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文言文翻译

结城梨斗2023-05-03  25

1 文言文所有“者”字的翻译

①<;助>;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②<;代>;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③<;代>;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④<;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助>;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⑥<;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者?”

⑦<;助>;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鸿门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⑧<;助>;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

⑨<;助>;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 文言文‘者’字的所有翻译

你好,很高兴为你答题,‘者’翻译及用法

①<;助>;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之可追。”

②<;代>;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用兵之患也。”

③<;代>;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

④<;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助>;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⑥<;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

⑦<;助>;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鸿门宴》:“今~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⑧<;助>;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

⑨<;助>;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被采纳,谢谢

3 者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2]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代词

[3]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这个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虽然许多版本异译为该含义,但《古汉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与助词中的含义1相同)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4(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4]《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4 我有一些“者”的古文翻译,急用啊

1用来预防准备一刻版内有重复的字

2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

3,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

5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

6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

7这是可以称为善于学习的人啊

“者”一般作助动词,表什么的人或什么的事有时也作判断句的标志(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4的原文没找到,没具体翻译。不过大意是凭两膝相比照而言

1,···的字

2,···的字

3,···的原因

4,

5,···的事物

6,···的建筑

7,···的人

“者”一般作代词,表什么的人或什么的事(刚才打错了)

5 文言文中 有

专业教师为你解答。(知识就是力量!)

有。。者

为文言文的固定格式,一般可译为“有个。的人”

如“有鬻盾与矛者 ”可译为“有个卖盾与矛的人"

你的这句话可译为:有个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看而自己到楚国游历的人

亲,(^__^ ^__^ ^__^),能够帮助你是我最大的快乐!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及时选为满意答案,(我也急需升级)谢谢

如有疑问请追问,祝你学习进步!

古文言译白话,最好能把全文贴出,上下结合才能给与正确的通译。本人不赞成把文言译成白话说是翻译,又不是外语例如:“者”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②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⑤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⑥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⑨客何为者?(者:指人)

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

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

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中华之国粹,岂可儿戏,观其表,肆意译之?也就不举例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 万,在霸上。

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

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可以称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

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

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yǐn)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wú)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wéi)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jìn)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ī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kào)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羽;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羽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分类整理编辑

常见词汇

秦时与臣游(游,结交)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意,料想)

张良西向侍(侍,陪从)

若属皆且为所掳(属,一类人)

常以身翼蔽沛公(蔽,掩护)

即带剑拥盾入(拥,拿着)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 ,尽)

大王来何操(操,携带)

大行不顾细谨(谨,细节)

闻大王有意督过(过,过错)

会其怒(会,适逢)

注音

玉玦(玦,jué,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戮(戮,l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shèng,杯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毋内诸侯(内nà,通“纳”,接纳)樊哙(樊哙,fán kuài)通假字成五采(“采”通“彩”,是彩色的意思)教材上无注释,可不必做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使进入;“距”本义为鸡距,是成年公鸡的一个脚指,左右相对,交配时卡在母鸡的背上。故而,此时“距”应当作“卡”解,即卡住关口,禁止通行。)要项伯(“要”通“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不者(“不”通“否”读fou 三声,无义)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吃)沛公不胜桮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军)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不可不语(告诉)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惩罚)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称王)若入前为寿(走上前)沛公奉卮酒为寿(祝(项伯)身体健康)

B 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C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 内:使……进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还军霸上(使称王)

D 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 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今事有急(急事)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F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古义:进来,偏义复词 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进出  今义:副词,很、非常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古义:黄河以北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 今义:河南省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我为鱼肉 鱼肉:古义:比喻被欺凌的人今义:鱼的肉不过二十里尔 不过:古义:不超过今义:只是臣请入,与之同命 同命:古义:拼命;同归于尽今义:同生死;一同死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得复见将军于此

③定语后置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沛公军霸上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毫毛不敢有所近(有什么)籍何以至此(怎么)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_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译文: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

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

“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_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

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

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

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

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

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

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啊!

扩展资料:

鸿门宴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中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

鸿门宴对于历史的意义重大。首先,楚汉之争趋于明显化表面化 战争必不可免 给社会带来的是动荡不安。其次,这也验证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刘邦胜利翻开历史崭新的一章,建立汉朝。

1 “而”字在文言文中怎样翻译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3 而的古文意思

1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3表(从……到……):从上~下详细字义〈名〉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而,颊毛也——《说文》1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2表示并列关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3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4表示承接关系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5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6表示假设关系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1你;你的 [you;your]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2又如:而翁(你的父亲)3这样,此 [this]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又如:而夫(此人;这人)〈助〉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1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2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动〉1如,好象 [seem;like]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4 在古文中之、其、而、为的用法及翻译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揉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二、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如: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三、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四、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5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体如下: 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

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 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

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 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

2有“到”的意思。 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 5姓。

而拼音:ér,部首:而,笔画:6,五笔:DMJJ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而今[ér jīn] 现在;如今。 2而后[ér hòu] 副词。

然后:先定好计策,~行动。 3然而[rán ér] 连词。

但是;可是。对上文表示转折:试验失败了,~他并不灰心。

4而且[ér qiě]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性情温顺~心地善良。他不仅会开汽车,~还会修理。

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获得了丰收。 5继而[jì ér] 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人们先是一惊,~哄堂大笑。

先是领唱的一个人唱,~全体跟着一起唱。 6幸而[xìng ér] 副词。

幸亏;多亏:~发现得早,否则酿成大祸。 7而已[ér yǐ] 罢了:如此~,岂有他哉。

我只不过是说说~,你不必过于认真。

6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一、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以上就是关于者文言文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者文言文翻译、古文翻译!!、鸿门宴上面一句原文下面一句翻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34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