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名言和简介

软弱的反义词2023-05-01  23

尼采的名言:

1、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2、 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3、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4、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5、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

简介:

尼采,著名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

《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内容简介:

在面临一个晦暗不明、责任重大的事情时,保持其心情愉快绝不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技巧。然而,还有什么比心情愉快更为必要的呢?没有纵情欢乐的成分,一事无成。力的满溢才是力的证明。——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个问号如此浓重醒目,以致把阴影投在了画出问号的人身上。负有如此使命的命运时刻迫使他跑到阳光下,抖掉身上变得沉重的、过于沉重的严肃。对于这样的使命来说,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任何“事件”都是一件幸事。特别是战争。战争曾经始终是所有过于内向、过于深沉的精神的伟大智慧。甚至在伤害中也有疗效。长久以来,下面这句格言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我向博学的好奇心隐瞒了它的出处。(百度百科)

《偶像的黄昏》 - 内容简介

本书系“尼采注疏集”之一种。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总功针对的不是充斥着世界的许多偶像,而是人被不公正地和并非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牺牲给他的偶像。其中“格言与箭”针对的是认识论、道德和心理学之基本准则形式中的偶像,针对的是这些基本准则那长久的效用或者甚至宗教上得到认证的庄严,还有让那些偶像成为不可侵犯的原则,亦即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公利。尼采通过叩问与倾听的方式进行审视,批判,必要的话还进行纠正。在书中,尼采自称狄俄尼索斯最后的门徒以及永恒轮回的老师。(互动百科)

尼采<偶像的黄昏>简介

在一切时代,最智慧的人对生命都作了相同的判断:它毫无用处……无论何时何地,从他们嘴里听到的总是同一种声调,——一种充满怀疑、充满忧伤、充满对生命的厌倦的声调。连苏格拉底在临死时也说:“活着——就意味着长久生病:我欠拯救者阿斯克列比亚斯(Asklepios)一只公鸡。”连苏格拉底似乎也厌倦了生命。——这表明什么?这指点人们走向何处?—从前人们会说(哦,人们确实说了,而且理直气壮,我们的悲观主义者带的头!):“这里无论如何有点东西是真的!证明了真理。”——我们今天还要这样说吗?我们可以这样吗?“这里无论如何有点东西患了病的。”——我们这样回答。这些历代最智慧的人,人们应当开始就近观察他们!也许他们全都不再站得稳?都迟暮了?都摇摇欲坠了?都颓废了?也许智慧之出现在世上,就象一只闻到腐尸气息而兴奋的乌鸦?…… 正是在博学的和鄙陋的偏见都强烈反对这些伟大智者的场合,我心中首次浮现这个不敬的想法:他们是衰败的典型。我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作衰落的征兆,,希腊解体的工具,伪希腊人、反希腊人(见1872年出版的《悲剧的诞生》)。所谓consensus sapientium①(我对之愈来愈琢磨透了)完全不能证明,这些智者因为对某个问题看法一致,他们便是正确的;毋宁说是证明,他们本身,这些最智慧的人,在心理的某个方面是一致的,因而以相同的方式否定——也必定否定——生命。关于生命的判断、价值判断,对生命的肯定或否定,归根到底决不可能是真的;它们仅仅作为征兆而有价值,它们仅仅作为征兆而被考察,——此类判断本身是愚蠢的。一个人必须全力以赴地尝试领悟这个惊人奥妙:生命的价值不可能被估定。不能被一个活人估定,因为这样一位当事人甚至于是争论的对象,而不是裁判;也不能被一个死人估定,当然出自另一种理由。——就一个哲学家而言,倘若总是这样把生命的价值看作一个问题,便应对他的资格提出异议,给他的智慧打上问号,认为他的行为是不智的。——怎么?所有这些伟大的智者——他们莫非只是颓废者,他们未尝是智慧的?——但是,言归正传,我来谈谈苏格拉底的问题。 (soso问问)

尼采:英文名Friedrieh Nietzsche (1884—1900)这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人物,有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出现在他以前的诸家哲学。他高喊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不仅在东方,就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就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尼采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以独特的方式预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深刻的精神危机。

尼采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谴责自由资产阶级,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强调进化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甚至谴责医生拯救病人是一种犯罪。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家就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

但尼采也确乎提出过新的思想。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者都把尼采看作为他们开拓了道路的人。许多西方作者也极受其影响。尼采的学说预示了西方社会进入了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时代,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

1844年 10月15日诞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Sachsen)的洛肯镇(Lutzen)。好几代的祖父与父亲皆为路德教派的牧师。

1849年 5岁 7月30日,父亲是脑软化症病逝。

1850年 6岁 举家迁往塞尔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58年 14岁 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普尔塔高等学校读书。

1864年 20岁 10月,进波昂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文献学。

1865年 21岁 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初次获读叔本华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866年 22岁 开始与李契门下厄尔温·罗德(ErvinRohde)交往。

1867年 23岁 10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

1868年 24岁 4月,因伤退伍。11月8日初识年格纳。

1869年 25岁 2月,受聘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文献学的额外教授。4月,脱难普鲁士国籍,成为瑞士人。5月17日初次访问琉森(Luzern)近效托里普森的瓦格纳家。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任讲演,讲题为“荷马与古典文学”。布克哈特(Jacob Buckchardt)缔交。

1870年 26岁 3月,升为正教授。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担任卫生兵。罹赤痢与白喉。10月退伍,返巴塞尔大学。与神学家奥瓦贝克(Franz Overbeck)开始交往。

1871年 27岁 执笔《悲剧的诞生》。

1872年 28岁 1月,出版《悲剧的诞生》。2月——3月,在巴塞尔大学演讲,发表《德国教育设施之前瞻》(殁后作为遗著初次出版)。四月华格纳家迁离托里普森。5月在贝鲁特祭剧场的开工典礼上,与华格纳重晤。

1873年 29岁 《季节的深思》第一篇出版。发表《希腊人悲剧时代的哲学》中之部分文字(殁后作为遗稿初次出版)。

1873年 30岁 发表《季节的深思》第二篇、第三篇。初读法国作家斯汤达尔的小说《红与黑》,如受电击。

1875年 31岁 10月,初识音乐家彼德·卡斯特(ReterGast,本名HeinrichKoselitz)。

1876年 32岁 7月,《季节的深思》第四篇出版。八月,贝鲁特剧场演出第一次祝祭剧。9月,与心理学家保罗·李(RaulRee)缔交,病况恶化。因病,巴塞尔大学课程请假休讲。冬,与保罗·李及梅森伯格同任于索特林。10月11月在索特林与华格纳作最后的晤谈。撰写了《人性,太人性的》最初的备忘录。

1877年 33岁 9月,回巴塞尔,复于大学授课。

1877年 34岁 与华格纳的友谊关系终结。1月3日华格纳赠送《帕西法尔》(Rarsifal)一书。5月《人性,太人性的》第一篇出版;至华格纳最后一封信,附《人性,太人性的》赠书一册。

1879年 35岁 重病。辞去巴塞尔大学教席。《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上半部出版。

1880年 36岁 发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后来作为《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下半部分出版。春天,初抵日内瓦,10月,在日内瓦过乘冬。

1881年 37岁 1月完成《曙光》,6月出版,7月在西尔斯·马莉亚过夏,8月,孕育了“永恒之流”的思想。11月27日,在日内瓦初次聆赏比才的《卡门》。

1881年-1882年 37-38岁 执笔《快乐的科学》并于同年出版。

1882年-1888年 38-44岁 对一切的价值作价值转换的尝试。

1882年 38岁 3月,至西西里旅行。四月开始与罗·落乐美交际。5月,完成《快乐的科学》(Diefroliche Wissenschaft),并出版。11月以后,在拉伯罗过冬。

1883年 39岁 2月,华格纳病逝。执笔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6月,出版。7月,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12月,在尼斯过冬。

1884年 40岁 1月,在威尼斯,执笔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8月斯泰因访尼采。11月起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1885年私家出版),读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深感动。

1885年 41岁 执笔《善与恶的超越》。

1886年 42岁 5-6月,在莱比锡与厄尔温·罗德做最后一次之晤面。7月,《善与恶的超越》出版。

1886年 43岁 7月,完成《道德的系谱》,11月,私家出版。11月11日,致厄尔温·罗德最后一封信。

1888年 44岁 1月,因丹麦文艺史家布兰斯的介绍始知有齐克果其人。4月,第一次往在托里诺(Torio)。布兰德斯在哥本哈根大学开“德国哲学家弗烈特李希·尼采讲座”。5月-8日执笔《华格纳事件》,9月出版,《戴奥尼索斯之颂》脱稿。8月-9月撰写《偶像的黄昏》(1889年出版)。9月,撰写完反《反基督》,10月-11日撰写《瞧!这个人》,12月撰写《尼采对华格纳》《心理学家的公文书》,死后收入全集中出版。

1889年 45岁 1月初旬,在托里诺遭到最后的打击,患了严重的中风。出现精神分裂现象,被送进耶拿大学医院精神科,母亲赶来照顾。

1897年 53岁 复活节,母亲病逝。与妹移居威玛(Weimar),由其妹朝夕看护。

1900年 56岁 8月25日在威玛咽下最后一口气息,8月28日葬于故乡洛肯镇。死后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威宾诺莎、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不是

采尼

1844年尼采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晦涩,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散文家和诗人。尼采富于影响的代表作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善与恶》以及《权力意志论》等。

尼采曾因向自己的意中人求婚受挫而对女性放弃了任何希望,于是他就开始拼命攻击女性,与此同时,为自己大唱赞歌。在他的自传《瞧这个人》中,他的自吹自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这样智慧?”、“我为什么写出这么多的好书?”,竟成了这本书的主要章目。

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他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并试图把叔本华的消极绝望的悲观主义改造为积极乐观的行动主义。其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

尼采给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地以“理性”动物、“道德”动物自居了,人的虚荣、鄙俗、伪善、平庸的一面被尼采毫不留情地剥落在人前,让人无地自容。人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权力意志—这个被掩盖已久、被压抑已久的人性中最深刻的东西,无论你是去极力地否定它还是去勇敢地肯定它,你都会感到内心的震颤,这就是尼采哲学的威力所在。

与叔本华一样,尼采在去世以后,其哲学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权力意志哲学和超人哲学对德国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赴前线的德国士兵的背包中有两本书是最常见的,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的强权思想对希特勒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其中有一句格言为希特勒终生恪守:“强人的格言,别理会!让他们去唏嘘!夺取吧!我请你只管夺取!”尼采和希特勒都是狂妄自大的人,所不同的是,尼采的疯狂是学者型的,只停留在口头和字面上;而希特勒是一位实践者,他把前者的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

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对於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於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身为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对尼采思想的研究却可能是在当代哲学界最缺乏一定共识的领域了。人们可以容易的看出尼采提出的主要概念,但这些概念背后的真正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先后都是相当具有争议的。尼采曾知名的提出「上帝已死」的主张,而这种上帝之死要不是形塑成激进的观点主义,便是迫使读者接受「真相」永远是具有既定观点的主张。尼采也区分了主人-奴隶道德说,主人的道德是来自於对生命的颂扬,而奴隶的道德却是来自於对前者的愤恨。这种区分方式直接指出了「好与坏」与「善与恶」两种道德标准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在主人道德中的「好」却在奴隶道德中被视为是「恶」。

从道德与伦理引发的各种争议也因此可以被归属为心理学的领域,尼采提出的观点主义可能减少了知识论在心理学界的重要性。尼采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概念之一便是「权力意志」,在最基本上,尼采曾主张意志的力量在解释人类行为上要比柏拉图学派的爱欲(Eros)概念、叔本华的「生存的意志」、或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主张都要来的清楚有力多了,但若从这个概念进一步延伸,尼采的涵义究竟为何则仍然有所争议。

许多尼采的哲学思想都带有批判性的风格,尼采最常受到的批评之一便是他「缺乏一套建设性的体系」。然而,尼采自己曾表示他不认为哲学本身可以建构一套思想体系,在《善恶的彼岸》的序言中他指出许多以教条原则建构哲学体系的思想家带有的往往只是普遍的偏见罢了(例如灵魂的概念)。不过尼采也有一些带有建设性色彩的概念例如超人说以及永恒轮回,尼采认为超人是一个人类以及个人们可以靠著自己力量达成的目标。

尼采对20世纪的哲学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欧陆哲学,虽然以分析哲学为主的英美国家要到20世纪后半期才开始注重他的作品。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於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这一点也大为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中重视心理力量的部份也是受到尼采权力意志说的影响。

尼采不仅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他的影响所及还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义的中心论点:若没有上帝,那麼就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以及若没有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那人类应该如何自处的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尼采的思想开始被人与纳粹主义与反犹太主义相连结,这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妹妹伊莉莎白对於他作品的窜改所造成的,伊莉莎白甚至主动与纳粹人士合作,选择性地解释尼采的理论以正当化对其他人种及国家的战争和侵略,尽管尼采本人曾明确反对反犹太主义。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尼采简介,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从小接受了完善的音乐训练,对音乐和戏剧十分感兴趣,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中途退学,受聘为维尔兹歌剧院的合唱指挥。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逝世。

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说,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除此之外,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调性体系开始瓦解的标志。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义词。

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当然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过分重视他的思想对于欣赏他的作品来讲却是一种遗憾。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纳粹歪曲了瓦格纳作品中的一些思想来美化自己的罪行,但这不能作为指责瓦格纳音乐的理由。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说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的日耳曼血统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致疯。1878年1月3日,瓦格纳将《帕西法尔》赠送给尼采,尼采写了最后一封信给瓦格纳,并回赠自己的新书《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对瓦格纳》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崇拜。多年来,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征求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瓦格纳的音乐手法与剧场观念,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各种艺术。尤其是**艺术受到瓦格纳的启发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为瓦格纳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以及纳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国内从不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不过这些年来稍有松动。

代表作品一览:

乐剧

仙女(DieFeen1833-34,première1888)

禁恋(DasLiebesverbotoderDieNovizevonPalermo1834-36,première1836)

黎恩济(Rienzi,derLetztederTribunen1837-40,première1842)

漂泊的荷兰人(DerFliegendeHolländer,1843)

汤豪舍(Tannhāeuser,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undIsolde,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MeistersingerVonNürnberg,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RingdesNibelungen,1876)

莱茵的黄金(Das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Walküre,1856)

齐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诸神的黄昏(Götterdämmerung,1874)

帕西法尔(Parsifal尼采简介,1882)

管弦乐改编

格鲁克歌剧《依菲格尼亚在陶里德》序曲重新配器

管弦乐

C大调交响曲

浮士德序曲

歌曲

5首伟森东克的歌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尼采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他不同于他年轻时代的精神导师——叔本华之处就在于,他渴望着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上寻找到一种意义,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但是由于尼采的某些思想过于极端,过于的强力,因此后来被纳粹所利用而染上“纳粹哲学家”的污名。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任何伟大都会被误解。

尼采年表

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一个小村庄洛肯(Roecken),他父亲是基督教路德宗的牧师。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1846年,7月,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出生

1849年,尼采父亲病故。

1850年,搬家到萨勒(Saale)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

1868年,初识瓦格纳,瓦格纳是尼采的年轻时代的好友。

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尚未正式毕业就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1870年,升为正教授。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因伤退役。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2年,去意大利旅行。经人介绍与罗•莎乐美相识。五月,完成《快乐的科学》并出版。同月,向莎乐美求婚,被拒绝。

1883年,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部。7月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

1884年,在威尼斯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11月起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病中的尼采于魏玛家中1897年,母亲病逝,被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接到文化名城魏玛居住。

1900年,尼采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葬于故乡洛肯(Roecken)教堂。

影响

尼采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以及鲁迅。

主要作品

1872:悲剧的诞生(DieGeburtderTragödie)

1876:不合时宜的考察(UnzeitgemässeBetrachtungen)

1878-1880:人性,太人性的(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

1881:朝霞(DieMorgenröte)

1882:快乐的科学(DiefröhlicheWissenschaft)

1883-188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sprachZarathustra)

1886:善恶的彼岸(JenseitsvonGutundBöse)

1887:论道德谱系(ZurGenealogiederMoral)

1887:偶像的黄昏(Götzendämmerung)

1888:瓦格纳事件(DerFallWagner)

1895:反对基督(DerAntichrist)

1895:尼采反对瓦格纳(NietzschecontraWagner)

1908:瞧,这个人(EcceHomo)

1911:权力意志(DerWillezurMacht)

当两个人由于志趣相投结合成一种亲密的友伴时,总会发生一些磨擦,小小的不快两者对此的不同心理反应,向我们暗示了一强一弱的关系我姑且称一方为强者,一方为弱者(与是否是生活的强弱者无关;强与弱和才能大小也无关)表现是强者处于中心地位;控制地位强者吸引弱者弱者奉献自己的感情,并感到明显的受抑制;强者不知不沉违背弱者的意愿时较泰然,很少有负疚,弱者违背强者时会有强烈的不安宁感(常故意,因为感到受压抑),强者会经常不知不沉地伤害弱者,弱者有时也明白他是不知不觉的,他是没有过错的一对友伴的关系也如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兴衰,衰亡时似乎总是弱者弃强者而去,这也可理解,弱的一方受抑制时间太长了(一个稍有感觉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与别人关系中的强弱地位)。

毫无疑问,尼采与瓦格纳的友谊关系中,尼采是弱的一方,瓦格纳是强的一方何以见得当瓦格纳淘淘不绝于拜罗伊特事务时,尼采无从插入关于已完成的作品的言谈,尼采闷闷不乐(尼采也是一个自大狂自我中心主义者),以至于拒绝了瓦格纳的后一次邀请,拒绝邀请后产生强烈的不安宁感,又谐同其妹补访了瓦格纳夫妇。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个是伟大的艺术哲学家,一个想在艺术的废墟上重建艺术的伟大的戏剧音乐家,而他们的矛盾磨擦并不伟大,而是琐琐碎碎断断续续的,完全是两个敏感而又神经质的人常可遇到的象这样两个心高气傲的人平时是不会争吵互相指责甚至是不屑于解释误会的(由于语言经历的关系人与人总要发生误会无法避免),然而矛盾的积聚必有爆发的一天那一天尼采带着勃拉姆斯的钢琴谱弹奏其作品给瓦格纳听(勃是瓦的死对头),即是长久压抑后爆发的表现,怎会不让粗暴的瓦格纳,对所有朋友都粗暴唯独尼采除外的瓦络纳,这位高居浪漫乐派顶峰的大师产生雷霆万钧的怒吼呢如此,又怎会不使自命为超人(虽然他没有明说自己是超人,却是以超人自居的)的尼采而感到长久而又强烈的伤害呢最终尼采弃瓦格纳而去,他后来远离尘俗,独居一室,终于成为天下第一独夫。这孤独恰与瓦格纳的群朋围拥形成对比,尼采有灵必同意我的看法,他是以此自傲的弱者尼采一旦反抗,表现得越来越激愤,用最尖刻的言词攻击他曾爱过的人,何尝不是心中极爱的表现而粗暴的瓦格纳对于尼采的态度是克制的可怜的尼采心中一直牵挂着,而又固执地不肯和好,可怕的脆弱的自尊啊!在他即将发疯时,写了一首诗《阿里阿德涅的悲叹》,发疯时不自觉地寄给瓦格纳之妻--柯西玛瓦格纳,说明他一直不忘于瓦格纳,我仍记得这几句:

"不!

回来!

带着你的一切痛苦!

我的全部泪水向你流成河

我心中最后的火焰

向你发出光和热

哦,回来

我陌生的上帝!我的悲痛!

我最后的幸福!"

尽管分析了这么多,可我实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两个人之间会形成一强一弱的关系一种和谐一种事物状态一种自然

也许是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同样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那么尼采的哲学思想内容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尼采的哲学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尼采哲学内容

尼采被众人所熟知,在他所有的傲人的头衔中,哲学家这个头衔是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及人生价值的思考,引领人们重新定位人生,并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思潮。另一方面,尼采对理性、对传统的批判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而这些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在尼采发表自己的哲学观点时,他的观点只在欧洲几个较小的的学术圈里流传,影响十分的小,所以尼采总是抱怨没人理解他,他也曾自负的说:“2003年人们才能理解我的学说的魅力和震颤力。”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自己,在他去世后不久,他惊世骇俗的学说就流传到了全世界,甚至有人说“上帝死了”,不仅仅是欧洲,甚至在古老的中国也受到了他的一定影响。但是随之而来对尼采的评判也褒贬不一,两极分化,有人说他是反犹太主义者,有人说他是个人至上主义者,有人说他是一个破坏者,不同的人对尼采的认同也不同。

虽然褒贬不一,但这并不影响尼采的学说流传至今。尼采一生不仅留下了许多思想,也留下了许多著作,例如《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太人性的》、《曙光》等等,都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家尼采简介

尼采出生在1844年10月15日的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的洛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位写过神学著作的_,而外祖父是牧师。但是尼采小时候沉默的出奇,两岁半时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同样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尼采的头衔十分多:语言学家、 文化 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尼采以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批判了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并对后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其实尼采在研究哲学之前,他只是一名文字学家。尼采在24岁的时候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 语文 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是在1879年因为身体不适辞掉了这份工作,之后便被精神 疾病 煎熬。1889年,尼采已经精神崩溃,也一直没有没有恢复,他的母亲和妹妹的一直照料着他,尼采于1900年去世。

尼采这一生虽然传奇,但最终结局也依旧是残忍的。但他一生有许多的著作,都为后代的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权力意志》、《不合时宜的考察》、《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都被后世所拜读。

尼采的所有著作中,内容都十分标新立异,也十分有深度,但是,尼采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十分自恋。所有的著作中都不乏看出作者强烈的攻击性以及对自己的吹嘘,这也算是尼采的一种风格吧。

尼采人生三境界是什么

1883-1885年间,德国19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尼采写出了一部现代哲学的里程碑式作品《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在书中,尼采首次提到了超人思想并自诩为只知道给予不索求回报的太阳,而在本书中,尼采还表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生的三境界。

尼采《论三种变形》一节,尼采指出,人生的三境界分别为:骆驼、狮子和婴儿。尼采用这三种境界来譬喻人类的精神变化:骆驼是人类精神的最初阶段,敢于汲取和积累;狮子是第二阶段,勇于表现自己的才智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婴儿是最终阶段,返璞归真,随性自由。

不过人类没有永恒不变的价值框架,任何有关于价值的观念都是暂时的。骆驼总会到达忍受的极限从而向狮子进行变形和超越,而狮子也最终会以胜利结束它与旧枷锁的战斗并向婴儿转变。尼采以婴儿来隐喻新生的人类的人类精神,因为婴儿正是人类的开始与回归。

《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他的超人观点也与这精神三变相呼应,人类精神最终将回归到婴儿状态返璞归真。而尼采也期望那惨淡的社会能创造出超人,超脱于现世中的人类。

从人类精神来看,人获得了新生,诞生了新的价值。人类的精神本就是创造、 游戏 和愿望,人在自我肯定和自我超越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自我的生成。“人生的三境界”既表现为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也体现了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从“坚韧负重”的骆驼精神超越为争取自由自主、否定传统的狮子精神,由此,进一步超越为实现新价值创造的孩子精神,精神境界实现了第三重攀升。

猜你感 兴趣 :

1 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观点

2 尼采人生感悟哲学名言

3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

4 尼采的人生感悟哲学名言

5 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

以上就是关于尼采名言和简介全部的内容,包括:尼采名言和简介、尼采<偶像的黄昏>简介、尼采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45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