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大郎辩说,也是场闹剧

write的过去式2023-04-29  36

有段时间,我写的一文《为潘金莲正名,实为一场闹剧》,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不过偶有提到潘金莲与武大郎实有其人,说施耐庵所塑造的角色属于诋毁了真人形象,尤其是武大郎。

为此我专门查过网,关于真人武大郎说法大约如下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1]

本名

武植

别称

武大郎

字号

田岭

武大官人

所处时代

明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历史事件

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

明代,确实有武大郎、潘金莲以及西门庆这三人的传说。但历史上真实的三人,和我们所熟悉的《水浒传》中的三人,却截然不同。

首先,武大郎非但不矮,还是个轩昂的七尺男儿。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如今,一米八几的身高,是让人羡慕的。在几百年前的人们平均身高比现在矮一大截,可想而知,武大郎的身高在当时多么令人仰视了!

真实的武大郎,不会做炊饼,只是一位“唯有读书高”的读书人。他自幼聪敏,寒窗苦读多年,终于中了进士,当上县令。所以,武大郎不是卖炊饼小矮人,而是身材高大的官人。而且,他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清正廉明,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蒙冤的不仅有武大郎,还有潘金莲。事实上,真实的潘金莲,是个好姑娘。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且对武大郎一心一意。早在武大郎还未中进士前,潘金莲就不顾家人反对,偷偷接济他。后来,武大郎金榜题名,这段良缘自然也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既然武大郎高大英俊,颇有才华,潘金莲又贤良淑惠,那怎么会成了《水浒传》的那等模样?这一切,都与交友不慎有关。

武大郎家贫时,曾受过好友黄堂的接济。后来,黄堂的房子被烧,无奈之下投靠已经当了县令的武大郎。这黄堂心想:曾资助武大郎,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如今,升官发财的他却忘恩负义。

谁知,住在武大郎府上的那几天,人家倒是好酒好菜招待着,但关于资助的事儿,却绝口不提。黄堂心里憋着一口气,不给自己找份差事也就算了,连重建房子的钱也不肯资助,这算哪门子的哥们?于是,黄堂就展开报复了。

古往今来,最常见的报复,无非就是那几招,其一就是抹黑造谣,把名声搞臭!回去的路上,黄堂四处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丑事”,最后觉得用嘴说还不过瘾,于是写在纸上,四处张贴“大字报”。果然,这么一来,武大郎和潘金莲顿时成了焦点人物。

此时,西门庆也适时出场了。西门庆本是一个流氓,唯恐天下不乱,见黄堂抹黑武大郎后,决定给黄堂出主意。最后,这位仁兄还“牺牲”自己,让自己成了谣言里的“男小三”,与诸位女人谱出一段段荒唐之曲。当然,这仅是西门庆的一厢情愿。现实中,西门庆是小流氓,女人很反感这个人!

而当事人武大郎却还蒙在鼓里。但黄堂这位始作俑者回到家里后,却发现家里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诉他,这是武植派人来建的!这下,愧疚之心,如黄河决堤,滔滔不绝。武植本想给黄堂一个惊喜,哪知还没开始“喜”,就已经够“惊”了!

可造谣容易,灭谣难。谣言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连施耐庵这位大才子都信以为真,于是写进了《水浒传》。这么一来,武大郎和潘金莲怎么也翻不了身了!

这桩冤案,见于施耐庵后人的道歉诗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志铭中得到了证明。看来呀,一旦交友不慎,真有可能会无端端“遗臭万年”![2]

外界评价

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大家看到了吧,有墓有祠堂,有墓志铭还有族谱,多么真实啊!但我告诉你都是假的你会怎么想,不可置信吧,这可是人家当地政府请人挖掘的呀!

那我告诉你就是当地政府故意伪造的,篡改他家族谱,目的是为创收经济。你觉得呢?

当年琅琊榜热播后,曾有两地发现了梅长苏故居,甚至还发现了他的墓。但谁都知道梅长苏是小说人物,历史上无有其人。而故居和墓的建造就是当地政府所为,目的就是为了钱。

另外关于武植这个历史真实人物的说法却也有不同,一说他身高一米七,也有说他身高一米八,还有干脆二者混之,说他一米七八。

关于他的坟墓发现也有1943 年和1992年两种说法,这我就要问问武植后人,到底是何年发现,你们有准谱吗?

最重要的是他到底是中过状元还是中过进士,这点也是两个传说。但不管是状元还是进士,那我就想问你,他是哪年几期几甲的科名。

还有也很重要的一条,对于这个历史人物,却没有关于他是哪个年代人士的记载,到我查到的,是他是永乐年间人,中年中举。可是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成书元末明初,是洪武朱元璋时期,而不是朱棣。水浒传两个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皆在永乐之前去世。用一部先出的书去污蔑一个后生的人,这个思维模式是够另类的。

还有那个所谓09年向武家后人道歉的施耐庵后人,你确定你真的是施耐庵后人吗?这可是差了近六百年的。如果真是,你为先祖一个没有错误之事道歉,却不想为祖宗解说,你是哗众取宠还是沽名钓誉?我只能告诉你是个不忠不孝之徒。靠祖宗露脸你无耻之极。

因为水浒传通篇都是称作武大郎,或武大、大郎,那是俗称,浑名,哪个文字说他叫武植了?

所以即使永乐时真有个人叫武植的,后人却为什么要把他硬往那五寸丁上面对应呢?天下姓武人多矣,家排行大唤大郎者多矣,武大郎只是某一类人的艺术形象,后人却将不相干的真人与虚构人物且是丑角相对,恐怕老祖宗也是醉了。

看看诗的第一句,他身为施耐庵后人,应该还是个文化人,竟然对祖宗名姓直言不讳,我就想问,他到底是施耐庵后人吗?或他了解中国名讳的禁忌吗?如果我是这位先生,至少也应这样写“我家先祖施耐庵,杜撰潘武使蒙怨”才像点话。看这位先生写诗,不像是致歉的,反像是替武家讨债的檄文。这首诗里没看出半点内疚歉意的部分,反而充满了对施耐庵的敌意,对施家的仇恨,末一句“施姓欠帐施姓还”更是突出作者想彻底同施家决裂的决心和意志,表达了对他家先祖的唾弃和悲怆。对此我想说什么呢?无语。

另外说一句,武植的这份故事取自陈世美,另一个被歪曲的历史人物,是有其人。有兴趣的去查查吧,他的真名叫陈年谷,清朝湖北人,做过县令,因为官清廉,有朋友找他帮忙遭拒绝,从而怀恨在心,后编排出一折戏臭陈年谷,就是铡美案。他的墓碑在1992年被发现。看,是不是很巧合。

另外据我查阅,武植这个人名出自小说《金瓶梅》,没有证实,仅供参考。

总之事情可能就是有人为了利益用了金瓶梅的人名,结合陈年谷的事情,运用各种手段编排出一个完美武大郎形象,再加上无知媒体的跟风炒作,如果这事属实的话则是对真实历史研究的无情践踏,需要强烈谴责和谴责。

1993年上映了一部由高志森导演,许冠杰主演的香港**《水浒笑传》,里面由吴孟达出演的武大郎是个与通常观念反差大的高大威猛的汉子,然而却也是个喜欢在膝上绑鞋在人前卖丑的敲诈勒索之徒。当武松问他这么高大却为何要在人前扮矮个时,吴孟达的台词是要假装可怜,来博取他人的同情。

而现在有些人想将“矮矬穷”的武大郎装点成“高富帅”来,又是映衬出什么心态呢?

我家尚藏有一套两本的《千古疑案》一书,记载了自上古尧舜禹汤到民国霍秋白等之谜团疑案。里面有包括孔子是否是私生子,梁祝是否存在,甚至有替秦桧、潘仁美、陈世美翻案之文。可通书上下未见武植一名。尚施耐庵在写完水浒传后,就有恶毒传言传出,言施耐庵写水浒荼毒后人,其三代子孙皆是哑巴。可见很多针对他的谣言都从那时开始,一直持续这六百多年。五百年便能沧海变桑田,何况这六百余年,就算突然冒出一个潘武私案就算的了什么呢?

最后我附上洪武年间进士名单,有武植的话支应一声。

洪武四年(1371年)

辛亥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

赐进士及第共3名

吴伯宗 - 郭 翀- 吴公达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7名

杨自立- 赵友能 - 仇 敬- 丁 辅 - 吴 镛 - 黄 载 - 王敬中 - 陈信之 - 刘 寅 - 杜 浚

王 谏 - 熊 谊 - 卢 贶 - 周子谅 - 毛 煜 - 王 谊 - 赵 旅 - --- - --- -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00名

姚宗敬 - 王玄范 - 叶孝友 - 尹宗伊 - 金 涛 - 岑 鹏 - 李 升 - 贾 敏 - 梁 临 - 聂 铉

屠养浩 - 郑廷实 - 赵 铸 - 张正一 - 洪 烨 - 包 莘 - 危孝先 - 冯 麒 - 刘光先 - 郭 邻

魏 云 - 魏 益 - 张寿龄 - 林器之 - 赵实中 - 俞友仁 - 王 诚 - 康 缙 - 闻伯异 - 童 尹

林信孚 - 陈执中 - 林文寿 - 王 夏 - 黄 绶 - 齐季舒 - 刘 杰 - 陈 玄 - 郑 潜 - 陈章应

彭 泰 - 严 植 - 李 素 - 李 初 - 陈 彝 - 胡汝雨 - 管 贞 - 吴 权 - 张 鹤 - 刘伯钦

叶 砥 - 林 嘉 - 刘 铸 - 陈 拱 - 何文信 - 傅 晧 - 韩守正 - 何德举 - 王 砥 - 冯 本

林德亨 - 林大同 - 尔朱钦 - 伍 洪- 邓原忠 - 蔡士实 - 叶德潜 - 王 锡 - 梁 安 - 杨 文

王 中 - 胡 澄 - 时执亮 - 柳汝舟 - 张 堂 - 胡 黻 - 孙 卓 - 智 审 - 喻文龙 - 黄德润

丁时敏 - 董时亮 - 陈 韶 - 胡宗禧 - 余 集 - 刘 中 - 周 潼 - 薛大昉 - 钟 霆 - 刘长辅

郑贞仲 - 黄 钺 - 何子海 - 袁 泰 - 张必泰 - 秦 亨 - 晋 罡 - 郑 钧 - 赵斗南 - 赵 松

本科举行后,明太祖于洪武五年下旨停科举,十二年后即洪武十七年方重新恢复。(2010-4-24 11:44)

乙丑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丁 显 - 练子宁 - 黄子澄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7名

马 京 - 齐 麟 - 吴 文 - 李 震 - 陈 广 - 顾 观 - 陈 淇 - 程以善 - 张 衡 - 彭汝器

陈 迪 - 秦 逵 - 夏止善 - 陈 杰 - 萧子韶 - 戴 城 - 聂 敏 - 黄 俊 - 侯 庸 - 徐 质

张 礼 - 沈 溍 - 牛 曾 - 吴 谦 - 张廷兰 - 黄子平 - 王 达 - 陈 绶 - 凌 辂 - 高 安

刘 观 - 陈至善 - 董 薛 - 陈仲述 - 徐 旭 - 徐应台 - 黄性初 - 倪 炯 - 王 福 - 廖孟瞻

韩 祯 - 王 瓛 - 郑 赐- 黄惟清 - 陈洵仁 - 戴 安 - 王 朴 - 陈逢震 - 聂 震 - 向 宝

方 升 - □□□ - □□□ - □□□ - □□□ - □□□ - 李 裕 - 项 复 - 谢 谦 - 朱 懋

陈 宾 - 黄伯圭 - 张士凯 - 陈 立 - 王 昱 - 魏安仁 - 廖时雨 - 李 琳 - 阳定周 - 陈 郁

赵 勉 - 朱 聪 - 陈 曾 - 葛 瑾 - 江 观 - 李子清 - 王本道 - 郑 珇 - 周 弼 - 王文英

陆 镒 - 郭 迪 - 邢 巨 - 姚 侃 - 王 肃 - 魏思敬 - 蔡 玄 - 张 和 - 李 增 - 高 成

解 敏 - 谭子英 - 张 义 - 王 溥 - 吕 演 - 林龟年 - 周同生 - 单桂孙 - 毛 仁 - 盛 安

唐 盛 - 周文通 - 李 骥 - 王 逊 - 严 鹗 - 劳士宽 - 周 原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362名

危 瓛 - 李鸿纲 - 蔡福南 - 杨 靖- 花 纶 - 黄 耕 - 蹇 义 - 邹仲实 - 谭惟善 - 郭 资

盛思明 - 刘 俊 - 仇 益 - 朱 瞻 - 卓 闰 - 谭 翼 - 林 达 - 柏 龄 - 林 细 - 陈 粹

潘 岳 - 李 渊 - 彭子俊 - 冯原智 - 林 同 - 于子仁 - 孙文义 - 惠 忠 - 曹 文 - 梁德远

杨居正 - 陈敬宗 - 李 济 - 吴 盛 - 许 恒 - 李文善 - 陈善生 - 孙 仁 - 李 瑛 - 叶 宗

甘 泉 - 方伯礼 - 李 仪 - 袁宗弼 - 卫善初 - 胡彦成 - 丁 坤 - 邓文铿 - 张 观 - 郭 弘

王思敬 - 吴应隆 - 缪 均 - 黄敬中 - 文 敏 - 崔 敬 - 魏 卓 - 陈顺成 - 董克昌 - 彭 庆

曾 玉 - 应宗义 - 徐 敏 - 潘存性 - 苏文洪 - 暴 昭 - 李行远 - 孙 贯 - 王 彬 - 卓 敬

曹 纯 - 俞 本 - 范 原 - 蔡 英 - 周 丹 - 潘 赐 - 邓志学 - 陈 焕 - 刘 拯 - 宋 辅

施 勖 - 李 耀 - 林 昶 - 胡 铉 - 阎 盛 - 丁永保 - 余 玱 - 胡 宁 - 李源深 - 齐 德

□□□ - □□□ - □□□ - □□□ - □□□ - □□□ - □□□ - 张 寿 - 张 凝 - 刘 麟

谭彦芳 - 张 山 - 王惟道 - 叶 规 - 余 钦 - 邓伟奇 - 刘仲廉 - 杨志铭 - 甘友信 - 范 朗

郭 琳 - 金 润 - 林宗浦 - 叶 耀 - 夏 仲 - 方必爵 - 石 岳 - 易大华 - 李德遂 - 陈用行

薛 盛 - 唐 辉 - 黄仁义 - 徐 复 - 杨 言 - 叶文德 - 郭 祥 - 朱革庆 - 阎 察 - 周尚文

傅 汉 - 夏 铭 - 刘 真 - 郑 辅 - 李 熙 - 林 瑜 - 陈 湜 - 陆 载 - 萧 圭 - 方必受

任 励 - 刘宗海 - 陈 迪 - 姚观文 - 罗 知 - 郭子和 - 周从善 - 罗 暹 - 水丘曦 - 金敏文

沈志远 - 徐子权 - 胡 昱 - 刘 让 - 刘 奉 - 翁公质 - 周 成 - 戴 云 - 王良弼 - 张文贞

高景材 - 叶 复 - 陈 权 - 刘 荣 - 赵 朗 - 马 魁 - 李 浚 - 吴 懋 - 毕 贵 - 袁 矿

俞 璟 - 邓 佑 - 王 觐 - 高 铎 - 张 著 - 林 逊 - 周宗起 - 刘安生 - 王 暾 - 张安世

张公宣 - 蒋 奎 - 钱 逊 - 罗 寅 - 汪 凯 - 王 蒙 - 张 瑾 - 潘 侃 - 丁 鳞 - 范 瑾

徐彦和 - 杨友仁 - 徐宗武 - 胡 信 - 莫 兰

据地方志补阙共123名

刘 宣 - 冯 顺 - 宋宏道 - 高 起 - 徐 淳 - 许 晋 - 余 文 - 高 迪 - 顾 諟 - 马 镶

唐俊民 - 邹 英 - 胡昌龄 - 程 源 - 张 博 - 孙 盛 - 张敏德 - 王 牧 - 王 进 - 邓 昙

韩 毅 - 高 翀 - 孙 达 - 程 禺 - 郭 炳 - 张 肃 - 姜 辅 - 王 粹 - 韩 俞 - 胡 本

庞 清 - 石文绣 - 丁志芳 - 曹 镒 - 蒋 义 - 李 建 - 李 哲 - 王 恪 - 李 昌 - 田 原

张  - 海永清 - 郝知微 - 徐 彬 - 张 翚 - 汪 麟 - 姚 傅 - 鲁 星 - 陆子孟 - 胡 斌

王顺德 - 张 岾 - 王 能 - 任 琛 - 王时敏 - 钟志道 - 王子眞 - 邵思恭 - 吴 庠 - 闻人恪

邹 泰 - 严 震 - 张孝本 - 王继生 - 蔡用强 - 张 莹 - 王峻用 - 唐 朴 - 厉宗义 - 许性善

曹大平 - 潘仁显 - 翁 梗 - 郑 泽 - 姚文珙 - 鲁 瞻 - 徐仕安 - 徐 诚 - 蒋应辰 - 陈 顺

沙顺昌 - 潘 善 - 张善同 - 郑 能 - 黄 达 - 彭 修 - 梁以孜 - 朱 隆 - 周月华 - 唐 贤

杨 腊 - 夏原震 - 游维善 - 樊用良 - 陈宗礼 - 罗士应 - 许仲猷 - 俞敬德 - 查仲源 - 汪彦思

李原野 - 涂 郁 - 郭 昌 - 李伯冲 - 张 睢 - 欧阳贞 - 朱秉恭 - 蔡 询 - 刘 贞 - 杨得礼

樊士信 - 刘文贵 - 戴 本 - 程子箴 - 宋仁贵 - 孙 崇 - 陈仲完 - 张子恭 - 郑 镕 - 顾 ■

廖 谟 - 王维通 - 陈以仁

据《列卿年表》补阙共4名

张 忠 - 曹 铭 - 邵永善 - 陈思道

据《闽省贤书》补阙共2名

周同安 - 周同仁

本科因榜眼练子宁、探花黄子澄于永乐时遭削籍置法,明成祖命令仆毁本科题名碑,故《碑录》阙名甚多,经由各省通志及其他文献补充,仍未俱全。(2010-4-24 11:45)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戊辰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任亨泰 - 唐 震 - 卢原质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4名

吴观玄 - 吴 谦 - 翁 华 - 艾 旭 - 俞士贤 - 金公允 - 郭 真 - 陈 讷 - 施 显 - 冯 伏

陈时举 - 范敬先 - 马志远 - 唐奉先 - --- - --- - --- - --- - --- -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78名

吴 鉴 - 胡 隆 - 沈 霖 - 王 辛 - 董幼颖 - 杨 熺 - 萧 敏 - 丁 恒 - 沈 玄 - 解 缙

郑 义 - 孔 敏 - 李 翼 - 曾克伟 - 陈 昂 - 邢 润 - 任 皡 - 李 盛 - 安 仁 - 赵 义

刘学政 - 缪 煜 - 夏铭善 - 李继祖 - 米 稚 - 吴安生 - 林 京 - 喻世英 - 邸 鹏- 何 奎

彭 贡 - 永 颖 - 吴 庆 - 游义生 - 徐 升 - 冯 亮 - 王观达 - 程 士 - 李子容 - 卢敬贤

菅谷奇 - 林 珽 - 陈 坚 - 黄金华 - 高 瞻 - 黄 弘 - 吴 辅 - 饶 增 - 王 佐 - 祝 渊

张 宪 - 周思政 - 陈文铭 - 李克逊 - 姚与成 - 潘善应 - 李 迪 - 陈 泰 - 郑 云 - 王希增

卢 义 - 殷 诚 - 朱 懋 - 翁 德 - 刘 海 - 杨克俭 - 解 纶 - 李 范 - 章 荣 - 张 熺

聂 任 - 王 广 - 曾 寅 - 陈 炯 - 王无将 - 魏 敏 - 陈逢辰 - 谭 登 - (2010-4-24 11:46)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辛未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许 观- 张显宗 - 吴言信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2名

王 羽 - 张 徽 - 龙子钧 - 赵 良 - 相 振 - 丘 秬 - 董恭礼 - 敖 得 - 陈伯颜 - 刘 文

何 测 - 蔡 祯 - --- - --- - --- - --- - --- - --- - --- -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6名

黄仲声 - 徐 逊 - 陈 裕 - 杨安仁 - 张广扬 - 丁 仁 - 李 谦 - 叶 林 - 柴子远 - 杨 璧

贺守真 - 李 本 - 樊 镇 - 陈 宠 - 林 义 - 李士昌 - ---(2010-4-24 11:47)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甲戌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张 信- 景 清 - 戴德彝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31名

胡嗣宗 - 吴仲贤 - 胡 成 - 陈 滋 - 王 耇 - 石允常 - 唐 泰- 施 谊 - 项 询 - 蒋 资

彭 泰 - 李思聪 - 彭汝舟 - 刘本仁 - 任 勉 - 黄绍烈 - 郑 隆 - 王 中 - 张宗政 - 高 泽

夏彦民 - 钟 亮 - 沈 良 - 汤 震 - 周 钧 - 金 桓 - 夏遂禄 - 张 真 - 万文昭 - 李广佑

彭 德 -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66名

戚存心 - 谭 源 - 郭 彧 - 刘 本 - 高 祯 - 叶 颙- 周 铨 - 尚 肃 - 周 绶 - 喩 良

喩居善 - 郭文昌 - 崔 裕 - 张 贵 - 李 彬 - 魏 翀 - 刘 谦- 王 斌 - 林保童 - 周 恩

张  - 顾 恒 - 周祖政 - 刘季篪 - 李 瑹 - 文道光 - 周伯康 - 孔 延 - 李 镒 - 李 俊

董 凤 - 匡 显 - 辛 民 - 路 确 - 骆士廉 - 钱古训 - 张添佑 - 胡 玄 - 应承完 - 梁 熙

吴 让 - 徐孟恕 - 刘谦 - 武 信 - 张守约 - 杨 砥 - 魏 圭 - 李 忠- 刘复 - 吕 祥

杨 琏 - 刘 瑜 - 沈 暹 - 陈 贯 - 林 英 - 陈福山 - 俞 允 - 林 曾 - 卢 显 - 夏 云

林 保 - 王文贵 - 陈 诚 - 许遇生 - 陈 生 - 童 英 - --- -  (2010-4-24 11:48)

洪武三十年(1397年)

丁丑科殿试金榜

春榜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陈 - 尹昌隆 - 刘仕谔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3名

芮 善 - 王 洪 - 邬 修 - 盛 敬 - 黄 淮- 宋 琮 - 姚有直 - 毛胤宗 - 胡 泰 - 林惟和

邹 进 - 洪 堪 - 曾凤韶 - --- -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35名

郭子卢 - 陈性善 - 黄宗载 - 许子谟 - 黄 浚 - 顾 晟 - 周 铎 - 朱思平 - 王 礼- 唐 恕

郑 华 - 吕尹旻 - 贾 闵 - 曾 纯 - 陈善方 - 王 观- 陈绍平 - 张 显 - 程 赐 - 李 祥

林 荣 - 阳 庆 - 钱 炳 - 戴 安 - 刘履节 - 符 铭 - 庄谦才 - 李文巽 - 郭士道 - 朱复亨

陈 观 - 段 树 - 蔡添祥 - 林 安 - 李 容 - --- - --

夏榜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韩克忠 - 王 恕 - 焦 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29名

蔡 或 - 施 礼 - 冉 通 - 李 质 - 王择善 - 张  - 卫 志 - 苗 微 - 张朝贵 - 王 靖

李 弼 - 常 进 - 杨 睿 - 柴 本 - 罗 英 - 张 俊- 李遵义 - 马 忠 - 梁 城 - 焦 禋

樊 敬 - 牛 斗 - 甯 威 - 胡 泉 - 王 逊 - 范 恕 - 杨 益 - 王 理 - 任伯安 -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29名

苏 文 - 张 麟 - 王 原 - 曾 博 - 李 泰 - 王 蕡 - 杨 焕 - 陈 丕 - 张 斌 - 张 瑞

刘 芳 - 张 敏 - 林 德 - 赵 玉 - 李 庸 - 屈 怡 - 陈 铿 - 党 理 - 杜 恒 - 田 恭

庞 皓 - 张 玺 - 吴 尚 - 方 砺 - 贺 润 - 陈 礼 - 马 俊 - 张 迪 - 郤 忠 - ---

本科三月殿试,中进士者皆为南方士子。明太祖将试官治罪,自阅试卷,取中六十一人,皆为北方人,并于六月廷试,取韩克忠为状元。故本科共发两榜,世称“春 榜”,也称“南北榜”。(2010-4-24 11:49)

建文二年(1400年)

庚辰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胡 靖 - 王 艮- 李 贯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37名

吴 溥 - 朱 塔 - 杨子荣- 金幼孜 - 刘 现 - 何士让 - 曾 ■ - 郇  - 方 孚 - 邓时俊

梁 成 - 张礼闻 - 陈继之 - 吴 福 - 李 敬- 顾 斌 - 刘 福 - 杨 溥 - 黄宗晦 - 陈道潜

蒋 简 - 叶 福 - 傅 行 - 冯 贵 - 王 高 - 李 时 - 邓 亮 - 熊文绶 - 商 惠 - 朱原贞

周 铨 - 陈义生 - 黄 钺 - 胡 濙- 宋彦名 - 雷 填 - 万 忠 - --- -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70名

李 敦 - 张 聪 - 邓 淮 - 秦 凤 - 顾 详 - 应履华 - 潘文奎 - 刘 复 - 潘 义 - 何 颖

陈 献 - 吴 琬 - 林 洪 - 黄 重 - 黄胤宗 - 王 能 - 尹惟忠 - 席 恭 - 王 彝 - 刘寿愻

熊文成 - 齐 政 - 郭 秋 - 刘 得 - 任 坛 - 卢 广 - 李 瑀 - 陈 绶 - 徐 新 - 刘 虬

郑 镐 - 翁 绶 - 刘迪简 - 蒋 骥- 叶 瑄 - 陈 宾 - 童 铨 - 李 寅 - 王 郁 - 薛 东

唐 复 - 俞 本 - 王 政 - 阎 济 - 严 升 - 曹嗣宗 - 刘 纲 - 刘 永 - 杨 渤 - 唐吉祥

陈 善 - 李 谦 - 韩 祯 - 萧 潭 - 余 灏 - 耿 直 - 石彦成 - 黄 宜 - 黄 谅 - 黄思敬

孙 让 - 余存谅 - 顾 佐 - 顾 谦 - 孙 完 - 马 骧 - 武 斌 - 帅用昌 - 马 彝

练氏一、练氏来源练姓原本姓东。尧帝时,风姓受命掌握东方青阳之令,因此改为东方氏。东方氏的第三代传人不訾,为舜帝七友中的东友。不訾始将复姓东方改为姓东。东不訾第六十四代孙东何,唐朝初年任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因军功,东何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精练军戎”,封为岐山侯,赐姓练,从始东姓一支改为练姓。练何世居河南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为练氏一世祖。练姓后裔以“河内堂”为堂号。从第二世起,练氏以“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赐姓启宇,诗书冠冕,诒谋济美”为世系派行诗。二、迁徙史略练氏在历史上大约经过五次迁徙后,才到达紫金。第一次迁徙为练何之孙,三世练友明,从河南河内(沁阳市)迁到福建建州。传至二十二世练诒嘉迁到江西新淦县。传至二十八世练渊文,字豪,于元朝复迁到福建武平县象洞乡。练渊文的第四代嗣裔练元龙,于明朝初年(约1370年),迁广东兴宁黄陂镇甘专村,是为练氏入粤一世祖。�据有关档案资料,到2000年,紫金县练姓人口5600多人,主要分布在乌石、瓦溪、龙窝、苏区、九和、柏埔、临江、好义、蓝塘、义容、附城等乡镇。三、迁入紫金概况紫金的练氏嗣裔均为从兴宁黄陂镇甘专村迁入。�二十八世练渊文的四代裔练元龙生五子:长子练思治、次子练思化、三子练思平、四子练思明、五子练思宁。除三房练思平系外,四房均有嗣裔迁入紫金。�(一)长房练思治系�十一世练穆,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由广东兴宁黄陂镇甘专村迁柏埔良洞村,后裔十五世一支练九仁迁临江镇大梨村,练九义移居博罗立居。�(二)二房练思化系�六世练珪,于明弘治年间(1489~1505年),从兴宁市坪洋镇金坑村迁入九和麦田立基。其后裔第九世练春榕,由九和麦田迁入紫金县城天后坪,十世练普其中一子练可教,留居九和麦田,十二世练九思迁居惠东石塘镇。�十二世练瑞琦,携弟瑞昌、瑞珍三人,携带父练可让骨骸,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0年)由兴宁黄陂甘专村迁瓦溪早禾坑,次子瑞昌居瓦溪井坑,三子瑞珍居九树公坑,后其裔孙分迁瓦溪高田三官寨、左坑、塘唇村及九和幸福石研槽村等地。�(三)四房练思明系�七世练廷桂,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兴宁罗岗下岚村迁紫金中坝托盘寨立业。其长子八世练通,迁居紫金县古竹汤坑(今下洞村)下水口,其后裔十世练应纪又迁附城黄花。后有十三世练子琇,于康熙年间(1662~1722),迁连平县城东昌街开基。次子八世练达后裔十一世玖兴,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迁郁南县河口镇油麻坑开基。�九世练建道,于明万历年间(1574~1619年),由兴宁黄陂甘专村迁入瓦溪店前(鸡毛笼),其裔孙部分迁博罗、增城。�十世练应懋,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兴宁携带父亲练居伦骨骸偕母携子迁居紫金县乌石车洞。部分裔孙散居瓦溪高田、塘唇、田螺塘村,九和幸福石研槽、麦田村,苏区赤溪村。传至十四世练道章迁龙窝彭坊。十五世练文〖XC鸟JPG;%100%100六子及其侄(十六世)共十五人于清嘉庆初年,外迁广西苍梧县广平镇;十四世练启昌、启盛迁四川;民国有部分裔孙迁越南、泰国等地。�十一世练若清,携带父亲练一卿骨骸迁紫金县瓦溪田心村,后部分迁罗定。�十一世练若仁、练若义,携带父亲练一相骨骸迁瓦溪高车田心村,一支十四世练世良迁居好义竹坑。部分后裔散迁省内外各地。�十一世练奇元,于清代由兴宁黄陂甘专村迁瓦溪高车村,后复迁柏埔塘背村。�十世练宗富,从陆河县万輋镇迁入龙窝双下立居,后裔十五世练起麟移居惠东县高潭黄坑。练超麟其子于乾隆五年(1740年)迁中山县石门。�(四)五房练思宁系�十世练旭,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从兴宁黄陂甘专村迁入紫金县柏埔东方村,后裔十三世练子兴迁博罗义和镇。�十一世练孔学偕男练梦麒、练梦麟二子,由兴宁迁好义杨梅塘、小坑,后部分后裔迁惠阳大岚。�十二世练贞化,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从兴宁黄陂镇下翁村迁入义容夏棠。�六世练玄于明正德年间(1507~1521年),从兴宁扬兴寨迁入龙窝圩立居。�十三世练启玉,从兴宁大坪镇岭背河村,迁入上义,其孙练绍远于清乾隆年间迁广西北流县。四、堂号、祠堂与堂联(一)堂号�“河内堂”因练氏始祖练何向居河南河内(今河南沁阳)而得名。现居紫金县境内的练氏,其堂号均为“河内堂”。�“丹阳堂”因练氏后裔中的一支在五代时由河南迁入丹阳,其后人以“丹阳堂”为堂号。“建安堂”因另一支练因泰,在南唐时由河南固始县迁入闽省建州,封建安公,其后人以“建安堂”为堂号。�(二)祠堂、堂联�1、练氏通用堂联�岐山世泽,淦水家声。�注:上联是始祖练何封号。下联写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兵攻破南京,改号永乐。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榜眼、中丞练子宁聚义兵抗逆失败被俘,被诛九族,后人建忠烈庙祀奉,又建“金川书院”、“浩然堂”。练子宁是江西新淦人,新淦因淦水得名,故称淦水家声。�2、紫金县城练氏总祠�该祠名“明化第”,位于紫金山下,今紫城镇金山街23号,座东向西,建成于1936年。建有上三下三,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大门联:�明昭祖德,化起宗功。�凤翥岐山标紫邑,龙腾淦水汪神江。�上厅顶梁联:�聚千秋昭穆于一堂,为虞舜友,为岐山侯,从得姓受氏以还,瓜绵椒衍,时蔚起,南宫英俊,西部名臣,亿万年继继绳绳,早启文明昌后嗣;�联两粤宗盟而复祚,是清白遗,是忠贞裔,有肖子贤孙之责,木本水源,问伊谁,节并孝儒,直方左鼎,廿四史轰轰烈烈,应追功义迪前光。�大人岭拱庭前,堂构增辉,族衍家祥,丕振云礽光淦水;�状元峰围室后,兰桂竞秀,文经武纬,宏开统绪绍岐山。�下厅顶梁联:�受姓自贞观,佐大唐一统江山,精军简练,总握兵戎,功著奇勋昭百代;�派分源淦水,撑建明半边日月,劲节深知,光昭史册,名垂忠烈耀千秋。�3、乌石车洞祠堂�该祠位于乌石镇车洞村,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座南向北,上下各五间,1994年重修。�上厅顶梁联:�七友早流芳,越唐代,勋参李勣,功辅世民,锡土姓而赐岐山,赫濯衣冠垂奕祀;�三洲分远派,忆明时,节并孝孺,直方佐鼎,合忠良以光史乘,馨香俎豆祝千秋。�下厅顶梁联:�系出岐山侯,赫丕先代,文武奇勋,隆业骏发,标炳大册光世泽;�派分淦水县,昭著后裔,诗书长继,英才济美,显耀孙枝振家声。�4、龙窝官田祠联�脉发岐山遗社布;泽承淦水荫官田。�5、瓦溪井坑瑞昌祠�该祠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座东向西,上下三间。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2000年重修。�顶梁联:�赐姓自贞观,为帝友,作良臣,历宋元明清,英才辈出,科甲巍巍,忠烈芳标光谱牒;发源由闽峤,迁兴宁,移永邑,相阴阳山水,绪统宏开,衣冠济济,诗书世泽衍箕裘。6、瓦溪高布练天佑祠�天佑祠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200年,原系天佑本人自建房屋。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2003年重修。�顶梁联:�赐姓本贞观,迹著岐山,自闽汀至兴宁,乃武乃文,一脉渊源皆茂盛;�肇基来永邑,功垂淦水,由南芬越高布,寝炽寝昌,标香玉桂正荣华。�7、瓦溪早禾坑瑞琦祠�该祠位于瓦溪镇茶光村,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座北向南,上下三间。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1995年重修。�上厅顶梁联:�赐姓本贞观,封侯爵总军戌,佐大唐一统江山,赫赫奇勋昭百世;�支分原淦水,中探花官御史,撑有明半边日月,丕丕忠烈耀千秋。五、家规、家训(一)家规八则�崇祀以敦孝思,耕读以务本业,尊师友以习礼仪,孝弟以肃家风,戒争讼以敦和好,睦族以念同宗,择配以选良家,戒赌博以遏游荡。�(二)家训十则(选)�尊敬宗祖春秋祭祀尽物尽诚,祖茔祖庙尽力经营。�孝顺父母视膳问安必恭敬让,愉色婉容慎终如始。�友爱兄弟孔怀之情如手如足,劳则同分财不私蓄。�慈恤孤幼惠爱之恩视如子女,婚姻死丧不吝施与。�宜我家人阖民有章内外有纪,孝敬翁姑和协妯娌。�睦我族人敬老尊贤有恩无怨,吉凶庆吊礼意缱绻。�表正子孙朴耕秀读诲尔谆谆,斗牌赌博玷祖辱宗。�忠顺事上(略)。�诚信待友同声同应然若不欺,切勿交匪丧德丧仪。�亲我三族(略)。七、紫金练氏人物简介练学香(1844~1927年)清同治年间邑庠生,乌石车洞塘背村人。练学香考取功名后,做了私塾先生。他教学认真,学生成绩很好。时任永安任县令是广西人,任满回家时,力邀练学香到广西任教。练学香在广西教书10多年,当地娶妻成家。后来,举家迁回永安乌石老家,继续教书。�民国初年,桂系军阀一位叫莫仁清的团长任紫金县行营长官,他是练学香学生的学生。莫氏到紫金前,他的老师告诉他,他的师公练学香先生是他治内的一个先生,要他给予照顾。莫氏到任后,备上轿子把练学香请到县衙内,想请他到县衙内去做事。而练学香以只会教书,不会做官为由推脱。莫氏说,你既然不肯出来做事,也不勉强,只要是在我任内,县监牢中的人犯,你愿保那个,我就放那个。�消息传开后,邻近不少犯人家属带着银元来找练学香。求他作保,但他一个都不保。人家笑他给了他发财的机会他都不会利用,练学香说,我宁可穷死饿死,也不发这不义之财!在莫仁清任内的一年多时间里,练学香只保了一个确被人诬陷为偷牛贼的乌石埔头村姓翁的人家。该姓翁的人出牢后,拿了只鸡来感谢他,练学香还掏钱买了酒来款待,村里人都说:“练学香保人——赔钱。”�练学香一生忠直,晚年贫病交迫。他的为人品格,至今还备受世人称道。�练炳先字忠香,乌石车洞人。誉称“五子六先锋”。1854年与练普扬,字玉琼、庠生,率宗亲近百人起义,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起义前,练炳先组织骨干力量在官山嶂下的坳头进行军事训练,打造兵器。事发后,永安县府派兵丁来捉拿练炳先和练普扬。练炳先他们躲到山上,避过官兵的追捕。当晚他们在乌石车洞村的水口社爷坛焚香祭旗,率众起义。练炳先为首领,练普扬为军师,起义队伍沿山路南下经过瓦溪塘唇、围澳,会合了练相霖(瓦溪高车人,号称“红头相”,后被大平军封将军,又称“飞将军”)后续起义队伍后,经蓝塘、古竹、博罗,然后北上投奔太平军将领李世贤部下的练业坤部。一路上不断有人来加入起义队伍。练炳先与太平军主力汇合后,跟随练业坤征战两广、江西、湖南、浙江、安徽等省。练炳先作战英勇,荣立六品军功。他和他所率领的四个弟弟练根香、练钦香、练庚香、练进香及他儿子练世宦,都被封为“先锋”,人称他父亲练玉建(也参加了起义军)为“五子六先锋”、“三代七英雄”。太平天国失败后,练炳先率部分族人辗转回乡。练炳先的房子“承启楼”被官兵烧光,他在山中躲避没被官军抓到。练普扬躲在外地亲戚家中,后被官兵抓去斩首。�练国中瓦溪高田人。现任广东省煤炭工业厅副厅长。�练富强九和幸福人。现任河源市地税局副局长。�练裕民柏埔塘背人。现任河源市龙川县检察院代检察长。

有姓练的。

练氏源出伏羲之后,始自东不訾第96代嗣孙东何公。于唐初贞观年间,东何任总管府录事参军,奉诏助李勣将军出征高句丽,东何献火攻战术,破辽东城有功,赐姓练,并封岐山侯,世居怀州河内县。故东何为练氏的受姓始祖。

练氏东何得姓后,其孙练友明迁建州府(今福建浦城)开始,又传十六代练干誉迁建宁府(今建瓯市玉山镇),传至第二十二代练诒嘉时,迁到江西临江府三洲(今江西峡江);又传至第二十八世孙练渊文,字豪,任福建宁化教谕,再次从江西入闽。

适值赣寇蔡五九作乱,攻陷宁化,练渊文率眷属沿山区走避,迁居福建武平县象洞乡洋贝村(今洋背村)开基繁衍;又传至三十二世孙练元龙,明朝初期迁至广东梅县,后又迁至兴宁。

扩展资料

练姓名人:

1,练定

练定,又名练及柄,字公权,北宋人。嘉佑(1056~1063)年进士,调和州乌江尉,再除福州司理,时吕惠卿居丧温陵,闻定名及还朝,荐之为流内铨主薄,以外艰归。

2,练玉姑

练玉姑,练寯,五代时浦城人,时称练氏夫人。其夫章仔钧为闽王王审知属下将领,据《建宁府志》述:五代后唐天佑年间(约公元907年),王审知任命章仔钧为西北营招讨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练姓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 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 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 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战),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 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 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 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 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 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编辑本段]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

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一览。

靖难之役是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也是朱氏皇朝建立未久即发生的一次人伦惨变。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应该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文弱的侄皇帝与身边的书生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战争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战,投向不同的两个阵营。本人根据《明史》相关记录,将参加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列出名单如下: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永乐皇帝之侄,战争开始前为皇帝,战争结束后失踪。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建文皇帝之叔,战争开始前为燕王,战争结束后登极称帝。

周王朱橚,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齐王朱榑,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代王朱桂,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开始前被朱允炆削爵囚禁,战争结束后复爵。

宁王朱权,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移封南昌。

谷王朱橞,朱棣之弟,朱允炆之叔,战争之初参与朱允炆阵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献城投降。

燕王世子朱高炽,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参与朱棣阵营,战争中留守北平,战争结束后封太子。

高阳郡王朱高煦,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战争之初自南京逃回北平参与朱棣阵营,履立战功,战争结束后加封汉王。

郡王朱高燧,朱棣之子,朱允炆之堂弟,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赵王。

驸马都尉梅殷,朱棣之姐/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任淮安总兵,战败被俘,战争结束后被朱棣授意谋害。

驸马都尉王宁,朱棣之姐/妹夫,朱允炆之姑夫,战争开始前向朱棣阵营泄密被朱允炆囚禁,战争结束后释放,加封永春侯。

驸马都尉李坚,朱棣之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任左副将军,加封滦城侯,战败被俘,病死。

驸马都尉胡观,朱棣之妹夫,朱允炆之姑夫,参与朱允炆阵营,战败被俘,战争结束后释放。

庆城郡主,朱棣之堂姐,朱允炆之堂姑,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代表朱允炆阵营到朱棣阵营议和。

长兴侯耿炳文,朱允炆之亲家,参与朱允炆阵营,兵败。

驸马都尉耿璇,朱棣之侄女婿,朱允炆之姐/妹夫,参与朱允炆阵营,战争结束后被杀。

燕府仪宾袁容,朱棣之女婿,朱允炆之堂姐/妹夫,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驸马都尉、广平侯。

燕府仪宾李让,朱棣之女婿,朱允炆之堂姐/妹夫,参与朱棣阵营,战争结束后加封驸马都尉、富阳侯。

魏国公徐辉祖,朱棣之妻舅,参与朱允炆阵营,战败被囚禁。

左都督徐增寿,朱棣之妻舅,秘密参与朱棣阵营,被朱允炆所杀。

曹国公李景隆,朱棣之表侄,朱允炆之表哥,战争之初参与朱允炆阵营,兵败撤职,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献城投降,战争结束后最初得到礼遇,后被撤职囚禁

丁显

官授翰林院修撰。

洪武四年(1371)取士后,太祖废科举,改荐举,直至洪武十八年(1385)方恢复科举考试。乙丑二月会试四百七十二人,黄子澄第一,练子宁次之,第三名花纶乃浙江新解首。三月殿试,太祖亲制策问。读卷官拟奏纶第一,子宁次之,子澄又次之。是年童谣有:“黄练花,花练黄。”时人莫解,比会试及读卷所拟名数正协。花纶被选,一时无不知者,故同榜皆呼为“花状元”。此科榜眼练子宁曾作《送花状元诏许归娶》诗。但在唱名的头天晚上,太祖梦殿前一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及析首卷乃花纶,太祖以其年少抑之,已而得丁显卷,姓名与梦符,且显字日下双丝也,遂擢为状元,时年28。

丁显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后因上疏论事言辞激烈,得罪太祖朱元璋,被谪戍,病死任所。

丁显少年得志,英年早逝,他博通经史,才思敏捷,能援笔立就,著有《建阳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此外,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

以上就是关于为武大郎辩说,也是场闹剧全部的内容,包括:为武大郎辩说,也是场闹剧、练氏排在百家姓第几位、有没有姓练的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63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