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美先生说:“假使你讲唯识而执著识,认为识是真实,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错误的思想,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唯识学最后的目的在转识成智,所以不是唯识学而是唯智学。”
唯识而不拘囿于识,根本原因在于,唯识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建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唯识思想的确立,引导众生解脱成佛。唯识学的成佛途径就是转识成智:转舍世俗的心识,成就超越的智慧。这是唯识学的终极关怀,是唯识的实现,也是唯识的超越。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识”分为八,“智”有四种。“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八识与四智的相应关系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成唯识论》对转识成智在唯识学中的所处有明确定位,论中卷9提出了“悟入唯识”(亦即成佛)的五个阶段,叫作“唯识五位”,分别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所谓资粮位,指为悟入唯识准备资粮之位,其主要功能是发心,生起对唯识实性的信解与追求,积聚有利于修行的功德、智慧。加行位是在资粮位的基础上,为获得无漏智而进一步加力修行之位。通达位又叫见道位,指进入第一欢喜地,初证无分别智,“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之位第四是修习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于见道之后,通过反复修习无分别智,“由转烦恼得大涅磐,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断灭一切障,获得根本转依。第五是究竟位,指佛果之位,诸漏永尽,无漏界摄,永恒安乐,成就无上。
转识成智的具体内容:
第一,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又叫“镜智”。所谓大圆镜,比喻此智光明、平净、圆满,映照万象如其所是,纤毫不离,完全无遗。在八识中,阿赖耶识积聚万法种子,是其余七识及整个世界的依止;转识成智后,大圆镜智也有类似的属性,它是其余三智的藏所,称作“大藏”,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具有整体、连续、彻底、无相等特点。
第二,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第七识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直接来源,妄执“我”为实在,恒与痴、见、慢、爱相伴。转依之后,成为平等智,其特点恰恰是否定“我”的优先性,主张众生平等,并且消除烦恼,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无有穷际。
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第六识是“意识”,是具有逻辑推理的知性认识能力。它转依为“妙观察智”,尤擅认识万法的自相与共相,在认识上没有任何障碍,且能应机说法,断惑解疑,教化众生,予人利乐。
第四,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又叫“事智”,是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利益有情之智,由言耳鼻舌身五识转来。
可以看出,转舍之八识与转得之四智,在内容上是相互呼应的,与八识一样,四智也有分工与侧重。成所作智是处理种种具体世俗事物的智慧,妙观察智是圆融地认识世界个性与共性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超克自我意识优先性的智慧,大圆镜智则统摄三智,是圆满、绝对、永恒地把握万有的智慧。拥有四智,便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条件下,对任何对象都拥有的真理性把握,达到这种境界即已成佛。
我们平常修道的人,大家都是喜欢打坐。坐在那里,第一你的思想没有停过,粗的思想往来就没有停过,尽管坐在那里熬腿,甚至于一坐三四个钟头,也不过是在那里熬腿。做了几十年工夫,好一点的,在细昏沉的状态,迷迷糊糊的,身体坐着很舒服,好像自己觉得气脉打通了,很舒服不想动。你说你坐在那里干什么?可见你的思想都在转嘛!在贪图那个舒服对不对?同吃冰淇淋、喝咖啡、吃糖觉得舒服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哦!实际上你坐在那里,又在怨恨又在骂人——贪嗔痴慢俱全的。有人从你面前走过,“讨厌!我在打坐,走轻一点好不好,衣服刮得那么大声儿,都是风!”你说你在打坐入定吗?这不是见鬼吗?定不是这个境界。如果是这个样子的境界,临命终时统统都在情绪里。所以《楞严经》告诉你,你在定中会讨厌人家打搅你,这一念就是瞋心,临死的时候有一念瞋心,《楞严经》怎么说?“瞋习相交”,怨恨人家的这一念习气,这个心理作用相交,“发于相忤”,就是很讨厌这个东西,心物两方面构成东西了,“忤结不息,心热发火”,这火灾地狱就起来了。瞋是火哦!
所以我们大家学佛修道,第六意识你没有真正定住,你所有的境界都不是定。要第六意识真定住了。第六意识怎么样定住呢?我们在禅观课上给诸位讲得很清楚。我经常说,不管小乘、大乘,显教、密教,佛说有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身,念休息,念死。学佛先应该念死,佛把它排在第十位,实际上是第一位,你上座也好,或者开始念佛,你先念死,这一刹那之间,你把自己当成“我已经是死了的人”,什么都不管,这个身体也就是死了的人。你不要说“我现在先打个坐,等我下座精神好了,再来给你做事啊!”那是你念活,不是念死,你下不了决心,放不下来。如是念死是第一。所以近代净土宗的印光法师,他的房间里头没有供阿弥陀佛像的,什么都没有,只挂大大一个“死”字,自己抬头一看,“死”,这是念死的方法。所以没有下死决心的这个心理,修定修不好的,大家统统都在玩弄色阴境界的感受,这很严重啊!
你坐在那里觉得坐得很好,身上气脉周流觉得很舒服,清幽幽的,以为是定境界,实际上是细昏沉,细昏沉就是无明根本。可以试验,你这样坐在这里很好,现在我拿把刀在你身上割一下割得你流血,看你还有没有这个清幽境界??你绝对舒服不了!你现在这个舒服清净境界,是因为身体很健康没有病,坐在这里感觉到舒服,这是感觉状态啊!这是四大肉体活着当然的事情,不算是定境啊!你在这个境界里头攀恋,到死的时候四大分开了,你还有这个定吗?不可能的!这是非常科学的。
那么什么叫定呢?定首先是第六意识境界的坚固,比如说,你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观想佛的境相,假定现在有个人来把你一刀一刀慢慢地割,你晓得反正也会被杀掉,不管了,就念佛了!痛归痛,这个意识是定的,意识的坚定,定在不给痛拉走,换句话相反地说,也不给舒服拉走,也不给清净拉走,意识一念坚定叫做定。我们的思想念头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地来,所以必须要在意识上找一个东西。你修空,要空的境界是截断众流,现在一空,下一个思想念头不起来了,不准来了,过去的念头思想过去了,中间这一段就是空,永远把心念保持这个空灵也可以呀!不过这不是道,是修空的一个方法。
所以千万注意呦!你打坐以为自己在修定,实际上都不是,都是被五阴境界牵着走,没有得定。得定,我们再三强调,“系心一缘”,第六意识挂着一个东西。譬如一点亮光,我就把它定住了,定在这一点亮光明点上,使我的意境假照着这一点亮光,什么境界都不动。那么你身体坐着舒服也好不舒服也好,不管怎么样这一点亮光是定的。定的,等于一个蜡烛点在那里,没有风,不摇摆了,而永远这一点是亮着的。这个时候,你第六意识的这个意境是定的、不动摇,就像蜡烛点在无风的地方不跳动,永远是亮的;杂念思想都没有了,永远是定的。这个时候你自己晓得系心一缘;那个晓得的境界不是妄想,是慧与智的境界了。妄想是生灭心分别来的。这个时候不起分别、不起生灭心,“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这是慧的境界。这样才是定。这个定的境界,不被生理、心理的痛苦、欢乐等等牵引走,这是定境。这种定境是截断众流的。我只是讲最初步,佛学的名词叫“奢摩他”,就是“止”,得止,把念头停止。在这个境况之下,我们活着的人生理变化很大,但一概不理。
如果能够做到真正一念的止,比方念“南无阿弥陀佛”,注意呦!我们平常念佛,有一个相当严重的错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实际上是六个念头凑了一句佛号,配合上呼吸,一口气一口气念有好处,心容易得止,身体也容易调得好。当然不要用喉咙以上念,那是越念越不对越散乱、身体也越来越坏。如果一口气一口气、心很宁静地念,身体越来越好,心念越来越宁静,但不能说得止。真正念佛的境界是什么?譬如你念佛很专一,自然气力念到某一个阶段,不想念了,也没有其他的思想,好像愣住了,可是心里佛的观念始终存在着,这样才叫做“念佛”。如果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气力没有了不念了,可是佛的观念也没有了,那个不叫做念佛,叫昏沉,因为你第六意识里没有佛。意识里挂念着有佛,这样练习,在死的时候,念佛就是这一念,身体尽管分散了,这一念在佛的境界,专一了,得止了,决定蒙佛光接引。
其实我讲这一个法门,其他的法门大致上也可以相通,这是非常初步的。换句话说,我们打坐坐在这里,要意念专一,系心一缘。也就是净土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就是这一念完全定住了。自己心念里头的习气结使没有转过来,一生修持都没有希望的哦!所以真正的佛法要修“慧”,这个非常的重要。大家不要随意听过哦!真正的修持,所谓修定,把清净的一念硬是定住,把一个定力挂在那里,自己贪嗔痴慢疑的习气统统转化了,这个叫做定的修持。
再三强调,定是什么?是第六意识、心意识强烈的坚固,非常坚固。假设定力坚固的人,譬如历史上记载有很多人读书一目十行,眼睛这样一看,一页一下就过了,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看到了。这就是定力坚固,心境像镜子一样,一页书在前面一照,一刹那之间每一 个字都出现了、都留住了。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人都在散乱、昏沉中。有些人学佛学道,打坐吃素、平常清净也蛮好,一碰到事就不行了,一做人做事全垮了,这就免谈佛法。碰到大的痛苦或大的刺激来了,乃至身体生大病、快要死了,此心还是定、如梦如幻,那差不多了!
意识要把它坚固定住,正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你的意识是乱跑的,坚固都坚固不住,你怎么样转得了呢?所以第一步你把意识能够坚固,要不动就不动。禅宗祖师骂人,“鼻子牵在人家手里”,跟着外境在转。我们修定的人,就是要不被外境所转、意识坚定,这是第一步。我们普通讲这个人有没有定力,定是一股力量啊!头脑清醒得很,不动心,但是此心是活泼泼的。
修定的人,必须平常练习到在定境中自性光明已经发现了,能够定住了。在中阴来的时候,这个自性光明一发起,那我们形容一句话:哈哈一笑,原来如此!就定住了,定在一片光中,暂时不转生了。那么可以说,在自性光明定中的人已经有往生的感觉,因为没有身体了。譬如你打坐入定,不打坐也可以,站在那里也一样啊,只要一进入定的境界,你没有身体的感觉了,就是一片光,光就是我、我就是光。自性心光就定住了,在光中一点妄念都没有。佛经也明白告诉你,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与心光相应的时候,临命终时佛光必来接引。
整理自《唯识与中观》
「识」是「心识」,「智」是「智慧」。凡夫的「心识」是「有分别」的,佛的「智慧」是「无分别」的。凡夫与圣人的分界,就在「有分别」与「无分别」。有分别妄念的是凡夫,无分别的智慧是圣人。佛教和科学的不同,也是在「有分别」与「无分别」。科学家以为无分别,就不能制造飞机大炮原子弹等。佛教认为这些都是生死的根本。生死是苦报,而苦报的「因」是造恶业。有了造恶业的「因」,便得要受苦报的「果」。譬如我打伤了人,员警将我捕去。打伤人是造恶业的「因」,而被捕是要受苦报的「果」。然而为什么要造恶业呢?就是因为有迷惑;为什么会迷惑呢?就是因为有分别;
为什么起分别呢?就是因为有心识妄念。其意义如左:
心识——有分别——起惑——造业(因)——上受报(果)
明白了这个「因果」,就知道「分别」是生死的根本。至于无分别的智,就好像一面大圆镜一样。人来了,镜中即现人像;马来了,镜中即现马像。「无分别」即是「觉」。「觉」,即能不起惑,不造业,不受报,得大自在,所谓「心空及第归」。到了无有苦乐、冤亲、美丑等心念时,这就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凡夫与凡夫,没有那个能高出一头,都是差不多。例如你我都是凡夫,你吃饭,我也吃饭;你睡觉,我也睡觉。又如你有贪心,我也有贪心;你有瞋心,我也有瞋心;你有爱心,我也有爱心;你有染污,我也有染污;你是有漏,我也是有漏。全世界的凡夫都是如此。所以平平凡凡,庸庸碌碌,便都叫做凡夫。如果其中有一人,能由贪到不贪,由瞋到不瞋,由爱到不爱,由染污到清净,由有漏到无漏等;那就是高出一头的非凡夫的圣人了。
学佛就是要转识成智,转生死成涅槃,转染污为清净,转有漏为无漏。
在唐三藏玄奘以前,都说有九识或十识。玄奘法师学成归国后,就决定只有八识。「识」者辨认意;如眼识能辨认色尘,耳识能辨认声尘,鼻识们辨认香尘,舌识能辨认味尘,身识能辨认触尘,意识能辨认法尘等。
识之所以能生起者,据常识言之,则必有其「根」,若无「根」则无「识」。「根」是生长义。例如有花的根,始可生花;有草的根,始可生草;有树的根,始可生树;有善法的根,始可生善法;有恶法的根,始可生恶法。反之,花若无根,即不能生长花;草若无根,即不能生长草;树若无根,即不能生长树;善法若无根,即不能生长善法;恶法若无根,亦即不能生长恶法。
眼等有根,才能生识。眼球中心的瞳,是胜义根;眼眶是根依处。
「依」是依托,「处」是处所。讲到「依」,必有「能依」和「所依」。能依者为眼瞳,所依者为眼眶。「义」是意义,是作用。「胜义根」者,即能生识之殊胜作用的根。生理学上的名词,叫做「视神经」。
「根依处」,有三名:(1)浮尘根,(2)浮根尘,(3)扶尘根。「尘」是微尘。六根各有色香味触四尘的和合,才能成「根」,不过这「根」容易腐烂,故名「浮尘根」。为什么无「声尘」呢?因为只须四尘和合即可成根依处。例如眼眶,只须有色香味触四尘和合,即成眼的根依处,并不须要声尘。「扶」是扶助。例如无眼眶,则眼瞳无所依,故名「扶尘根」。「胜义根」又名「净色根」,即是非常清净,佛经上喻之如清净的醍醐。
前六识叫做「依根识」,前五识是依「色根」,第六识是依「心根」。依有五名,列「表」以明之:
(1)依——依根之识
(2)发——根所发识
(3)属——属根之识
(4)助——助根之识
(5)如——如根之识
「根」好「识」始好。若「根」有病,则「识」也是不能清楚,要受损失,所以根能生识,而识能助根。由眼根发眼识,耳根发耳识,鼻根发鼻识,舌根发舌识,身根发身识,只可叫做根所发识,不可称为发根之识。
第六意识,有五俱意识,与独头意识之分。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时起分别,叫做「五俱意识」。前五识是直觉的,而第六识是起分别的。由第六意识同时与眼识起分别的,叫做「眼俱意识」。同时与耳识起分别的,叫做「耳俱意识」。与鼻识起分别的,叫做「鼻俱意识」。与舌识起分别的,叫做「舌俱意识」,与身识起分别的,叫做「身俱意识」。但有时为四俱意识,例如与眼耳鼻舌四识起分别时,就叫「四俱意识」。有时为「三俱意识」,有时为「二俱意识」,有时为「一俱意识」,总名之为五俱意识。
第六识除了帮助别的识分别以外,还有本身自己的分别,叫做「独头意识」。例如夜梦是「梦中意识」;定中见佛相等是「定中意识」;疯癞是「狂乱意识」;还有一种终日胡思乱想的是「散位意识」。「表」示如左:
意识 :
五俱意识
独头意识
眼俱意识
耳俱意识
鼻俱意识
舌俱意识
身俱意识
梦中意识
定中意识
狂乱意识
散位意识
第七识梵名「末那」,译作意」,是「思量」的意义。「思」是思虑,「量」是度量。前六识也有思量,为什么不叫前六识为思量呢?
前五识虽可称思量,但是直觉的。第六识虽有审察,但无恒常。第七识既有审察,又有恒常;第八识仅有恒常,而无审察。故前五识非恒非审,第六识审而非恒,第七识亦恒亦审,第八识恒而不审。
第七识含有痴、见、慢、爱。因为欢喜第八识,所以无瞋;又因为相信第八识,所以无疑。痴者,无明也。无明分两种,
独行不共无明,是和十个小随烦恼各别独行,是指第六识。因为十个小随烦恼粗暴,所以前五识没有。独行不共无明,亦有间断。恒行不共无明,为第七识所独有。是无间断的。
第七识恒行不共无明,执著第八识为我。例如布施时贪名,有我,就不能忘布施的相。
第八识有三名:(1)阿赖耶识(2)毗播迦识(3)阿陀那识。列表以明之:
第八识
阿赖耶识——藏 ——自相
毗播迦识——异熟——果相
阿陀那识——执持——因相
「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读平声,是包藏、含藏,为动词;读去声,是库藏,宝藏,为名词。佛只有「阿陀那」执持无漏种子,所以有相续执持位。而三乘尚有果报,所以除有相续执持位外,还有善恶业果位。凡夫有以上二位外,再加我爱执藏位。列表以明之:
(1)阿赖耶识
(2)毗播迦识
(3)阿陀那识
「阿赖耶」是能藏,藏了许多种子。有了能藏,就有所藏;所藏是覆藏,是遮藏,是盖藏。就是说前七识遮盖了第八识,所以印象就落在第八识里面去。譬如某人太高、太胖、太瘦之类,印象清楚,这就是第八识被前七识染污了。假如第七识与第八识脱离了关系,就无「我执」。一名三义,好像母亲对儿子说,母亲是能藏,儿子是所藏。如果对她的母亲说,则又叫做所藏了。对她的丈夫说,就叫做执藏。
「毗播迦」的意义是「异熟」,异熟有三:
①「异时而熟」——是说由因至果,时间不同而成熟。例如桃二月开花,四月结果,中间过程时间不同。今生造的业,来生受果报,也就是这个道理。②「变异而熟」——是说由因至果,色味等变异而成熟。例如桃结成果,中间色形味都有变异。作善作恶,亦复如是。③「异类而熟」——是说因有善恶,果是无记,因果类别而熟,故名异类而熟。这就是表明第八无记性之异熟果报识。受报时,乃是由于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因之关系。
凡夫的「八识」,是不能离开分别的,如果能将有分别的识,转变成无分别的智,就是「转识成智」,亦即是「转凡成圣」。
「识」为「八识」,「智」有「四智」转八识成四智,有其一定的次第;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丝毫不可混乱的。列表以明之:
云何为「妙观察智」呢?因为我们凡夫,一天到晚,从无始以来,都是执著一个有主宰的「我」,和一种有实在的「法」;现在发心,听教,明理,起行之后,用「般若」的「智慧」,而观察没有主宰的「我」,也没有实在的「法」。久而久之,「我空智」和「法空智」现前,不但能了达「缘生性空」的真理,到了果地,还能够观机说法,就是用这个「妙观察智」。
第七识执著第八识为我,凡夫是永远如此的,学佛的人,就会反省观察,由外观到内。例如手足不是一的,不是常的,不是普遍的,不是主宰的,这是外观。又如凡夫总是看见别人错,没有看见自己错,这就是只有「分别」,而无「反省」,也可说是无「内观」。若反观第八识后,方知第八识本不是一、常、遍、主宰的。这反观,就是「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观察诸法性相,随机说法。所谓「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是也。
云何为「平等性智」呢?法界的‘真如性」,本来是没有彼此和圣凡之分的,由第七识戴了「恒行不共无明」的眼镜,去看第八识见分,本来不是一,它以为是一;本来不是常,它以为是常;本来不是遍,它以为是遍;本来没有主宰,它以为有主宰;它硬要坚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为主人翁,所以在没有彼此中,就有了彼此;在没有人我的界限,也就有了人我界限;圣凡的差别,就由此而分,在平等法界中就成了不平等。现在行人用「般若」的「无分别智」,去照破这第七识的「恒行不共无明」,无明一破,法性真如从此显现,好像把一副著了色的眼镜拿下来,便恢复本来的清净,「平等性智」一现前,一切人我是非的异见才能够打消,这就是「平等性智」的功用。
「平等性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证平等性,运无缘慈,化有情类。所谓「发起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是也。
云何为「大圆镜智」呢?我们的如来藏心,本来是清净,因为有了「无明」的原故,从此就薰染得乌烟瘴气和黑漆桶一样,不见光明;现在第六识用「双空观智」,照破第七识的「无明」,恢复他的本有光明,和大圆镜一样,佛光普照,慧炬常明,所以名为「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众垢既除,不生不灭之本性显现,如大圆镜。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是也。
云何为「成所作智」呢?在我们凡夫,因为有无明的原故,虽然眼识能够分别色,耳识能够分别声,……乃至意识能够分别一切法,然而都是用的「识」去作事:一到第八识转成了大圆镜智之后,那所作的一切利生之事,都是用后得无分别智,便能六根互用,上宏佛法,下度众生,这就叫做「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变现十方国土,应现微妙色身。所谓「三类分身息苦轮」是也。
转识成智的「次第」是如何呢?是那一识先转呢?就是先用第六识常常作「我空观」和「法空观」。第七识执著第八识为我,经过第六识用功,一到了第七识不执著第八识为「我」时,第一刹那,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第二刹那,第六意识就转成「妙观察智」。可见是先转第七,后转第六,这是什么道理?因为第七是「根」,第六是「识」,所依的「根」如果不断,能依的「识」是无可奈何!所以第七识叫做「染净依」。第七和第六是「前后两刹那」,最要注意。真正转的时候,要在第七地(远行地)菩萨破徧计所执的「我」之时,亦即第七识不执著第八识为我之时。所谓「不动地前才舍藏」,「远行地后纯无漏」,「六七因中转」等偈语,均是就此而说的。
将要成佛时,金刚道后把最后一品无明破了,第八识就转成「大圆镜智」,第八识一转的时候,同在这一刹那,前五识也就转成「成所作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前五根是第八识的「亲相分」(根身、器界、种子),前五识的「五根」与第八识的「相分」是一体的。所以第八识转,它的相分岂有不转之理呢?五根既转,五识当然要随它而转啊!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五八果中圆」等偈语,均是就此而说的。
成佛的时候,一方面已破了我执,一方面又破了法执,方算圆满。所以转识的次第,现在我们可以知道:
(1)六识和七识,是前后两刹那转——在第七地。
(2)五识和八识,是同一刹那转——在佛果地。
转识成智的「方法」是如何呢?凡夫的个人主义,是「小我」。由小我扩大至一家一邻一里一村一乡一县一国等,是为「大我」。这些「大我」,「小我」,都是生死的根本。佛开示众生要「观理」和「修行」,变成「无我」,观理是正,修行是助。你用《圆觉经》上第三章的方法,把皮肉骨节分归于地,咦唾津液分归于水,热气分归于火,呼吸分归于风,把四大假和合的东西一分散之后,你再去找一个实在的我,那里去得呢?久而久之工夫纯熟了,「我空智」一现前,「我相」自然会不得,只要把「我执」一破,修行就有办法,好像顺风顺水再上帆篷,岂不是更快吗?如何去「修行」呢?就是用「六度」的法门。
第一,先练习「布施」,用「布施」度悭贪的「我」,而舍了财物的「我执」。
第二,次练习「持戒」,用「持戒」度毁犯的「我」,而舍了眷属的「我执」。
第三,再练习「忍辱」,用「忍辱」度瞋恚的「我」,而舍了高慢的「我执」。
第四,继练习「精进」,用「精进」度懈怠的「我」,而舍了劳苦的「我执」。
第五,进练习「禅定」,用「禅定」度散乱的「我」,而舍了心念的「我执」。
第六,终练习「般若」,用「般若」度愚痴的「我」,而最后舍了法相的「我执」。
以上六度波罗密,一层比一层难,到最后一度要破相时,则为更难。《金刚经》云:「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五度如「盲者」,是凡夫外道共修的。第六度如「导者」,凡夫外道没有的,而小乘亦只有一半,因为小乘只能破「我相」,而不能破「法相」。《金刚经》云:「忍辱波罗密,即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又云:「如来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这个道理。根据这六度波罗密,精进不退去修行,果能达到「勤修万行,而不著佛生」,则学佛之道,能事毕矣。
作者/木子慧
见性后如何转识成智?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种智慧是我们本有的,本自具足的,自己心里明白了,才生出这四种智慧。这些智慧并不是远在天边,高不可攀,这些都是每个生命本有的。唯有体认生命真相,你才能明白什么是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
没见性之前,我们常常活在无明中,不知不觉迷在妄念中,活在一念不觉中。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我们被动地被一些执着的念头、固有的观念、本能的欲望、情绪、感受牵着鼻子生活。用佛法术语就是我们被贪嗔痴慢疑驱使着生活。我们迷失在妄心妄念中,无法安住在清净自性中,会依自己的喜好片面性选择信息,断章取义,所以没有正知正见。过往我们常常迷失在各种相中,迷在财色名食睡,我们并不幸福快乐。
我们可以选择和创造,这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树不会选择,石头不会选择,动物一般都是受本能驱使,动物的选择能力也相对薄弱。人有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能选择、判断,还能在选择、判断后进行创造。所以人类非常伟大,创造了五千年文明。见性后,我们依性主动选择善念生活,我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我们善护念,种善因,不执着结果。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如何转识成智,唯有见性。能见性不变,所见相变化。依性,当下,自律,随缘,善用,无住。舍识用根,舍根闻性,转识成智,转八识得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由转阿赖耶识等八事识蕴,得大圆镜智等四种妙智。如数次第,或随所应。
当知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虽所识境,不现在前;而能不忘,不限时处。于一切境,常不愚迷。无分别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
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现观时,先已证得。于修道位,转复清净。由此安住无住涅盘;大慈大悲,恒与相应;能随所乐现佛影像。
转意识故,得妙观察智。具足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宝藏。于大会中,能现一切自在作用,能断诸疑,能雨法雨。
转五识故,得成所作智。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睹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盘,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
转识成智,转凡夫成圣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有漏的八识转为无漏的四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分别识转为妙观察智,观一切境界之自相、共相而无障碍;第七识末那识,俱生我执,我法二执,转为平等性智,无我无执,观一切法、自他一切平等;第八识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能现众色像。
温馨提示:文字非性,切莫执文。休被文字障,执药病更深。
出自于:六祖坛经.
虽然佛法有8万4千法门.但汉传佛教的常用经典.只有那10多部.
必须把这10多部经搞熟悉.然后才可以知道.佛法的究竟内涵.
否则.容易导致乱猜测.乱想象.
以上就是关于请教唯识宗"转识成智"的内容.全部的内容,包括:请教唯识宗"转识成智"的内容.、# 南怀瑾:把第六意识坚固定住才行,这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转识成智的次第与方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