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句出自曾子的《大学》,白话译文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1、作品鉴赏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2、价值影响
(1)《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通俗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2)《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3)《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止于至善的解释
谓处于最完美的 境界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郑玄 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陈澔 集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 当然 之极也。”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革命 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 人间 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 东西 了。”
词语分解
止的解释 止 ǐ 停住不动:止步。 截止 。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行起 部首 :止; 至善的解释 ∶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 或者 都来源于它的那种最高的善 ∶ 最好 的办法、情况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管子》详细解释最好的办法、情况。《管子·幼官》:“至善不战,其次一之。”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出自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这句话是《大学》的首章,讲述的是大学的宗旨。其大意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读完这句话,我不禁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大学》是怎样的一本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宗旨,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一宗旨呢?
书上讲,需要通过三纲领来实现。
纲领的第一条是“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彰显的意思。“明德”,是光明的品德。儒家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
纲领的第二条是“亲民”。“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
纲领的第三条是“止于至善”。这四个字的大意,是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3这句话对现如今有什么影响?
站在现代人的视角,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别之处的。这就是,它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
此话供诸君勉励。
以上就是关于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什么意思如何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什么意思如何解释、在止于至善的善是什么意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