不慷慨激昂,可歌可泣。顾其耐人寻味之程度,殊不若其《小重山》也,故从词之本身论,则以《小重山》为高格。 作者简介 岳飞 (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功,威震敌胆。因坚持抗战,反对议和投降,被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有《岳武穆遗文》。

昨夜寒蛩不住鸣

蛩 qiong(二声) 〈名〉蛩 1、蝗虫的别名 飞蛩满野。--《淮南子》 2、传说中的异兽 蛩蛩距虚:传说中的异兽。“蛩蛩”与“距虚”为相类似而形影不离的二兽 蛩蛩毡:有蛩蛩距虚图案,象征成双成对的毛织坐卧具或垫具 3、古书上指蟋蟀。 蛩声(蟋蟀的鸣声); 蛩机(蟋蟀的别称)

1、歌词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梦里披荆斩棘铮铮之铁衣

已乘昨夜长风随波东流去

城外马歇摇首顿蹄 鹏举瞰冷雨

只叹普天之下垂成的同庆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梦里披荆斩棘铮铮之铁衣

已乘昨夜长风随波东流去

城外马歇摇首顿蹄 鹏举瞰冷雨

只叹普天之下垂成的同庆

梦里披荆斩棘铮铮之铁衣

已乘昨夜长风随波东流去

城外马歇摇首顿蹄 鹏举瞰冷雨

只叹普天之下垂成的同庆

只叹普天之下垂成的同庆

2、《昨夜书》是音乐人许嵩在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第9期中登台演唱的歌曲。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

全词如下: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白话译文:

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梦里见到故乡战火延绵千里,因此被惊醒,发现已是三更时分。站起身独自在台阶前徘徊踱步。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

为了建功立业而未老白头 。家乡的山上松竹都已老去,无奈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想要将满腹心事寄托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算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

文章赏析: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

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的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这首《小重山》多用比喻,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功,威震敌胆。因坚持抗战,反对议和投降,被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有《岳武穆遗文》。

以上就是关于昨夜书歌词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昨夜书歌词是什么、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详细资料大全、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怎么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92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