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起来又想起昨天老师说的5个“我”。
“自我”(小我)是显性层;“超我”、“本我”是第一、二隐形层,“高我”是第三隐形层,“真我”就是刘丰老师说的N维层,无限接近源头。
佛法是最终的究竟之境,但一般人很难从显性层直接到达N维层(这需要悟性、慧根与因缘和合)。通过不断被觉察和整合,穿越第一、二、三隐形层,通过觉察“超我”、“本我”,通过“本我”与“高我”的不断整合,提升能量,“假我”通过整合提升,连接上“真我”。
前面4个“我”都是“假我”,当它们被觉察被整合,“真我”才会示现,此时的“真我”与源头就已经非常非常接近了,如果“真我”也消失了,就到了究竟涅槃。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本我是按“唯乐原则”活动的,它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扩展资料: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1、本我(Id):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我
本我
即
原我
,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
,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继续你的悬疑小说吧~!~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
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
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
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
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
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它的动力来自本我。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自我受“唯实原则”的支配。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超我是由自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它由两部分组成:自我典范和良心。自我典范相当于幼儿观念中父母认为在道德方面是好的东西,良心则是父母观念中的坏的东西。自我和良心是同一道德观念的两个方面。
本我、自我、超我是什么?
在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中,意识所分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其实很好理解,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们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d”,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相对来说,弗洛伊德提出的只是理论,那么是否可以用来指导实际生活呢?
我想,是可以的。
本我其实是“情绪我”,是我们的“本心”,是阅尽千帆后,内心仍然充斥的渴望、不熄的热情。这些激情之所在,就像中性的欲望,油然而生的渴望。但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本我,不了解自己的原生欲望是哪一些。
超我其实是“理智我”,是我们的理智,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外界的“应该”,我们不仅通过理智进行复杂的逻辑判断,也通过理智来进行外界信息的处理,但很多时候,我们宁愿相信外界错误的声音,而忽视了内心的渴望,那么带给自己的必然是对自我的不接纳,对自我的否定,对自我的不相信,对“我还不够好”的认同。
我看到非常多人,进入职场后,面对外界的“应该”和“建议”,选择全盘接受和相信,结果超我与本我发生激烈的冲突,内心反抗不已,出现种种不适痛苦、纠结拧巴。行动力会极度下降,畏首畏尾,原地踏步不前。
这里,可以看出本我、超我、自我的理论其实很有意义。
在最基础层面上,解释了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
也像《象与骑象人》中的隐喻,我们的大脑是由情绪大象和理智骑象人主导的。
也像《思考,快与慢》中的假设,我们的大脑是由情绪快思维和理智慢思维主导的。
好的理论就是这样子,具有解释力和落地性,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同样可以借助理论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点已经非常棒了。
本我、自我、超我还有效吗?
我们人类的历史,更像是在不断提出假设,然后不断验证和扬弃。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有一项关于畅销书的统计,其中最畅销的前四位是:《圣经》、《天路历程》、《鲁滨逊漂流记》、《人的构造》。排名第四的《人的构造》,并非表面看起来的解剖学或者正儿八经的医学书,它其实是一本“算命书”,介绍的是颅相学。
颅相学也算是一种假说,简单说是测量大脑某一区域上方头盖骨的面积,就能确定一个人的性格结构,比如头上有一块区域是掌控智慧的,你这一块大,就是个聪明的人;另一块是掌控贪婪的,你这一块大,肯定是个贪心的人。
可以看到,颅相学其实没有太多科学依据的假说(也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这种解说绝不鲜见,而且能引起很大轰动和传播效应,包括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放血疗法”,也曾经名噪一时,但最终被历史淘汰。
颅相学的流行,并非仅仅源于人们对科学和医学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人们希望有一种方式,能够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为什么有人天生开朗,有人会得自闭症?为什么有人擅长数学,有人擅长画画?暴力犯罪分子有没有天生的特征?人的命运会不会在外表有迹可循?
追溯一下,星座、玛雅月亮历、塔罗、摸骨、颅相学、手相、紫微斗数、子平八字、九型人格、荣格八维、MBTI、DISC、大五人格,都是人们在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5个“我”:自我,超我,本我,高我,真我全部的内容,包括:5个“我”:自我,超我,本我,高我,真我、什么叫做"自我"和"本我"、什么是自我,本我,超我,要从心理学分析,刚刚看悬疑小说,不解释一下,看不下去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