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自主的空间,体现教育多元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入。具体体现在:改变了过去过于关注知识传递,忽视学生情感培养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打破了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真正使教育评价发挥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打破了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新课改使教育从过去“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向“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循序渐进不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很多人已能实现跳跃式、选择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已不仅仅是学会积累,而是学会选择,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在进行这一过程的教学时,教师的学识、技能、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钻研,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学生无法替代的,可见,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反之,学生的“学”也代替不了教师的“教”。
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教学赖以产生的推动力,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同为认识的客体;只不过体育教师总是先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师除了钻研教材的任务、目的和要求外,还必须运用自己掌握的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去分析教材,搞清教材的结构、动作要领、技术原理,以便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教材的内在联系。
3、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技能,主要是依靠这一认识过程来达到的。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主张“精讲”,把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深入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出全新的东西。
扩展资料:
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各自的地位和作用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更深刻地理解体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为体育教学工作服务。
身为体育教师应该在各个环节中处于主导地位,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地学习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教和学是同义词,它们本来就是质的替换状态,一个是另一个的替换和重复。
它们是同一状态,不同的仅仅是义理状态位置的不同。
教者,校、考、正或批评的意思。
学者,仿效、考验或校正的义理。
教者为学也;
学者为教也。
教就是学,学就是教。
仿效、考验、校正或批评,说的是让前此的知识状态经过批评、校正或仿效因而替换过来,完成青出於蓝、推陈出新的结果来。
教或学因而最後才能教导学生「出师」(flight), 完成修业的结果,即毕业。
修业的业即功课(放在身上的责任和工作)是也。
业即事物的道理谓之。
业者,古谓大版。
所谓的大版,也就是一片一片完美圆融的间隔。
《尔雅。
释器》是以称「大版谓之业」。
间隔即构成事物的道理。
事物的道理是为事理。
事理即放进心里的知识。
放进心里的知识都是要每一个人重新建构出来的。
过去的或前人的知识,都是的历史经验和要传承下来的阅历。
然那些都是相对於过去的时空状态,都跟的时空不是处於合宜、善美或圆融的状态。
因而修业即要重新修齐治平,成就自己的知识。
这是读书、教学和知识的道理,也是自然的道理,没得说的。
读书修业修的正是这些内容。
教或学,也就是要效法古人或前人,从那里让事理分明而取得所需要的知识。
教或学是谓批评、导正的道理在此。
教或学自然就是要另创新局,改朝换代,自己建立另一套合乎现在时空状态的事理,才有造就能力面对自己的这个时代,回应时代的要求。
这是教育和读书的道理,同样是没得说的。
没做到这一点,等因奉此、依样划葫芦或囫囵吞枣,在风雨飘摇的时候只有等死。
在这等时候,读书如果没有办法派上用场,一大批应当承接社会责任的这些人就会因为能力和工艺不足,无法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因而造成民族不可收拾的时代悲剧。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教与学关系新论
论文关键词 教学变革 脑科学 教与学
论文摘要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来审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求教与学更趋于合理化,更符合时代以及人类发展的需要。本文在传统教与学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相关科学的发展及言论,理清相关脉络,试图探讨出一种新的教与学关系,为提高中小学课堂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的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以求两者更趋于合理化,更符合时代以及人类发展的需要。教与学的关系,一直为人所探讨,人们一直试图寻求两者之间最佳的配比。然而,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它永远都在与时俱进,没有真正的盖棺定论一说。21世纪,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揭开脑的神秘面纱又迈进了一步。多位科学家都证实,脑科学的发展为教学的科学化提供了证据。在新世纪,教与学的关系将更加科学化,我们的课堂也将向科学化、有效化迈进。
1 教与学的历史渊源
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最初,“教”和“学”以独立的单字出现,“教”有“教授、教诲、教化、告诫,令使等含义”,①“学”有学习、模仿、说、讲学等含义。后来才将两字合起来使用,但那时这个词并没有专有的解释意义。随着“教学”一词的沿用,广泛定义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同时引申义为教师对学生正面的引导,将学生教导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于我们一般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这是一种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只有单方面的活动或者只是这两项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没有结合或统一起来,都不是我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活动。②
2 教与学的传统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最基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识授受关系。③概括地说,“教”的功能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而学的主要活动是掌握教材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系统。在这些关系中,学生是受体,确切地说是被动接受的客体。随着对这种观点种种弊端的批判,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的观点逐渐出现。一方面,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也影响教师的教。教师不仅在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影响,而且也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情感等人格特征对学生进行影响,它们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并因此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同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点以及需要、兴趣、态度和抱负水平等也在影响教师的教。所以两者之间是密切的相互关系,也是隐含意义上的双向关系。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对教和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转变,因为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这是在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上发展而来的。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认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认识、对学生社会角色的认识,构成了整个的学生观的改变。可以说,对学生观认识上的改变,扭转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关系,逐渐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由教到学、由依靠教师的教到学生独立的学的过程。这成为了教与学关系的最深刻的变革!
3 新时代下的教与学变革
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教师的教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就必须真正使学生的学主动起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学生能主动学起来,进而爱上学习,学会学习,独立学习。但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可能使每位教育者都为之头疼。实践清晰地告诉我们,教与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许在有关教本能与学本能的争论中可以为我们找到一丝头绪。
31 教本能与学本能的启迪
“本能论”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人,人有众多的本能并伴随终生。而学习和教育本身就是人类的本能。但在教育中,我们常常把许多原本属于孩子们本能领域的事情看成可教之物,教给学生让他们去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使教学产生了困难。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多注意这些不必去教的东西,就会少做很多无用之功。比如,我们讲授诗歌时,会认定欣赏诗歌的方法至关重要,实不知正是诗歌的本身才是打动我们最重要的本体,因为对于诗的欣赏和写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的感动更直接、更强烈的了。④我们依托学习者的本能,让他们自己学,学习者就能很好地使用他的本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教育是为了让学习者学有所成,而不是成就我们教者的发挥。
“本能论”者认为我们一直只看到人的低级本能或后天差异,而忽略了人的学习的、语言的、创造的和思维的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整个教育生活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因为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教育了,大部分都不用教了。因此“本能论”者提倡“教育中要教人之本能”。这打破了一直以来人们所认定的教与学的定义,将学生的学习本能看作是人生命中的本质,不仅具有完美的构造和框架,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能量,这种学习本能会使我们的教育走入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有利于学习的道路上来,也会真正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负担。我们所做的就是要重新审视学生的作为人的本能,找到适应这种本能的方法和教材,重新定位教师的教,使教真正是为了学。总之,使“学”本能化,就是使之科学化。
32 脑研究的发展带来的变革
随着脑科学的日臻成熟,公众逐渐认识到这类科学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益处。21世纪,脑科学的发展也为教学的科学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欧美各专业媒体及机构所积极倡导的从“脑的十年”迈向“教育的十年”的构想正逐渐构筑。
美国行为和脑科学专家戈尔曼及勒杜教授都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不仅仅是智力的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情感的因素也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智力在我们学习者的学习、思维及个性等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研究让我们对“情感”进入学校,情感教育课程进入课堂投注更多关注,同时对学校功能及意义重新进行定位思考。正如戈尔曼所言,“情感教育课程的内容着眼于儿童的实际生活,看似琐琐碎碎,而我们未来的教育——培养健康健全的下一代——正有赖于此。”⑤教学过程作为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过程,从其产生方式来说,主要是大脑对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获取,从而加以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最近脑科学研究对教与学的渗入,可以总结如下:⑥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学生认识客体的活动过程中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才能顺利进行。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他们的认识能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又必须而且只有经过他们自觉的、积极的努力才能做到,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学生固然有学习的需要,但要使这种要求得到持续而充分的发挥,也需要教师有效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这种相互联系、作用、制约关系,是教学认识过程区别于其他任何认识的基本特征。教学实践证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是推动教学过程不断进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习惯的看法是值得商讨的。这就是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决定着教学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规定作业的形式和顺序,领导整个教学活动并予以检查和评定。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要求、指导下,按一定指令参与一些教学活动。显然,这种看法并没有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主体,是生动活泼的、具有独特个性、富于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探索者,而只是把他们看成是缺乏主动积极性的、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只能在服从外来要求的情况下行动。这种教学的后果是,学生虽然能获得一些知识,但却严重地抹杀了他们的个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如果把教学活动比作登山活动,教师就是向导,而学生则是登山运动员。向导当然熟悉登山的过程和到达山峰将会遇到的种种险阻和困难等。但他作为向导,可以为登山运动员准备适当的条件,指出方向和克服困难的方法等,但决不能代替运动员登山山顶,也不应把他们抱在怀里登山。从理论上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一定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说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并不是不重要。我们知道,外因是促使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有时可以起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起决定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外因的作用,就要尊重学生,要把学生看成生动活泼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探索者。还要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已知与未知、学习与研究统一于学生的认识过程之中。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同科学家探求未知事物的认识过程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两者是等同的,也不是要学生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动脑、动口,亲自去观察、实验、记录、整理、比较、归纳、分析,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有血有肉的、有实质意义的知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力、意志品格等才能得到切实而充分的发展。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不能光是教师讲、学生听。科学知识不是教师讲懂的,而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悟懂的。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好探索知识的引路人,而不要当保姆,抱着学生走,包办一切。第二,建立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充分发表意见,课堂气氛才会活跃,为此需要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要正确对待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量。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的学习活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去学习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具备学习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认识的主体。第四,花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也很差。要求一个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看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应尽量让他们去做;读、写、算、说……都是如此。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启发、诱导,重点应放在方法的指导上,其余都尽量让学生自己活动。这样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最后还应注意,“教”与“学”这对矛盾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加强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指导作用的份量、内容和方式等也应随之变化,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新课改下如何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全部的内容,包括:新课改下如何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如何理解幼儿教育系统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体育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