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了什么新格局


春秋时期是为争霸,到战国时期的格局是为求统一。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主要有: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主要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此时,战争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诸侯国日益被大国兼并,民族融合成为了民族关系的主流,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周朝八百年从根本上讲,受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中央政权逐渐无力控制地方政权,所分封的诸侯各霸一方,周朝帝王逐渐变成名义上的“天子”,地方政权逐渐成为各自独立的国家,从春秋时的众多国家演变成战国时的七强。 最早称霸的齐桓公,就是听从管仲的计谋,“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旁落,国家陷于分裂局面,因此才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说法。周朝分封诸侯的政策也成了后来各朝吸取的教训,秦始皇首先实行郡县制,汉朝虽也分王,但设法缩小各王的地盘,都是吸取周朝分裂的教训。这种统一与分裂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

魏晋北朝时期的北方各族\

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为其时代的特点。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长江流域,有的北迁关外少数民族地区。迁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汉族也从少数民族那里吸收了有益的东西。这种民族间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也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北方燕赵地区,是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最为显著的地区,它的历史作用具有全国意义。

一、曹魏与鲜卑、乌桓

东汉后的魏蜀吴三国,曹魏地处北方据有燕赵,而且实力最强。曹操在灭袁术、吕布、袁绍群雄之后又降乌桓,统一北方,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称魏王,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曹丕代汉立魏后,辖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境内除中原汉族外,还包括匈奴、鲜卑、氐、羌、乌桓、羯、卢水胡、西零等少数民族,其间的鲜卑、乌桓和匈奴较为强大。

(一)鲜卑人统一漠南

东汉末年,檀石槐统一鲜卑诸部,在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域,建立了东、中、西三部的军事部落大联盟。延时不久,鲜卑又陷于诸部林立的分散状态。曹操当权时,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檀石槐后裔),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强,影响大。袁绍据河北时,汉人为避其苛虐刑政,多投奔鲜卑轲比能,轲比能令其族人向汉人学汉语,学汉字,学兵器制造术,势力强大起来。

建安年间,曹操驻军幽州时,轲比能等鲜卑首领通过乌桓首领阎柔贡献方物,表示臣服。曹氏父子两代,都对这些首领给以安抚。黄初元年(220年),轲比能向文帝献马;二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三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曹魏"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后轲比能集团势力强大,先后兼并了步度根等部,统一了漠南地区。轲比能强大后,屡犯曹魏边境,后为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王雄遣刺客所杀。漠南统一局面又陷于四分五裂之中。东部鲜卑先后兴起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势力,他们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宇文部本非鲜卑,后来东迁辽东与鲜卑人杂处,归附檀石槐后,逐渐鲜卑化。段部出自辽西鲜卑,居地中心在令支(今河北迁安县)。

(二)曹操北征乌桓,乌桓人入关定居

东汉末汉献帝初平中,乌桓人蹋顿统一了辽东、右北平、辽西三郡乌桓,之后,上谷郡乌桓也归属为一。建安初,冀州牧袁绍与公孙瓒争战时,袁绍在蹋顿的支援下,占领幽州,蹋顿因此也得到了袁绍的封赐。曹操败袁绍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胁迫幽冀军民10余万户投奔三郡乌桓,欲借蹋顿之势复图冀州,蹋顿也乘势入塞攻扰。曹操为消灭袁氏余部,安定边境,开凿平虏渠以通漕运,准备粮草。公元207年亲率大军,北征三郡乌桓,出卢龙塞"堑山湮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的统治中心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杀蹋顿,破柳城,袁氏兄弟出逃到辽东,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送首级给曹操。曹操将被乌桓掳去和逃往塞外的汉族百姓10余万户接回。又迁10余万户乌桓人入居关内,并从中精选,组成骑兵,仍命乌桓的王、侯、大人率领,随同魏军南下征战,"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三国志•魏书•乌丸传》)。后来,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秋,又遣幽州刺史兼护乌桓校尉毋丘俭率军征讨右北平郡乌桓,先时曾随袁绍奔走辽西的"辽西乌丸都督"也率众5000归附魏国。曹魏政权对乌桓的征伐、迁居和重用,对民族的融合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乌桓逐渐与汉族融合为一。此外,曹操为巩固政权,稳定北方的统一,还对南匈奴施以征伐与招抚。他采取分化控制的策略,令其居住指定地区,分部立贵族为帅,并遣汉人为司马实行监督,从此,单于仅存虚号,"降同编户",部落组织虽存,但已不能直接管辖其部众了,实权归于曹魏政权所委派的各部司马手中,加之一些安抚措施,匈奴部众编入户籍,与汉人长期杂居,学习农耕技术,出现了"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的安定环境。南匈奴由单一的游牧经济也兼营农业经济,南迁中原内地的一些匈奴人,因没有土地,不少人也沦为汉族地主私家的田客。

二、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建立的政权

(一)北方各族建立的政权

鲜卑族九个政权:辽西(今辽宁、河北一部)、代(今内蒙古西部、山西北部,后改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宇文(今河北北部)、前燕(今河北、山西、河南和辽宁一部分)、后燕(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一部分)、南燕(今山东、河南一部分)、西燕(今陕西、山西一部分)、西秦(今甘肃西南)、南凉(今甘肃西部、青海一部分)。

匈奴族三个政权:前赵(原称汉,今陕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北凉(今甘肃大部)、夏(今陕西北部、甘肃一部、内蒙古一部分)。

羯族一个政权:后赵(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湖北、甘肃、辽宁的一部分)。

鲜卑族九个政权:辽西(今辽宁、河北一部)、代(今内蒙古西部、山西北部,后改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宇文(今河北北部)、前燕(今河北、山西、河南和辽宁一部分)、后燕(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一部分)、南燕(今山东、河南一部分)、西燕(今陕西、山西一部分)、西秦(今甘肃西南)、南凉(今甘肃西部、青海一部分)。

氐族三个政权:仇池(今甘肃东南)、前秦(都长安,曾一度统一北方)、后凉(今甘肃西北、新疆南部、青海一部分)。

巴氐一个政权:前蜀(原称成,后改称汉,今四川和云、贵一部分)。

羌族一个政权:后秦(今陕西、甘肃、河南)。

汉族五个政权:前凉(今甘肃西北部、新疆南部、青海一部分)、冉魏(与后赵同)、西凉(今甘肃西部)、后蜀(今四川)、北燕(今河北东北部、辽宁)。

总计7族23个政权。

(二)在燕赵地域民族政权间的纷争

1前赵、后赵的对峙与统治

西晋灭亡后,匈奴族统治者刘聪占有了北方大部分土地,公元318年刘聪死,刘曜乘内部变乱之机,夺取政权,迁都长安称帝,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19年,石勒反刘曜,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以河内等24郡为赵国,拥有民户29万,史称后赵。后赵羯族地位优越,时称"国人"。石勒为巩固其统治,重用汉族人赵郡张宾为谋主,采用汉族的一些统治政策,国力日强。公元321年,遣石虎进取幽州,俘刺史段匹磾,幽、冀、并三州皆归属后赵。不久,石虎又率军进讨鲜卑郁粥于离石,郁粥逃奔乌桓,石虎悉降其众,继尔南下,尽收河南之地。前赵与后赵为争夺地盘,多次交战,公元329年,石勒攻灭前赵,并有关陇之地。后赵之地"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统治了北方广大地区,与江南的东晋政权形成北南对峙局面。石勒在位,实行过一些汉化政策。

2冉闵灭后赵,前燕灭冉魏

石勒死后,石虎继位,于公元335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石虎荒*残暴,任意迫害人民,在邺城大建宫室,筑楼台高阁,众役繁兴,加之征辽西、征东晋的穷兵黩武,终于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强烈反抗。公元349年,梁犊率边兵起义,打击了后赵的统治者。石虎病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帝位,自相残杀,后赵大将军冉闵(汉族人)乘机利用民族矛盾,攻杀后赵皇帝石鉴,夺取政权,国号魏,史称冉魏,仍都邺城。

冉魏政权,排斥少数民族,大杀羯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史载杀死20多万人),引发了少数民族的联合反抗,公元352年,鲜卑族首领慕容㑺从东北攻入冀州,冉闵兵败被杀,冉魏政权仅两年多就被灭亡了。

3前秦统一北方

慕容㑺灭冉魏后,自称皇帝,迁都于邺,国号燕,史称前燕。前燕占据北方东部广大地区,但在北方西部又分裂为四个政权:氐族苻氏建立前秦,占据今陕西省;氐族杨氏建立仇池,占有今甘肃东南部;汉族张氏建立前凉,占据今甘肃西北;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代,占据今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

前秦苻氏政权,废除了石虎统治时的一些苛政,又以汉人王猛为谋主,整顿吏治,加强军备,发展生产,10余年间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从公元370年至376年间,先后攻灭前燕、仇池、前凉、代四个政权,统一了北方。

4淝水战后北方的大分裂

前秦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后,苻坚又于公元378年派军南向进攻东晋,企图统一全国,淝水之战为东晋谢玄所败。由于国力大伤,鲜卑和羌族上层分子,乘机脱离前秦控制,各自建立政权,3年间相继出现了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北魏、后凉六个政权。分裂林立的各个政权,经过10年左右的相互战争,后燕灭西燕,拥有北方东部地区;后秦灭前秦、后凉,拥有北方西部地区;后燕与后秦东西相对。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惨遭失败而衰落,分裂为南燕、北燕,北魏则强盛起来。北方西部,匈奴、鲜卑、汉族上层分子又扩张势力,先后建立了南凉、西凉、北凉、夏四个政权。北方又呈现分裂割据局面。各政权统治者纷争战乱50多年,使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大破坏,是历史上北方各族人民极度痛苦的时期,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了这种局面。

(三)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间的融合统一与分裂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与南朝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公元534年,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至公元581年北周为隋所代。北方这140多年,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1北魏的强大及其统一北方

鲜卑拓跋部在三国西晋时期,居于今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以游牧射猎为生。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

淝水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魏明元帝)、孙拓跋焘(魏太武帝)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于公元431年灭夏,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

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是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北魏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动摇了统治者的基础,内部发生变乱。公元530年,魏孝庄帝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兆(尔朱荣弟)又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后来尔朱氏又为其部将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灭,高欢杀元恭,另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投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此后,北魏分裂为两个政权: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公元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执政,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都邺。

西魏在汉化很深的鲜卑人宇文泰执政下,国势日盛,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

4北周统一北方

北齐与北周东西对峙。公元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继又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邺城,北齐亡,北方归于统一。周武帝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四)民族大融合与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从西晋末年到隋朝初立的270年间,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极为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也是民族间大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这种民族融合,先是为北魏、后又为北周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北周的统一又为隋朝的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东汉以来陆续移居内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一起反抗西晋的统治,但随着西晋政权的瓦解,各民族间又展开了割据称王互相攻伐的斗争,战乱不已,经济破坏,当各族人民不能生活下去时,又联合举行起义,在这种长期共同的斗争中,增进了相互了解,也减少了民族间的隔阂或成见。同时,各族人民在生产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形成了不可分离的联系,但又保有各自的习尚,这是民族间一种进步的自然融合过程。到北齐、北周后期,鲜卑族及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和语言风俗习惯方面,在和汉族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中已显不出多大差别了。如北魏统一北方后,中原只通行汉语和鲜卑语,孝文帝改制后,汉语就成为北方各族通行语言,北齐虽一度提倡鲜卑语,但北周统一后,汉语又成了流行语言。又如在民族习俗方面,内迁胡族的许多特点多半消失,匈奴的结发、乌桓的剃发、鲜卑的索发、羌人披发及服饰的左衽等大部消失。

另外,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割据称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也大量吸纳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作为他们建国兴业的参谋,实行一些变革,推进了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使胡汉民族间的界限日渐淡薄,趋于消失,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2、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3、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全国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跟着,那种因分裂割据而造成的攻城争地的屠杀,“以邻为壑”的纠纷,交通来往的障碍,以及许多制度的不同,文字的异形等等,都可以避免和消除了。

4、在统一的环境下社会经济和文化,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尽管这种有利条件在秦统一后没有被很好的利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却越来越显现出来。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所以一开始就能迅速发展,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居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秦的统一是分不开的。

扩展资料: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

中东地区的战争打了很多年,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有宗教信仰与派别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国家统一与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更糟糕的是,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产生了矛盾升级的促进作用。

1、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当中东地区发现地下储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后,并且这种资源在地下也是分布不均衡的,中东地区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甚至于同一个国家内的区域与区域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又增添了“资源之争的矛盾”。

2、地区矛盾的糅合

当中东地区的“固有矛盾”和“资源之争矛盾”重新揉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上升到经济和政治的最高层面了!前面的“固有矛盾”都难以化解,这种添加了资源色彩“升级版的固有矛盾”则更顽固不化了,发生局部战争就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

3、强国势力的介入

如果把中东地区的一切矛盾和局部战争比喻为一枚有裂痕的鸡蛋,那么,世界上的列强们(尤其是美国)就是及时叮在这枝有裂缝鸡蛋上的苍蝇。也就是说,当中东地区之外的恶势介入后,中东这枚“有裂痕的鸡蛋”就加速了腐烂,即加剧了战争的烈度、战争的频率和战争的残酷性。这些列强们既是为地缘政治博弈而搅局,更是为了控制中东石油的定价权而战!是霸凌行为在中东泛滥成灾。

综上所述,中东的战火长期不息,有其内部的自身矛盾和来自外部列强的干涉所致。不过,若是没有来自外部列强的军事干涉,中东的内乱也不至于产生今天如此之大的人道主义危机。

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

2022年,这是中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张家口为主办的城市之一,这是中国继北京奥运会和南京青奥会之后,第三次举办奥运赛事,而且北京还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举办过两次奥运会的城市。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Winter Games)简称为冬季奥运会、冬奥会。主要由全世界地区举行,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1994年起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参与国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

1986年,国际奥委会全会决定把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从1994年起分开,每两年间隔举行,1992年冬季奥运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的冬奥会。自1924年开始第1届,截至2018年共举办了23届,每四年一届。

百度百科——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以上就是关于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了什么新格局全部的内容,包括: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了什么新格局、北朝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98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