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山
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一句,大多数参考书给的译文是:如今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不如他们(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真是奇怪啊!
从字面意思看,这样的翻译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若细细推敲,便会发现“其可怪也欤”一句颇有些费解:到底谁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感到“奇怪”?有人会说,当然是韩愈,从前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一句可以看出,他是有轻视劳动人们的思想的,这是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所致。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当时韩愈极力倡导从师之风,他对“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赞赏的,将其作为“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的对照物,韩愈认为他们的见识超过士大夫之族是因为他们的“不耻相师”,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最有力的支撑。作为文章大家的韩愈怎么会明显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而“感到奇怪” 呢?韩愈是否有“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我不敢肯定,但《师说》中他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绝对只有称颂而无一丝儿的“轻视”,这一点是肯定的。
其实,文中的“君子”是褒词贬用,指的就是士大夫之族,韩愈的意思是说,自以为高贵聪明的君子们,由于其“耻学于师”,他们的智慧和见识还远远比不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正是对君子们的深刻讽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韩愈用充满鄙夷和嘲讽的语气,或模仿着士大夫尴尬与无奈的神情,俨然地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即“其可怪也欤”后面的标点应是问号,这是一个反问句,可译为:“如今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不如他们,(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尽管嘲讽的味道淡了些,但意思更明确了,也算能“自圆其说”吧。
韩子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良哉斯言!
人生于世,饮食男女,感四时寒暑而百疾生焉,必赖巫医乃治;凡耳目声色,必赖乐师乃娱;凡日用诸物,必赖百工乃给。虽然,斯民仍为君子不齿者,何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所与人者,徒养人之身命耳。世间有情众生,皆有身命,苟可以养人身命为贵,则养禽兽鱼虫乃至微生物、乃至病毒者,皆为可贵也,岂不谬乎?
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非人之身命也,心也,人之身命与禽兽无异也。圣人之道乃人心之道。古之君子,乃圣道之信守传扬与奉行者。是故,君子所以不齿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也。
首先说这不应算是民俗传统的问题,而应是语文的问题。
其次,这里从文言文的角度说这里的难点有三,一在于“相”,“相”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复杂的副词,在这里不做句子成份,但他又表示了主语之间“互相”的意思,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主语肯定不会包含一个主体,这里的意思是“巫医一类人,乐师一类人以及百工”即社会各类不同阶层职位的人彼此之间是会互相请教的,二在于“不耻”是意动用法,
即这些人不以互相请教为羞耻;三在于“师”
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请教之意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句子出处:唐·韩愈《师说》,求教多问类名言句子
古代巫医、乐师等各种手艺人,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可耻。士大夫之类的人, 听说某人称某人为老师, 某人称某人为弟子, 就聚在一起加以嘲笑。 问他们为什么, 他们就说, 某人与某人年龄相近, 学问也差不多, 怎么能以师生相称呢 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感到羞耻, 拜官位高的人为师又觉得近于谄媚。 唉! 古人从师之道不可恢复可想而知了! 巫医、 乐师、 百工艺人, 是君子所看不起的, 今天士大夫反而赶不上他们的智慧, 这难道不是怪事!
以上就是关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全部的内容,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乐师百工、《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动宾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