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陵墓:福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
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皇太极的陵墓: 昭陵陵寝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4年7月1日与沈阳故宫、沈阳福陵和抚顺永陵,经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有关专家考证:福陵和昭陵都没有被盗过
一、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1、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大汗、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2、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3、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4、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二、东陵又称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
1、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2、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
福陵东陵、昭陵北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
昭陵位于沈阳市区北部,是清入关前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地处沈城之北,故俗称北陵。“龙蟠翠嶂郁岩蛲,路夹苍松白玉桥。
十二御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的诗句,说的就是沈城著名的游览胜地昭陵。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死后的大事首先自然是安葬,当人们看到宝顶那高大的封土堆自然想到的便是土葬,但确切地讲皇太极应该是先火化而后土葬。远在满族人的先祖女真人生活的时代,在女真社会内部就有了火葬的葬式习俗。清入关之前,满族仍沿用火葬的葬俗。据《清圣祖实录》记述,改造福陵地宫完成后,就要安奉太祖高皇帝宝宫。“宝宫”即帝王骨灰罐之专称,以此可知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是死后先行火化然后再埋入福陵地宫之中的。至于满族初期实行火葬的原因,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 十月二十日乾隆帝的谕旨中是这样说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所以通变宜民而达其孝心也。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随身捧持,聊以随其不忍相离之愿,非得已也。”不仅如此,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清世祖福临在死后也是火化入葬,摄政王多尔衮、清太宗第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死后也都是实行的火葬,可见火葬习俗对满族影响之深远。
昭陵石象生麒麟
满族火葬习俗的真正废止是从清入关后的康熙朝开始的。自康熙朝起,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加上汉族习俗的影响,满族的葬俗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由火葬改为土葬了。当时政府将土葬定为国法,“倘有犯者,按律治罪”。从康熙皇帝起一直到光绪皇帝,历代皇帝都是实行土葬的。
皇太极死后的后事处理上也谨遵先祖旧制遗体进行了火化。皇太极死后的丧葬程序是这样的:皇太极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亥时在盛京皇宫的清宁宫“无疾而崩”。此后,诸王贝勒和福晋分别在盛京皇宫的崇政殿、清宁宫、大清门举哀服丧,遗体在第二天傍晚装殓入棺,梓宫安放在崇政殿后,诸位朝臣又哭临三日,诸王官员则回到府第、衙门和大政殿斋戒,诸王还率固山额真每日黎明哭临一次。这期间,章京敦达里、安达里二人因幼蒙皇太极恩养,不忍永离,以身殉死。遵照古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即脱去白色的丧服。在服丧期间,诸王官员本应冠不缀缨,只是由于福临即位,才缀上了红色的冠缨,清太宗死时还禁屠十三日。这时昭陵也开始进行紧急施工,到了九月二十日“山陵、宝城、宫殿告成”。二十一日,昭陵第一期工程竣工,于是将皇太极的梓宫暂时由崇政殿安放在新建的陵殿内,并没有进行最后的火化安葬,一是因为当时昭陵还没有全部竣工,二是因为按清初满族的丧仪要在家停丧等待坟墓建完方可出殡,一年之后遗体才可以焚化。
顺治元年(1644年),昭陵的第二期工程竣工。至此陵寝的主体工程已经建成,这时距死后一年遗体方可焚化的满族丧仪规定的期限已到,于是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初九日为皇太极举行了隆重的遗体火化仪式。那一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皇太极的梓宫在众人的护送下被放到了焚榻之上,一切安排停当之后,中宫太后率众妃、公主及诸王人等走到焚榻前举哀,哀毕,便开始点火焚化梓宫。随着腾腾烈焰的升起,清太宗的遗体变成了一抔白色的骨灰。火化结束后,人们将骨灰安放到金罐内,这种盛装骨灰的金罐也叫金宫,即金质的宫殿之意,它一般为两罐口对接,套在一起。骨灰则用锦缎缝成的口袋盛装。皇太极的骨灰被安放到金宫内之后,人们将其捧放到御案之上,然后跪献三爵,行三叩头礼。献爵行礼后,再由内大臣、辅国将军锡翰捧托金宫由中阶外陵殿,安葬于宝顶下的地宫之中。葬毕,再陈设祭物祭奠,这样才最后完成了皇太极的整个丧葬过程。从皇太极去世到骨灰“入土为安”,整整经过了一年的时间。
据《清实录》记载,当初在焚化皇太极遗体的时候,还同时焚化了御衣及陈设等物,原来这也是满族固有的一种丧葬习俗,是由女真旧俗承继而来的。这种丧仪在当时叫作“烧饭”。最初烧饭是包括焚烧所祭祀的饮食之物的,可是到后金时期,烧饭则主要是指焚烧衣物、鞍马和陈设等物了。这种焚烧衣物之类的丧仪最初也与满族先祖火葬的习俗有关,烧饭的习俗当时在满族皇室和民间都是普遍存在,清入关以后,虽然在丧葬礼仪方面的汉化程度提高了,但焚燔死者生前所着衣物的满洲旧俗却保留下来,直至清末。
在中国历史上被盗过墓的皇帝有很多,这些盗墓贼们对于盗墓是非常精通的,对于他们所盗过的墓中,所有的财宝都会被席卷一空,遭受过盗墓贼光顾的陵墓都被毁坏的差不多了,而清朝的陵墓是被破坏最严重的,那么皇太极的陵墓被盗过吗
皇太极陵墓在哪
清朝在入关以后就一直被汉人排斥,经历了时代和战争的平息,清朝终于能在关内站稳脚跟,也在历史上出了很多著名皇帝,也将百姓的生活带到了安稳的时代,可是在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光绪继位之后,清朝就开始灭亡,几百年的基业被慈禧毁于一旦,清朝在灭亡之后,清朝皇室的陵墓也没有幸免,被盗墓贼洗劫一空。
皇太极是清朝第一位称皇帝的人,在皇太极死后被葬在了沈阳的北陵,这座陵墓也是清朝皇帝陵墓中最有特色的陵墓,清昭陵是皇太极和他的皇后埋葬的地方,是关外帝陵中最大的一个陵墓。
清朝哪些陵墓未被盗
虽然经历过战乱,经历了历史的摧残,可是这个皇太极居住的陵墓是未被破坏,也没有被盗墓贼盗过的,清初“关外三陵”也是清朝史上,唯一没有被盗和未发掘的清朝陵墓。
至于清朝入关后的皇帝陵墓全部被盗,其中著名的清朝皇帝乾隆、嘉庆、康熙这些明君的陵墓都和慈禧的陵墓一同被盗,慈禧不但被盗墓,而且尸身也被盗墓贼侮辱,这也算是对她的一种报应吧!她生前的种种恶行让人痛恨,所以在死后她也不能得到安宁。
皇太极没有棺木。没有机关,开放参观的。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虽历经战乱,所幸地面建筑保存完好,地宫也未被盗掘。但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已经过修缮现已对外开放,游客可以前往游览陵寝的地面建筑。
和其他陵墓不同的是,因为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遗体是火化了的,所以地宫内并没有棺椁,而是骨灰瓶,也叫宝宫。因为随葬品大都与遗体一同火化了,因而,地宫的建筑也不是很庞大、复杂和豪华,这样普通的帝王之墓没有遭到“光顾”。
《国家宝藏》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pwd=kbr7 提取码:kbr7
以上就是关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陵在哪分别叫什么名字全部的内容,包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陵在哪分别叫什么名字、沈阳有两大皇家陵墓分别称为北陵和东陵,都分别葬着哪个帝王、为什么皇太极安葬昭陵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