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保德安2023-05-03  25

乃:1代词:你,你的。

2代词:他的,他们的。

3代词:这,这样,如此。

4副词:于是。

5副词:是,就是。

6副词:才,这才。

7副词:仅仅。

8副词:竟,竟然。

9连词:竟,却,可是,但是。

10连词:而且,并且。

(摘自《古代汉语字典》)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 请教几个初二文言文虚词,“以”“为”“而”“乃”“可”,要有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2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附例句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

3 中学学过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最好是初中文言文所出现的”于“要有例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5 中学学过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

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乃"有9中古义:

1、用作代词,意思是:你(的);你们(的)。

出处:宋·陆游《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释义: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2、用作代词,意思是:这;这样。

出处: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释义:我是根据我这个心理来办事情的,做了之后我回过来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国内的老百姓不了解我的心。

3、用作代词,表判断,是。

出处: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释义:如果事情不能成功,那是天意啊!

4、用作副词,意思是:竟然;却。

出处: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释义: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5、用作副词,意思是:才。

出处:唐·韩愈《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释义: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

6、用作副词,意思是:仅仅;只。

出处:西汉·司马迁《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释义:到了东城,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7、用作副词,意思是:又。

出处:先秦·庄子《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释义:和(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应和,又和(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应和。

8、用作副词,意思是:甚至。

出处: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释义:单单大型的战舰和帆船,就数以千计。

9、用作连词,意思是:于是;就。

出处: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释义: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汉书》:“今欲发之,~肯从我乎"[~表示乃字,我就简写了]《示儿》中:"家祭无忘告~翁"2副词于是这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顾茅庐于草庐之中"3副词却,竟然《史记吴王濞传》"当改过自新,~益骄溢"4副词只,仅仅《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五"5是,就是《史记。张仪传》:“臣非知君,知君~苏君。”6。语气词。《尚书。大禹谟》:“~武~文。”

1、乃: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白话译文: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2、乃:竟,竟然。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白话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3、乃:却。

例句: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汉·刘向《列女传》

白话译文: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

4、乃:于是;就

例句: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白话译文:秦惠王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5、乃:可是,然。

例句: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白话译文;这时夫役和仆人都被险峻的山路阻挡落在了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在向上攀登。可是一路奇异的景色吸引我独自前行。

6、乃:是,就是。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白话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乃

以上就是关于乃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乃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乃 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翻译、初中文言文乃解释为才的例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28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