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师兄,印光大师的十念法,是非常好的一种念佛方法!
印光大师所说的十念法,是指念佛时,以心计数,从一至十,念得分明,记得分明。念满十句之后,再从一开始,念至十句。念满十句,再返回从一至十,如果往复不断。随念随记,不数珠,只凭心记数。因为计数,即是摄心,若捻珠计数,会分散心念。
如果十句记下来有困难,气力不足,可以分为两气,也就是说从一数至五,再从六数至十,再重新开始。如果作两气也有困难,就可以分为三气,从一至三,从四至七,从七至十,至十之后再返回一至三,四至七,七至十……
这样念佛,念得要清清楚楚,记得也要清清楚楚,以此收摄身心,妄念就无处落脚,念得久了,日久功深,自然得至一心不乱。
要知道,这样的十念,和晨朝的那种十念法,虽然同样都能摄妄心,但是功用却大不相同。晨朝的十念,是尽一口气,能念多少念多少,如此念十口气。这样念十声就可以,如果念得多了,就会伤气,从而容易生病。
这样的十念,念一句佛,心里清清楚楚知道一句。念十句,心里清清楚楚知道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一天可以念上万念,都可以这样记。不但能去妄,而且还能养神。想快就快,想慢就慢,都无妨碍。不论是早上还是晚上,都很适合随时来念。这样的念法,从捻珠念佛,利益相差悬殊。捻珠念佛,会令身体疲劳,而耗废精神。这样念法,利于身体,也安于心。
如果做事时,记数有困难,就诚心恳切地直念,不必计数。如果事情做完了,还如前面那样计数摄心。这样,久而久之,不论行住坐卧,都能身心安于佛号之境中。
《印光大师文钞》原文中有这个吗?
你这个是新发明吧?
不要乱改祖师意啊!误人误己!
祖师意核心在摄心为念,不在数字多少。
今人妄想重,心力弱,心粗,专注力不够。念多数不行,祖师方便教我们一口气念十个佛。
还不专注,可分两段;再不行可分三段。不在于数字如何分,在摄心!
若你时间多,何妨一直念下去,只是小心伤气。念得多了,妄想自然就少了。要多看文钞原文,今人的讲法有合适的也有新发明的未必合适。
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此事岂容再蹉跎
快哉一语抵长歌
若要不堕蹉陀路
只有弥陀念得多
佛教修行法门中的“十念法”,是思忆,忆念,不单是指念诵佛号。哪十念?
一、念死:世人都不愿意念死,事实上原始佛教有公墓荒冢之上修行心性的法门,这是正统的佛法。净土宗大德印光老和尚,在他的屋子中并没有供着佛像,他只供了一个大字,就是“死”,这是学佛者要首先面对的问题,日日夜夜,念念不忘这个死。
二、念出入息:一口气不来,这个生命就没了。
三、念身:每人都有身,知道这身是四大假合,了解身之无常,经过成住坏空,缘尽则散,吾身即坏。
四、念休息:大圆满休息禅定,即是念休息的法门,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五、念天:感谢一切神明,土地公也好,城隍也好,心心念念为善,处处牺牲自我而为人。
六、念施:布施是修持的重点,有人一生修施舍,也是消解结使的意思。
七、念戒: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处处在念戒修持。
八、念僧:念念不忘出家人的梵行,时刻守持出家人出家为僧的意义和目标。
九、念法:不是单独传授某种特殊法门的意思,法包括了一切事理,法是思维修的意思。
十、念佛:这是要通晓一切智,能穷万法源,无所不知的意思。目前的时代文化爆炸,出版界、传播界,知识都在到处充满,所以只学一点点佛学是不可能度人的。
十念计数念佛法是民国高僧印光法师(1862-1940)于1917年发明的,边念佛边从一到十计数的摄心念佛方法。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十念法是念十口气,尽那口气一直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十念法最多早晚念十口气用一次,不能多,否则伤身体。
而十念记数法一天到晚都可以用,慢慢的念,不急不躁。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亦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作此愿已便止。不必礼拜。要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得生彼国。)
辑录《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慈云忏主净土文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亦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莲池大师审定)
十念法人人可修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
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
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日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龙舒净土文)
增广文钞卷三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代王弘愿作)
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于一茶之顷,以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愿,毕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增广文钞卷三)
增广文钞卷二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增广文钞卷二)
增广文钞卷二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晨朝十念,当于盥漱后,功课前行之。净土十要,西归直指中,各有其仪,依而行之即已。但不可过十念,以多则伤气。光文钞中亦屡言其利害。朝暮功课,照功课中念之即已。如公事多端,不暇念功课,则但用十念亦可。此外则但止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已。所谓十念者,以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念十口气,名为十念。如气壮之人,一口气多念一二十句。气弱之人,只能数句。不论佛数多少,但以一口气,至十口气,为度耳。其法之妙处,文钞亦说之。若多念,则又伤气受病矣。不可不知。
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汝盖未悉心详阅文钞。纵阅,亦只泛泛然过目而已。(一)所言先从十念进行,不知十念一法,乃为极忙之人所设。以终日无暇,但只晨朝十念。若有工夫人,岂可以十念了之乎。如先念十念,再按自己之身分,所立之功课做,则可。若但十念即已,则不可。况此患难世道,祸机四伏。若不专志念佛及念观音,一旦祸患临头,又有何法可得安乐。
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土牧居士书四
晨朝十念,忙人决定须用。即闲人能作正课,于正课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课,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者,何妨碍之可云。
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
慈云遵式忏主,大家应该要有所了解。他是浙江台州宁海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祖师大德。他这个出身就来历不凡:他的母亲做梦,梦中是咽下一颗明珠而生下了遵式尊者。以后出家开始学戒律,以后专攻天台教法,跟净土法门很有因缘。他常常行般舟三昧,在行般舟三昧的时候累得吐血,两脚皮肤都裂开了。在这样一个非常辛苦的时候,他并没有退转。宁死不退——发了这个誓死的大愿。最后就感得观音菩萨垂手指他的口,引出了几条虫;菩萨指端又出甘露灌入他的口中。遵式大师就觉得身心清凉,身心上的病苦顿然消失。这样的般舟三昧出来之后,他的头顶都高出了一寸左右,声音都有变化——声如洪钟,辩才无碍。是这样一个修行——有感应,这样的一个大德,以后感得朝中大臣的护法。当时地方官员有个叫钦若的,就把他的德行向皇帝作了奏请。皇帝就赐号叫他“慈云”。这个是皇帝的赐号:慈云遵式。那么这个西湖作为放生池,也是慈云遵式大师的功劳。他想到天台的智者大师凿沿海地区那么多放生的地方,他也请钦若向朝廷祈请,把西湖作为放生池。所以从宋代以来,这个西湖历来都是放生池——是来自于慈云遵式。
(大安法师)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十念记数念佛法的问题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十念记数念佛法的问题、请问各位善知识印光大师十念法念佛三三四具体是怎么做我自己理解的十念法三三四是下面两种。、佛教修行中“十念”,到底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