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某物何”是“拿某物怎么样”的意思,“如土石何”是“能拿土石怎么样”的意思,“其”带出反问语气,智叟的意思是说愚公“你能拿土石怎么样呢?”意思是说愚公拿土石没办法,不可能成功移走土石,进而移走山。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如……何”相当于“对……怎么办” “把……怎么样” 它是表示疑问的一种习惯用法,“如何”的拆开使用,中间可加上名词或代词。
例:1如太行王屋何?
2其如土石何?
1 古文“其”字的一般用法并举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 古文“其”字的一般用法并举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 请教一下文言文中“其”字的用法(要有例子)其 拼音:qí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
③其夫呓语。(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
(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
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
(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
(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
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
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12)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另:〈代〉(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
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
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2) 彼、他 [he]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3) 又如:独善其身(4) 她 [she]。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5) 它 [it]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鲁迅《祝福》(6) 他们;她们;它们 [they]。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7) 他的 [his]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
——《孟子·滕文公下》(8) 又如:其妻(9) 她的 [her]。如:其夫(10) 它的 [its]。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their]。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孔雀东南飞》(13) 又如:正当其时(14) 这样,如此 [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15) 姓其qí〈副〉(1) 也许;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其自桓叔以下。
——《国语·晋语》齐国其庶几乎。——明·宗臣《报刘一丈书》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 表示祈使。
当,可 [can;may]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君其详之。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其善抚之。——清·林觉民《与妻书》弟其宽心勿畏可也。
——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3) 将,将要 [should]今殷其沦丧。——《书·微子》(4) 表示诘问。
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可怪也欤。——唐·韩愈《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国其果老矣乎。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5) 极,甚 [very]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其qí〈连〉(1) 如果,假设 [if]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2) 或许;大概 [perhaps]我中国。
4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其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其”字的用法(一)“其”字用作代词的用法:又分几种情况:1、“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2、“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3、“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用法: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其”字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的用法: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其”字用作副词的用法: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的用法: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的用法: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的用法: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其”字用作连词的用法:1、“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的用法: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其”字表示假设关系的用法: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其”字助词的用法: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5 关于“其”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总结“其”的用法:
(一)代词。
1他(们)的、它们的。如: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自己)、我的、你的。
4指示代词,那、那个、那里、这、这里、这些、其中的。 如: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于乱石中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如: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如:
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加强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
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连词。表假设,“如果”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四)助词,协调音节。可不译。 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 文言文中“其”字用法及其意义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7 文言文中“而”、“之”、“其”字的主要用法及意义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常用词——之、其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五、助词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
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二、何1什么。
2怎么样。3哪里。
4多么。:5为什么。
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三、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四、乃1于是,就。
2才,这才。3却。
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
6而,又。7你,你的。
五、其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六、且1暂且,姑且。
2将,将要。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7同“夫”,句首助词。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七、若1如果,假如。
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
⑵所在之处,处所。九、为1、成为,变成。
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
12因为。13则“于”,在,当十、焉1、相当于“于之”、。
其如土石何的其是什么意思
1、“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2、其在文言文中的其它意思: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3、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
4、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5、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1 初中文言文~~
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
2 勉谕儿辈文言文分层次层次用表示。
《勉谕儿辈》原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俭 :节俭。2奢 :奢侈费用。
3费用 :花费钱财。4着 :穿。
5办 :用来做成。6莫 :不要。
7饥 :饥饿。8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9若 :如果。10馋 :这里指饥饿的意思。
11图 :贪图12粗饭:粗茶淡饭13特:只、仅14则:那么15待:等待16足:足够翻译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变得节俭却困难了。饮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事情的艰难,就不会轻易地花费钱财了。
每一顿饭吃肉喝酒,可以置办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不饿不冷就够了,何必图个吃好穿好?经常在拥有的时候想着没有的时候,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再想着拥有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能)常常享受到温饱了。
启示: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就难了。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3 文言文有哪三个层次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4 初中3年的所有文言文(语文版的)S版语文:nbsp;nbsp;9Anbsp;nbsp;nbsp;nbsp;nbsp;20秋nbsp;nbsp;nbsp;nbsp;水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庄子》nbsp;nbsp;nbsp;nbsp;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1愚公移山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列子》nbsp;nbsp;nbsp;nbsp;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nbsp;nbsp;nbsp;nbsp;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nbsp;nbsp;nbsp;nbsp;nbsp;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nbsp;nbsp;nbsp;nbsp;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nbsp;nbsp;nbsp;nbsp;nbsp;22扁鹊见蔡桓公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韩非子》nbsp;nbsp;nbsp;nbsp;扁鹊见蔡桓公,立有nbsp;nbsp;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nbsp;nbsp;曰:“寡人无疾。”
扁鹊nbsp;nbsp;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nbsp;nbsp;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nbsp;nbsp;“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nbsp;nbsp;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nbsp;nbsp;死。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3捕蛇者说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柳宗元nbsp;nbsp;nbsp;nbsp;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nbsp;nbsp;nbsp;nbsp;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貎若甚戚者。nbsp;nbsp;nbsp;nbsp;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nbsp;nbsp;nbsp;nbsp;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nbsp;nbsp;nbsp;nbsp;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4诗词五首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使至塞上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nbsp;nbsp;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 如何给文言文划分段落划分段落,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与主旨。
但是,过去的文 言文版本,不仅没有标点,也不标明段落。那么,如何给文言文 划分段落呢? (一)划分段落的关键,要依据上下文义,弄清楚文章的层 次。
如果没有弄清楚文章的层次与脉络,不仅不能正确地划分段 落,而旦也不能正确地断句。 如: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曾 有一本书是这样断句的: 昔伊挚、傅说出于 ,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 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 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 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 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 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本书没有划分段落,而且“今天下”以下的断句是错误 的。
正确分段与断句应该是: 昔伊挚、傅说出于 ,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 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 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 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 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呢?因为,原文“昔”与“今”对举,明 显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列举历史人物与他们的表现,第二层次 讲今天应该有相似的人才。
两个层次间有具体的对应关系,其中 的“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是照应前文的伊挚、傅 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是照应前文的管仲;“若文俗之 吏,高才异质”,是照应前文的萧何、曹参;“或堪为将守,负污 辱之名,见笑之行”,是照应前文韩信、陈平;“或不仁不孝而 有治国用兵之术”,是照应前文的吴起。 而且,文中的“及”、“若”、“或”都是连词,具有连接与提示作用。
(二) 划分段落,必须注意文章的结构特点。文言文很讲究文 章的结构。
我们划分段落时,应该注意并利用这个特点。我们 在修辞部分讲古文的“起、承、转、合”时,已经举了欧阳修《五 代史•伶官传序》为例,那篇文章根据“起、承、转、合”的特 点,可以划分为四大段。
那篇文章的特点是“开门见山”,一起 头就亮出了中心论点。 当然,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
如贾谊的《过秦论 上》,就不是“开门见山”,而是 “画龙点睛”。文章本是批评 秦朝的过失,总结其亡国的教训。
一开头却欲抑先扬,铺张秦国 的崛起与强大;紧接着写秦国用武力与权谋而称霸天下,打败有 雄厚实力的六国;再接着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可一世,却不施 行仁义,倒行逆施,愚民弱民。 然后,写陈胜起义,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虽然力量弱小,但是,顺应了民心与时代要求,终于 灭亡秦朝。
文章最后推出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具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妙。
我们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可以 先划分三大段落:第一大段落描写秦王朝的兴盛强大,第二大段 落描写秦王朝的灭亡,第三大段落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 第一 大段落描写秦王朝的兴盛强大,又可根据过程再划分为三段:秦 国的崛起与强大,秦国用武力与权谋而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天 下却不施行仁义。
又如:韩愈的《原毁》,采用比较对照的论述 方法,用理想中的“古之君子”对比“今之君子”,又以各自的 “律己”与“待人”进行对比,排比成篇,处处呼应;然后推论并 探讨“今之君子”喜欢毁镑别人的原因,一是“怠”,一是 “忌”,呼吁社会改变“事修而镑兴,德高而毁来”的嫉贤妒能 的坏风气。 这篇文章明显可以划分三段,第一段赞扬“古之君 子”,第二段批评“今之君子”,第三段推论毁镑的根源。
(三)韵文,可以参考用韵划分段落。如王粲的《登楼赋》, 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忧愤。
我 们可以根据全篇的押韵变化,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古平声 [幽]韵,第二段是古平声[侵]韵,第三段是古入声[职]韵。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 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 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油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 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 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 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 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 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 兮,白曰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 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僭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 胸。
61翻译下列词语的意思答:胡:胡人(的住地) 皆:全;都 此:代词这 居:停止;休息;止息 归:回去 十九:十分之九2将文章划分层次答: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3用一个成语概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答: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5翻译下列句子(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道术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7 初中文言文学贵有疑的人物学贵有疑 人贵有德
[原文]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译文]
读书做学问不在于天分高低,只要能够勤奋学习,多加思考,不耻下问,对所有的事情留心观察,思索一个为什么,自然就有事理通达的那一天;在社会上立足,不要为自己出身低微而自卑,如果做事忠诚厚道老实,行为认真负责,没有一点马虎随意的地方,就会成为乡邻们所敬仰的人。
人物有,哥白尼,鲁迅,陈景润等,很多。
以上就是关于其如土石何中如的解释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其如土石何中如的解释是什么、其如土石何是什么特殊句式、其字的用法文言文举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